词条 | 大通学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通学堂分类:【传统文化】 全称大通师范学堂,在浙江绍兴城胜利路141号。校址原为贡院,清代改作官仓。1905年9月由徐锡麟等创办学堂,1907年初由秋瑾接办,在此组织光复军,准备皖浙起义。后事泄,秋瑾在此被捕,学堂即被查封,现存讲堂、习武堂、操场等,并辟有陈列室。秋瑾当年的办公室、被捕处,以及秋瑾石膏塑像均按原样修复展出。 近代革命党人创办的学校。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陶成章、秋瑾等创办于浙江绍兴。同年9月开学,不久改称大通师范学堂。黄怡任校长。课程有国文、英文、日文、舆地、历史、兵式体操、器械体操等。生活完全军事化。1907年2月改名大通体育学堂,秋瑾为监督,增设体育专修科,学习时间6个月,招收对象为革命骨干和各会党头目。学生中有很多人加入同盟会。同年7月,因从事反清活动被镇压而停办。 位于鲤鱼桥东。又名大通师范学堂。原为贡院。1905年,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徐锡麟与陶成章为培养起义队伍骨干,创办学堂。1906年由秋瑾接办,并在此建立光复军。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13日,清兵围困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辛亥革命胜利后,在大通学堂原址建徐公祠,纪念革命烈士徐锡麟。蔡元培撰《徐烈士祠堂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