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头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头衣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对帽子之称呼。东汉许慎《说文》:“帽,小儿蛮夷头衣也。”古代之“衣”,有广狭二义。狭义专指上衣,广义则包括一切蔽体之物。头衣又称元服。元之本义是头。《仪礼?士冠礼》:“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加元服即行冠礼。古代贵族与平民头衣区别极严。贵族戴冠、弁(biàn便)、冕,平民戴帻(zé责)。 古代对头饰的泛称,帽子产生较晚,故先秦对饰于头上之服,称“头衣”,也叫“元服”。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其中前三种为贵族所戴,帻为平民所戴。冠是贵族男子的头衣。《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即男子长到20岁行加冠礼,意味着从此成人了。古代的冠与后来的帽子不同。《说文》云:“冠,仅(束缚也),所以仅发。”由于古代男子也蓄长发,通常用笄绾住发髻,然后再用冠束住。上古的冠并非像后世的帽子那样将头全部盖着,而是加在发髻上的一个小罩子,有冠圈套在发髻上,冠圈的两旁有两根叫“缨”的小丝带,可在领下打结。冕是上古最尊贵的礼冠,系黑色,为天子、诸侯及众大夫在祭祀的时候戴的,后来专指皇冠。《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冕的形制不同于一般的冠,上面是一幅前低后高长方形的板,叫延。延的前后挂着一串串的圆玉,叫做旒。天子有十二旒,诸侯以下,旒各有等差。周代以后,这种冕为历代所沿用,作为正式的礼服,一直沿用到清代。不过宋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所以常用“冕旒”作为帝王的代称。弁是古代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有皮弁(武冠)、爵弁(文冠)之分。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由几块拼接而成,尖顶,样子类似后代的瓜皮帽,鹿皮缝合处缀有一行五彩的玉石。爵弁是红中带黑的弁,也作“雀弁”,比冕次一级,没有旒,顶上有檐,但前后相平。冠、冕、弁都是平时戴的,打仗时还要在冠上加胄。胄是古名,秦汉以后叫兜鍪,相当于后代的头盔。帻,即包头发的巾,古代庶民百姓所着头衣的通称。按古代规定,庶人不得戴冠,只能覆以帻。故《释名?释首饰》:“士冠,庶人巾。”庶人佩戴的帻一般是黑色或青色的,因此秦称百姓为“黔首”;汉称仆隶为“苍头”。由于帻本身有压发定冠的作用,所以后来发展到贵族也带帻,不过在帻上还要加冠。帻与东汉的幅巾类似,幅巾后来又称陌头,隋唐时叫幞头(姨头),它是一种包头用的黑色布帛。中唐以后,幞头逐渐由巾帕变成了乌纱帽。唐代妇女还蒙凛,又叫遮面巾,即今天所说的盖头。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唐初妇女皆戴凛,通常以纱罗为之,覆于顶,垂于背,近脸面处开孔,便于露出鼻眼。它可以遮脸面、障蔽身心,骑马远行时可以防风沙御寒。该佩饰来自西域。又据《新唐书?五行志》、《旧唐书?舆服志》,唐高宗永徽后,女子乃戴用帷帽。帷帽是在凛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帷帽的制作是在藤席编成的笠帽上再穿一圈绣网而成,女子外出戴这种帽子,既轻便潇洒,又可防尘遮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