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存在与虚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存在与虚无

分类:【文化精萃】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代表作之一。1941年,应法国伽里玛出版社的邀请,萨特把长期思考研究的结果加以系统地整理,于1943年出版了这部长达七百多页的专著。另译为《存有与虚无》、 《有与无》等。在这部著作中,萨特进一步发挥了海德格尔的学说,在文体上也沾染了这位德国哲学家的缺点:结构拖沓、用语晦涩,而且有许多不必要的重复。萨特在这部书里保留了海德格尔的一个基本命题:个人的存在是世界万物的存在之源,只有通过反思自己的主观意识,才能领悟个人的存在,并进而揭示世界万物的存在;但他对意识的结构又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分析,他把个人自由问题与上述命题结合起来,提出了他的“绝对自由说”,即人是注定要自由的, 自由不是人的某种性质,而是人的结构、人的存在本身。这一学说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线索。该书的副标题是“现象学的本体论”,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外加一个独立地讨论本书主要论点之一的导言和一个简短的结论;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表现了他前期的思想特点;力图通过论述人的存在、选择、自由、责任和人的困境以及描述实际境况来显现出“人的实在”的基本结构。 (1) “序言:追问存在”。以现象学的方法对存在作了所谓本体论的证明并讨论了自在存在的问题:哲学研究必须消除主客、内外、本质现象对立的“麻烦的二元论”,以“现象一元论”来取代之,必须把存在物还原为一系列现象。现象有自己的存在,存在在意识之前就在,并且只是在。意识是由某物支撑的,但意识由自身而存在,反思前的意识使反思的意识成为可能,存在使认识成为可能。(2)“第一部分:虚无的问题”。包括两章: “否定的起源”、 “自我欺骗”。存在包括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部分。自为的存在即是非实体的意识存在。意识是虚无的,虚无的意识指向并揭示世界和事物;揭示即是否定,否定把自身和事物分开。意识有一种不断形成否定、选择自己的可能性。因而人是自由的,人的自由存在先于本质。 (3)“第二部分:自为的存在”。包括三章:“自为的直接结构”,“暂时性”,“超越性”。自为具有三重直接结构:事实性-自为是被抛入偶然性境况中的存在,自为作为一种存在总是其所是、不是其所不是;价值性-自为总奢望与自在合一,但又无法实现,自为总是作为价值而存在;可能性-自为作为存有的缺乏而存在,人总是还不是、可能是,人凭借选择其可能而成为自身。自为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使现在成为过去,又不断从现在飞向将来,从而形成总体性的暂时性的构成结构。(4) “第三部分:他为的存在”。包括三章: “他人的存在”、 “身体”、“与他人的具体关系”。他人在世界上存在着,人不仅是自为的存在,也是他为的存在,即自我总是被他人看做身体而成为他人的对象,而我又要把他人对象化而肯定自我,以便恢复自己的自由,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本质不是共在,而是冲突。(5)“第四部分:拥有、作为和存在”。包括两章: “存在与作为:自由”、“作为与拥有”。人通过作为和拥有来同化存在,成为自身。自由就是存在,自由是作为的第一条件,人是作为的总体。人只是在境况中才是自由的,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它总不遭遇自己的限制,因此人对他的选择要绝对负责。人追求自为与自在的完全合一,成为上帝,但这是徒劳无益的,人是无用的热情。(6)“结论”,包括两章:“自在与自为-形而上学概要”、“道德的前景”。自在与自为并非双峰对峙,二者原始地由一种综合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正是自为本身。自为是存在中一个微小的虚无化,但它足以使自在发生剧变,剧变的结果是世界的产生。本体论和存在的精神分析使我们窥见到一种可以对境况中的人的实在负起责任的伦理学,它向道德主体揭示他就是各种价值赖以存在的那个存在,从而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并在烦恼中发现自己是价值的惟一源泉。萨特写作本书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沦陷的关头,他强调人是自由的,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从而批驳了“历史合理性”造成的随遇而安所产生的投敌卖国行为。从实质上看,存在主义反映了人们对二战后世界的失望,对现存价值观念的怀疑。它在哲学伦理学上表现了两重性:一方面,强调人是绝对的自由;另一方面,又强调人的选择的重要性。他强调人应该对环境负责,又强调没有一个环境能给人比在另一个环境下更多的自由,从而客观上为法西斯统治作了辩护。他的哲学既充满了对人自由的乐观主义的肯定,又有世界荒谬、人生苦恼的悲观主义情绪的流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