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少林武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少林武术分类:【传统文化】 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少林武术创于北魏,起初僧徒由于“壁观”、“坐禅”带来了萎靡和疲困,为了活动肢体,增强身体,逐渐演成一套心意拳的雏形,后经历僧徒演练、综合、充实、接纳、提高,发展成一百多种套路的外家拳。在隋朝末年,曾有十三棍僧救秦王(李世民)的故事,从此名声大振。明、清时,武僧参加了抗倭爱国斗争和反清复明活动,于是少林武功便名扬天下了。少林拳分外功拳和内功拳。外功拳勇猛迅速,凌厉刚劲;内功拳寓刚于柔,亦刚亦柔。少林高手行拳,“静如春水无波,动如翻江倒海,拳发如穿山洞石,步落如落地生根”。行拳时心安神定,意狠不露,以进为退,以静为动,出之有形,击之无形,练拳时要心明,眼清,手灵,身沉步凝。并且起、落、进、退、反、侧、收、纵都在一条线上。跃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风,声如雷,变化多端。如今少林武术已名扬海外,不少人在学习少林武术,世界上有几十个国家在研究少林武术。国家投资,1988年少林寺建了“中岳嵩山少林寺武术馆”,它既是国内武术爱好者切磋武艺之处,也是友谊交往之地。1988年以来,以“以武会友,共同进步”为宗旨,每年九月都举办规模盛大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 俗话说:“天下功夫出少林”。名驰中外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至迟在两汉时代就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武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地理条件、风土人情、个性心理等种种差异,我国古代武术逐渐形成了风格不同的南北两大派、内外两大家。扬名四海的少林武术,就是集北派武术之大成,荟外家拳术之精萃,成为举世公认的武术正宗之一。若论其内容之丰富、传播之广泛,则少林武术在我国武林众多门派中当首屈一指。 关于少林武术的起源,过去许多人都说始创于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528或536年)。说他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编罗汉十八手,并写有《易筋经》一书,少林寺僧众根据《易筋经》而演化出少林武术,并奉达摩为少林初祖。这是后人的附会。 首先,《易筋经》是一部伪书,它是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达摩撰写的,比达摩所处的时代晚了1100年,与达摩毫无关系。书前有托名唐初名将李靖、南宋初名将牛皋写的两篇序言,谬误百出,荒诞不经,均系由《景德传灯录》脱胎而来。在此之前,在各种历史文献中从未见过《易筋经》这一书名。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易筋经》才传入少林寺。不久,这部书又由少林寺传出,并于咸丰八年(1858年)刊行,定名为《卫生要术》,内容有所增加。 其次,少林寺的始祖是跋陀(一称“佛陀”),而不是达摩。据《续高僧传》记载,跋陀是东天竺人,游历中原,甚得魏孝文帝敬仰。他原居洛阳,后因性爱幽栖,寄情林谷,屡住嵩岳,不与人事,魏孝文帝遂下令就少室山为之立寺,这就是少林寺。这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的事。而达摩来中国广州,是在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比少林寺始建晚了二三十年。达摩由广州至金陵(今南京),与梁武帝说法,梁武帝不省悟,遂“折芦一枝,渡江北趋魏境。”(《魏书?释老志》)。他初居洛阳,而后才到嵩山少林寺。据当时的文献记载,达摩一直居无定处,并无长住少林寺乃至“面壁九年”之事。达摩以创建禅宗教派而出名,他是禅宗的初祖,而不是少林寺的初祖。达摩与少林武术也没有什么关系。关于达摩的不少神话传说,大多是北宋初年才问世的《景德传灯录》杜撰的。后人以讹传讹,不足为据。 早期少林寺的武功,主要来源于北方地区。据史料记载,早在达摩之前,北方不少寺庙的僧道就有练武的风气,有的和尚还起兵反抗过官府。此外,北方人民历来有尚武之风。少林寺的和尚多来自民间,有些人入寺之前就会武艺,入寺之后又互相传授。特别是少林寺僧一向有兼收并蓄、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这就使他们能够广泛汲取僧俗两界的武术精华,不断总结经验并有所发展。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才终于形成了以少林寺为代表的少林拳系。 从史料中看,少林寺建寺不久,寺内就出现了以武功著称的和尚,如二祖稠禅师。他是北齐(550―577)时人,年幼时因体质孱弱曾受人欺凌,此后矢志练武。《朝野佥载》说他可以“横塌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引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劲”。这种记载难免有夸大不实之处。即如“引重千钧”一说,古代一钧合30斤,“千钧”即3万斤。以血肉之躯而举起3万斤重(合15吨)的东西根本是不可能的。又如跳起以头部触及房梁,若是如少林寺大雄宝殿那样的高大建筑物,其大梁离地至少有四五米高,跳起以后,其头部恐怕无论如何也无法触及大梁。又如“横塌壁行”,即武林中所传的“壁虎游墙功”,若墙壁光滑无隙,则决无可能横爬“数百步”。不过,稠禅师的拳术出众则是可信的,或许轻功也有过人之处。《高僧传》还说他能“抱肩筑腰,气嘘顶上”,说明当时稠禅师已经把气功和武术结合起来。 隋末,少林寺13名武僧助唐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李世民登基以后,封寺僧昙宗为大将军,特许少林寺养僧兵500名,并赐田40顷,水碾一具。少林武功从此才渐有名气。五代时,少林高僧福居邀请18家武林高手入寺献艺,前后演练三年。福居去粗存精,博采众长,汇集成《少林拳谱》。金、元之间,少林高僧觉远又身怀绝技,远游四方。在洛阳与武林名师白玉峰定交,二人同归少林,切磋武功。他们在少林武术的基础上,又新创70余手。从隋、唐到金、元,是少林武术迅速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少林寺以武功名扬天下是在明、清时期。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少林武僧40名(一说88名)在月空、天真、天池等人率领下勇赴沙场,屡挫敌焰,先后有30多人为国捐躯。据《吴淞甲乙倭变志》记载,这批少林武僧“俱持铁棍,长7尺,重30斤,运转便捷如竹杖,骁勇雄杰。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锋”。当时全国寺庙设有僧兵的,有五台、伏牛、少林三家,但是只有少林僧兵一家慷慨赴难,驰援东南,充分体现了少林寺僧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他的《纪效新书》中,将少林棍法列为全国棍法中的姣姣者,可见当时少林棍术已经比较有名气了。嘉靖四十四年(1561年),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曾亲临少林寺,指点拳术和棍法。 俞大猷和戚继光一样,都是当时名闻四海的武学大师,尤长于棍法和拳术。俞大猷到少林寺后,发现当时寺僧中善棍术者不下千余人,但“其技已失古人真诀”,遂从僧众中挑选出两名年轻力壮的和尚,一名宗擎,一名普从,让其随军南下,“时授以阴阳变化真诀,复教以知慧觉照之戒”(《正气堂集?诗送少林寺僧宗擎序》)。三年多后,宗擎、普从二人辞别回寺。普从早卒,宗擎将所学棍法传僧众近百人。万历五年(1577年),宗擎又赴京师拜谒俞大猷,俞大猷“复授之《剑经》,勉以益求其精之意”(《正气堂集?新建十方禅院碑》)。这里说的《剑经》,并非论剑,而是讲的棍法。在名家指点和汲取民间精华的基础上,同时也经过了军事实战的磨炼,少林棍法在明代中晚期有了明显的提高。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一书,把少林棍术列为棍家“正传”之一。到了明末,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进一步提出“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之说,第一次将少林棍术列为诸家棍法之首。至此,少林棍术已被公认为武术正宗。 少林棍术扬名四海之后,少林武僧们又致力于拳术的提高。明末,“寺僧多攻拳”,因为少林寺拳术“犹未盛行海内,今专攻于拳者,欲使与棍同登彼岸也”(《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明朝末年,不少文人学士感慨于国事日非,强敌入侵。他们在著书立说的同时,自觉地砥砺武功,以图报国,一时文人习武之风大盛。当时的一些著名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傅山等,都精通技击,他们中有不少人参加过抵抗清军的战争。抵抗失败以后,许多志士仁人和遗民故老,不愿剃发留辫当新朝臣民,就纷纷遁迹山林,剃度为僧。他们潜心钻研武功,以图光复河山。他们既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些人又有深厚的武术功底。他们将民间武术与原有的少林武术交流融汇,使少林武功愈臻精湛。 入清以后,中原一带民间练武之风依然盛行。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为防止人民反抗,曾下旨严禁民间练武,但少林寺僧众依然暗中练武不辍,民间也多在深夜传授武艺。少林寺的反清民族意识曾引起清廷的注意,少林武功也通过民间秘密会社广泛外传。以少林寺为代表的寺院武功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少林武术广泛吸收了北方诸多拳派的精华,在本寺武功的基础上加以融汇、提炼,形成了内容广博、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全面取得了武术正宗的崇高地位。由于僧俗两界武艺的互相交流,也由于少林武功的名气越来越大,北方也有些拳派托名少林以自重。这样,少林拳系实际上涵盖了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武林门派,少林武术也实际上成了中国北方武术的总称。 大概在明清时期,少林武功逐渐南传,对南拳、峨眉等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另有所谓“南北少林”之说,认为福建泉州原来也有一座少林寺,俗称“南少林”,也素有习武之风,后来被清廷所焚,逃出来的5名僧人到广东传拳,创立了广东南拳,被尊为南拳“五祖”。此外,福建南拳中有少林拳、罗汉拳、少林二十八步、少林三进、少林硬三进等拳种,这些明显属于少林拳系。福建的咏春拳和白鹤拳据说也同泉州少林寺有渊源关系。湖南的巫家拳以及流行于四川、湖北、台湾等地的僧家拳,相传也源自泉州少林寺。 据《晋江县志》和《泉州府志》记载,这座南少林寺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它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广明元年(880年)赐额“镇国东禅少林寺”。宋代曾两遭火灾,旋即复建,明朝宣德十年(1435年)又予以重修。这座南少林寺与嵩山少林寺究竟有什么关系,它为什么被焚,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少林拳也曾在南方广泛流传,并影响到南方的许多地方拳种。 少林拳术的要旨是拳禅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其特点。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直指本心,即可见性成佛。禅宗又主张梵我合一,我心即佛,我心即山河大地,认为万千世界,日月星辰,皆由我心幻化而出,所以禅宗重在内心的自我解脱,把恢复本源自性视为成佛的必由之路。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拳勇一类乃是末技,僧侣们不过是借练拳达到收心敛性、摒虑入定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收到健身自卫、护寺护法的效果,所以少林寺向来反对好勇斗狠、随意出手,更严禁恃强凌弱、滥伤无辜。 少林武功合武术与禅学为一。正因为禅宗没有把武技看得太重,而是以禅定功夫为根基,泯灭争强好胜之心,摒弃尘俗纷扰之念,才使得武僧们习惯于在心静如水、无患无虑的状态下练功,又兼以寺院武功的传统优势,所以历史上的少林武僧往往得以步入武学的较高境界,这不能不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禅法的作用。 近代少林寺高僧妙兴大师有一幅墨宝,题为《人祖门少林派性功罗汉拳诀》,全文如下: 头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杨柳,脚似醉汉。出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久练自化,熟极自神。 妙兴大师是一代武林高手,又有很深的佛学造诣。“出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这16个字道出了少林拳的精要。 目前公认的少林正宗拳术,包括外功拳、内功拳两种。一般人多认为少林拳以刚猛劲疾为上,其实这是指外功拳而言。外功拳包括大洪拳、小洪拳、罗汉拳、查拳、华拳、潭腿、八极拳、劈挂拳、螳螂拳、通臂拳、朝阳拳、梅花拳、炮拳、长钟拳、七星拳、金刚拳、猴拳、迷踪拳、长护心意拳、六合拳、短打、截腿、戳脚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雄猛刚劲、迅疾凌厉。一般习少林拳者多练习上述诸拳种。在每一拳种内,又有许多独立的拳械套路和功法,由此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武学体系。内功拳则寓刚于柔、尤为难练,包括心意拳、柔拳等。少林武术中还包括许多器械套路,如棍、刀、剑、枪、锏、戟头钩、草镰、拐子、方便铲、九节鞭、绳镖、三节棍、梢子棍、达摩杖等。每一种器械除单练套路外,又有对练套路,另外还有许多混合对练套路。 少林武术中的所谓“外功拳”与“内功拳”之分,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说外功拳一律纯刚无柔,内功拳一律纯柔无刚。事实上,凡练少林拳有所成就的,都要从内功入手,扎牢根基,而不是只练套路和技法。武林前辈认为,凡是练少林拳而“筋努骨突,任气用力”者,皆是因为后来“支分派衍,渐失其真”(《拳经拳法备要》)。所以,少林拳的基本风格仍应当是刚柔相济。 真正的少林高手行拳,则是“藏神在眉尖一线,运气在腰囊一条,发如美人之采花,收如文士之藏笔。诸葛君之纶巾羽扇,羊叔子之缓带轻裘,差可仿佛,夫岂有圭角之可寻哉?”(《拳经拳法备要》)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少林高手曹焕斗说的一段话。其中,藏眉神尖”四字说明内功修练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运气腰囊”四字则道出了少林拳运气发劲的所在,这与其他内家拳并无二致。 少林拳朴实无华,技击性强,攻守互应,吞吐相合,很少摆花架子。打起来是来去一条线,起横落顺,同时又强调“拳打卧牛之地”,意思是与敌接战,进退只在两三步之间,其套路编排完全从实战格斗出发。在冲拳出掌之际,要求臂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这样易于发劲,而不易将招式使老,以留有回旋余地。在行拳时,要求心安神定,静如春水无波,动若翻江倒海,拳发如穿山洞石,步下如落地生根。与敌交手时,要做到以进为退,以静养动,出之有形,击之无形,尤忌狂躁浮露,拙力僵滞。少林拳善于指上打下、声东击西,佯攻而实退,视退而实进,虚虚实实,虚实结合,招招势势非打即防。少林拳甚重腿法,历来有“拳打三分,脚踢七分”之说。有时又讲究“寸腿”,指以腿击人时抬脚不得过膝,即发即收,这样爆发力既强,又能保持身体重心稳定,而且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不易被敌所乘。 少林武术中除了各种拳械以外,还有所谓“功夫”。功夫就是武术中的过硬本领。有了功夫,才能切实保证武术招数在实战中顺利实施,克敌制胜,而不致受制于敌。常言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少林功夫包括内功、外功、轻功等。内功包括养气与练气,以练精、气、神为主,合武功与禅学为一,是少林武功中的上乘功夫。功成后整体内壮,亦刚亦柔,变化无方,可克敌制胜于俄顷之间,远非拙猛之力可比。外功即硬功,多指锻炼躯体某一部位的刚猛之力,如铁头功、点石功、扣指功、铁膝盖等。所谓“少林七十二艺”,多指这类外功功法。另有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 拳禅合一是以少林拳为代表的寺院武功的最高境界。达摩说:“安心无为,形随运转。”慧能说:“但行直心,不着法相。”禅宗讲究悟性,即所谓“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坛经》)。这是从禅理上讲的。妙兴以禅法参悟拳理,把少林武术归结成“出于心灵,发于性能”的八字要诀。凡少林拳之上乘功夫,必以内功为根基,以心法为要旨,进退转折尽要从吾心求之。所谓“吾心”,是指反应能力及内功根基。凡内功越深厚者,其反应必更敏锐,身法必更快捷。“性能”即指悟性。一个人的武功能达到什么境界,除了其他因素以外,主要是看本人的天资悟性如何,用禅宗的话说,就是“根器”或“根性”。 少林拳向来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习武者的天资悟性和身体条件来传授适当的武技,恐与禅宗的根器之说不无关系。基于此,少林武僧于“少林七十二艺”中往往各得传授一艺乃至数艺。而最后的功夫深浅,就是靠自己的悟性了。 少林高手们在临敌之际,未搭上手前“毫不用力,犹如风吹扬柳”(《拳经拳法备要》)。一搭上手,即如“天神下界一般,珲身如铁,而不可犯”,强调“会意会力”,“势去意来”,即所谓“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上一线似金梭”(出处同上)。由此可见,少林武功练到高级阶段,拳法即心法,心意动而劲力生,劲力生而技法随。而从佛门来讲,心法就是禅法。如果内功浑厚,练到心中一片空明虚静,无执无碍,无牵无挂,则意动拳生,拳随意行,心意稍动,招式已出,那就是武学的另一层天地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拳与心合,心与禅合,于是禅中有拳,拳中有禅,最终是拳、禅浑然一体,达到了拳禅合一的武学至境。这才是少林武功的真谛所在。 目前,少林拳系的大部分拳种在河南都有流传,其中最普及的是少林拳、查拳、大洪拳、小洪拳、华拳、罗汉拳、梅花拳、炮拳、潭腿、朝阳拳等。此外,在河南西部地区还流传着一种由少林武术中衍化而出、自成一格的苌家拳。 苌家拳为河南汜水(今属荥阳)人苌乃周(1724―1783)所创。苌乃周字洛臣,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秀才。乃周幼年体弱多病,后来拜洛阳人阎圣道为师,学得少林罗汉拳法。又拜四川人梁道为师,学得峨眉拳法。其后他到温县陈家沟访问,被太极拳名手陈继夏(字炳南)轻易击倒,从此又推究易理,潜心于太极拳。乃周博采众长,取少林、峨眉、太极三家之精华,折衷损益,创立了独树一帜的苌家拳。 苌家拳中有罗汉拳、青龙出海拳、炮拳、洪拳等拳路,一仍少林拳路的原名,但与原少林拳路有所出入,其开合转接皆有新创之处。苌家拳的精华是“二十四拳”(又名“二十四字拳”),即阴、阳、承、停、擎、沉、开、入、尽、崩、创、劈、牵、推、敲、吃、粘、随、闪、惊、勾、连、进、退,其中明显汇入了少林拳和太极拳的一些功法、技法。这二十四式中,每一式又可分为八式,共合一百九十二式,纵横奇变,于此可谓大备。苌家拳另有支字拳、韦陀拳、白虎拳、六合虎捕拳等。其中,支字拳一名字门拳,与峨眉拳系有渊源关系。其余三种拳路均源于少林拳系。 苌乃周创编的苌家枪也是武林一绝。苌家原来所习枪法为明末虎牢关(今属荥阳)人张八所传,乃周汰其弊端,编定为三十六枪,可一枪变六枪,当为二百一十六式。苌家武功中另有刀法、剑法、棍法及器械对练等诸多套路。近代武术家许禹生在《国术教员讲习会议讲义》评论道: 苌家拳决非江湖但有花样而无实用者比,亦非一知半解、自矜武力者比。观其内容,纲举目张,条分缕析,确有门径,确有实力。凡他人易犯之病,如开合过大、内外不一、俯仰不周、防御不固,一切悉皆除之。 苌乃周一生所传弟子不少,著名的有柴如桂、高如庚、李法文、傅小得、陶老九、秦成宗、唐清廉等,另有荆方中、席太山、段连城三人为苌门私淑弟子,其后又有赵传义、席礼训、袁宇华等人继起。苌家后裔中历代也多有高手,苌连登、苌德普、苌克俭三人被称为“圣手宗师”。 除了苌家拳以外,还有一些拳种也是相传源于河南而辗转流传到他省的。这些拳种全部属于少林拳系。例如: 八极拳:由河南焦作道人张岳山(一说癞道人)传河北宁津人吴钟,时间大概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前后。 劈挂拳:相传为少林僧左宝海所创(一说源于河北盐山)。 汤瓶拳:回民拳术,相传由河南周口袁凤仪传出。 潭腿:相传源于河南谭家沟,故又名“谭腿”。一说源于山东龙潭寺,故名“潭腿”。在回民中广泛流传。 炮捶(一名三皇炮捶):相传源于少林寺僧普照,后传甘凤池、乔三秀二人。 拦手:相传清初时河南人郑某流寓天津,传授拦手。 少林武术早已名扬海外。早在元朝泰定元年(1312年),就有日本僧人大智来到少林寺。他在这里修练了12年,学得拳法、棍法,回国后传了不少弟子。这是少林武术传入日本的开始。明朝末年,杭州人陈元谟(yūn)东渡日本,曾收有门徒,传授少林擒拿跌仆之法。近代日本少林拳法宗师宗道臣,曾于1936年来河南登封拜师学艺。1946年回国后,创立了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发展会员100万人以上。现在,世界上有几十个国家在学习少林武术。每年还有不少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嵩山拜师学艺。古老的少林武术已经走向世界,并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