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川剧的源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川剧的源流

分类:【地域文化】

自清代以来,巴蜀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川剧班社。这些川剧班社在巴蜀地区流动演出,既传播了各种声腔艺术的表演方式,也促进了各种声腔艺术的交流、融合。各个班社又有相对稳定的演出地域,为了适应观众的要求,也会形成自身的演出特点。由于巴蜀地区的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演出风格都不同,因而形成了四个主要的流派: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和川西坝。这些流派对川剧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资阳河是指在资阳、资中、内江、自贡构成的地域中形成的川剧流派。这个地区历来是巴蜀盐业生产中心,由于盐业生产的空前发达,运盐的官船络绎不绝,商贸发达,经济交流、文化交流都十分频繁。同时,盐业生产的规模巨大,盐工众多,也就为川剧演出准备了观众。这都为川剧的发展打下了广泛的基础,所以,这个地区的川剧班社众多。这个流派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由于川剧班社众多,演出竞争激烈,促进了演技的不断提高。这个地区的川剧界有句俗话说:“资阳出个名,内江泼死人。”这是因为资阳的川剧班社多,川剧名演员也多。要能在资阳演出,就必须要有特殊的剧目,较高的演技,否则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住脚。因而,在资阳的演出就是川剧班社高水平的标志,班社、演员要出名,就得到资阳演出。内江竞争激烈,且观众的欣赏水平较高,稍有不当,就会受到众多的指责、批评。所谓“泼死人”,就是指意见众多,置演员于死地之感。在这种环境中,迫使演员不断提高演技,创新剧本。其次,由于资阳河地区的文化交流频繁,外来的戏剧艺术影响较大。这个流派的高腔明显受到弋阳腔的影响,同时吸收了当地音乐、方言的特点,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唱法。另一方面,盐场地区缺乏正规剧场,大部分是在露天演出“坝坝戏”。这种演出的观众特别多,如果声腔过低,音量太小,就会影响演出效果,高腔有“一句定乾坤”的效果,所以资阳河的唱腔是以高腔为主,形成了自身的唱腔特征。

川北河是指以南充为中心,西起广元、西充、东到巴中、广安等地区的川剧流派。川北地区大部是深丘、大山、交通极不方便,川剧班社的流动就较少。许多演员都带有业余性质。演出淡季回家种田,农闲时节又外出演戏。同时,川北地区又与陕西接壤,是经陇蜀栈道旱路入川的必经之地,这就形成了另有不同的演出特征。首先,因为演员流动演出较少,而又都带有业余性质,川剧班社的规模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经常是行当不全,行头不齐。为了维持演出收入,演员不得不扮演多种角色,承担多种工作,有时甚至改演木偶、皮影等戏。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培养出了一批多才多艺的演员。其次,因为流动性小,演出的范围狭窄,观众也就相对稳定,一个剧目上演的时间就比较短。为了能吸引较多的观众,保证班社有稳定的收入,就必须有较多的剧目轮换上演。这就促使川北河的班社有较多的演出剧目,有些老演员有独自保留的剧目,称之为“私窝子戏”。这也就促使许多演员学戏到川北河来学。最后,川北河的唱腔是以弹戏和灯戏为主。一方面是由于川北地区与陕西接壤,易受到秦腔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梆子腔为基础的弹戏。另一方面是由于班社的流动性小,班社演员又多是当地人,接受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灯戏。灯戏最具地方特色,演出时“川味”十足,是典型的地方文化代表。

下川东是以重庆为中心,包括了长江沿岸的万县、涪陵等地区形成的川剧流派。这个地区是当时入川的主要通道。重庆是万商云集的水陆码头,也是巴蜀地区的商贸中心之一。而万县、涪陵则是入川必泊的重要码头,由于经济的发达,文化艺术也空前繁荣,形成了下川东的独到特点。首先,因为经济的繁荣,人口流动就十分频繁,观众的欣赏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里已经没有统一的欣赏水准。为了适应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爱好观众的欣赏要求,川剧班社演出的剧目、唱腔也就各自不同,在演出方式上形成了多种唱腔、剧目共存的局面。其次,由于经济的发达,川剧的演出不只是露天的“坝坝戏”,在城市中出现了茶馆、剧场内演出的舞台戏。这种演出比较文雅,唱腔则是以胡琴戏为主。只是下川东的胡琴戏可以看到明显的京调、楚调的特征。这与下川东的地理位置有明显的关系。下川东地处长江沿岸,是入川的主要通道,各种戏剧艺术的交流都会影响它。同时,下川东又与湖北交界,楚地文化的影响十分显著,加之人口流动的影响,为适应外地观众的欣赏水平,外地域的调式就较显著。这反映了下川东流派的综合性特征。最后,由于各种文化的影响,下川东的创新精神也十分突出。川剧女演员最早是在下川东登台演出的,并且很快就涌现出了一批红角色,促进了川剧的发展。

川西坝是指以成都为中心,包括川西平原、雅安、康定、绵阳等地在内的广大地区形成的川剧流派。这个地区虽然地处巴蜀地区中心,但社会环境略有差异,又可细分为成都地区、川西坝南路和北路三个分支。成都地区是巴蜀的政治中心,又是政治机关的所在地。因而川剧的发展明显受到了政治活动的干预。清政府实行“文禁”时,就把昆腔列入“雅部”,其余唱腔列入“花部”。并且明令禁止“花部”演出。因而成都地区的昆腔有较快的发展,其他的唱腔只能离开成都,沿南路、北路演出。由于南路、北路离开了成都的政治中心,这种“文禁”的影响就迅速减少,各种剧目,唱腔均可上演,形成了与成都地区有所不同的风格。南路是从邛崃到雅安、康定一线,这个地区是深丘,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川剧班社的流动受到限制,在一个地方的演出时间较长,为了维持班社的收入,吸收较多的观众,需要有较多的剧目轮换上演。这点颇类似于川北河。北路则是从德阳到绵阳、江油一线。这个地区是旱路入巴蜀的必经之地。而且江油一带,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活动频繁,娱乐活动极为发达。所以,这个地区的川剧班社众多,演出活动频繁,形成了演出艺术上的激烈竞争。这点很像资阳河。但在这三个分支中,却又有共同的特点。首先,川西坝的唱腔是以胡琴戏、昆腔为主。但胡琴戏明显不同于下川东,很少表现出京调、楚调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巴蜀文化的“川味”特征。所以,川西坝的胡琴戏又常被称为“坝调”、“省调”。其次,伴奏的锣鼓有了改进,从以前的大锣、大鼓改成了小锣、小鼓,以适应室内演出。在敲击方法上也有较大的变化,产生了花调,改进了原来的单调方法,从而使锣鼓的伴奏显得温柔、动听。这也体现了蜀文化的特征,而缺少了巴文化中的强悍精神,体现了川西坝独有的特点。

川剧流派的形成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现代川剧中已经很难看到这些源流的划分,从而成为一种历史现象。川剧流派的逐渐消失,一方面是由于川剧艺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旧社会称之为“倡优”,生活得不到保障,川剧的班社也就缺乏稳定性。川剧艺人经常要变换班社,要能够在不同的地区搭班演出,就必须要能够具有多种演技,掌握不同的唱腔方式,因而促使演员学习多种流派的演出技艺。川剧的各种流派在演员的谋生过程中,逐渐融合为一体,流派的区分就逐渐消失。另一方面,川剧的班社大部分都是流动演出。在演出中经常与其他地方的班社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技艺,一些特征在交流中变得模糊起来。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就势必要使演出适合观众的欣赏水平,这也就促使川剧演员学习多种技艺,加快了川剧流派之间的融合。因此,在现代川剧演出中,虽然能指出某些剧目的来源,唱腔上的流派特点,但已经找不到代表不同流派的川剧剧团。不同地区的川剧演出也不再具有独自的特色,从而在巴蜀地区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川剧艺术。进一步讲,虽然目前尚没有运用五种唱腔的剧目,每个剧目都是以一种唱腔为主,但夹杂有部分其他唱腔的情况也有出现,而且现在同一剧团往往会演出不同唱腔的剧目,这也显示了巴蜀戏剧的统一性的趋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