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应县木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应县木塔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应县城内佛宫寺中,因塔内供释迦如来,故名为佛宫寺释迦塔。相传为辽代兴宗皇帝为他的爱妃观赏美景而修建。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有900多年的历史,曾历经7次大地震而安然无恙。塔高67.31米,为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塔平面呈八角形,共9层,其中4层为暗层,外观5层6檐,塔的内外两道八角形木结构框架用大梁斗拱相互拉结,不用一个铁架,全靠斗拱梁架把所有木构结合成完整稳固的整体,为我为建筑史上一大奇迹。塔顶为八角攒尖式,立有铁刹。仰莲、复钵、相轮、火焰、仰月、宝瓶、宝珠组成刹柱,显得雄伟壮观。 我国现存的最高木构建筑。原名“佛宫寺释迦塔”。在山西应县城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创造于辽清宁二年(1056),塔高67.31米,九层,平面呈八角形,其中有四层是暗层。从外观看是五层六檐,建于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塔身全部为木结构,为双层套筒式,内外紧密连接,暗层采用大量斜撑,加强木塔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结构精密,体量宏伟,仅斗拱形制多达54种之多,反映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杰出成就。历经多次大地震而巍然屹立。塔内各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像高大肃穆,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佛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特别是六尊如来顶部两侧所绘的飞天,形态丰满,活泼生动,舞姿潇洒,个个神采奕奕。至今彩色鲜明,保存完好,是辽代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灰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近年来在整修塑像时,发现一批辽代写经、刻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在进一步研究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应县木塔,准确地说应该叫做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但木塔这个名称广为人知,因为它道出了此塔所以驰名中外的实质。关于它的价值、地位,说法很多,有说它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的木塔建筑,也是世界建筑中稀有的巨构; ① 有说它是现存最古的一座木塔; ② 还有说它是自东汉末叶开始有建造木塔的记载以来,保存至今的唯一实物 ③ 。总之,它与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同为现存中国古代建筑的三颗明珠。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宫寺的位置,在现在应县(明清时为应州)城内西北部。原名宝宫寺,约在明代改为今名。该寺原为应县巨刹,始建于辽代,经历代重修,现存牌坊、钟鼓楼、大雄宝殿等皆为清代重建,唯木塔为辽代原构。塔位于寺的山门之内、大殿之前的中轴线上,还保持着南北朝时期佛寺平面布局的传统,为佛寺布局的一种典型形式。在塔后有一高台,以甬道与塔基连接,上建大殿。在总体构图上,站在山门恰好可将全塔收入视线内,而大殿又恰在塔的后檐下的视角范围内。由此可知,布局体现了以建筑体量的视觉范围来确定总体设计的原则。 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金明昌二年至六年(1191―1195)作过一次大修,至今保存完好。塔建在4.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台基迭涩砌筑。塔平面八角形(正八边形),5层6檐。塔身形状实际上是5层平面八角形建筑垂直迭架,构成一座巨大的楼阁,上面覆以铁刹,形成楼阁式高塔。 塔身底层直径23.36米,附加一周外廊,共30.27米。其上各层依次收小约1米,第5层直径19.22米。自基座至第五层屋脊,全部用木结构框架建成(木塔得名于此),为塔的主体,共高51.14米。第5层攒尖顶上砖砌刹座高1.86米,座上立铸铁塔刹高9.91米。全塔自地面至刹间总高67.31米。塔的形体庞大,但由于在各层屋檐之上,配以向外挑出的平坐和走廊,还有攒尖的塔顶以及造型优美而且富有向上感的铁刹,不但不觉其笨重,反而给人以雄壮华美的印象。 应县木塔剖面图 塔的造型,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全塔造型构图采用较严格的比例。第3层是设计构图的基本数据。这一层八边形的边长约883厘米,大致相当于各层的层高,相当台基高度的两倍;塔身主体(自台基至砖顶刹座)的高度相当此数的6倍,刹高为此数的倍,塔总高为此数的倍。这一层的八角形内切圆直径为21.30米,周长是66.92米,与全塔总高十分接近,基本上达到了统一。恰当的比例关系,使得塔体造型凝重而不累赘,雄壮而不粗笨。另外,全塔由第1层到第4层的每层高度(第1层柱高,第2至4层包括柱、斗?、屋檐和上层平坐4部分的总高)都相等,因而在立面上构成有规则的韵律。各层屋檐则依照总体轮廓所需要的长度和坡度,用斗?进行调整,不但创造了优美的总体轮廓线,而且使檐下部分丰富多变,避免了规则韵律的单调感,恰似主旋律的和声和变奏。 塔体外观第1层为重檐,以上4层均为单檐。自第2层至第5层,檐上均建有平坐,以支承上层塔身。这些檐和平座实际上是一个暗层,故由塔内看,5层塔身与4个暗层共为9层,这是木塔的实际层数。塔身木构架的柱网是采用内外两环柱的布局,5个明层在内环柱里的空间供奉佛像,外槽为走廊。9层的结构实际上是重迭90层具有梁柱斗?的完整构架。每一个结构层,都采用大小同本层平面相同、高1.5~3米的整体框架,预制构件,逐层安装。这种结构形式,是建造多层建筑的典范。各个结构层,用柱子迭接,明层外柱都是与下层平座层柱位于同一线上,但比下层外柱退入约半个柱径,各层柱子都向中心略有倾斜,构成塔身各层向内递收的轮廓。 塔上斗?,使用在各个不同部位,有柱头斗?,有补间斗?,平坐梁枋下也用斗?,实为木塔结构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斗?的结构和形状来区分,达60余种之多,可谓集斗?之大成,不但可供观瞻,更具有研究价值。 该塔使用内外环柱结构,在建筑史上是一大进步,它虽具有唐、辽时期木结构建筑的各种特征,但作为塔的结构来看,却比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木塔有明显的改进。此塔保留了楼阁式的外貌,但平面改用八角形,显然比唐辽时期的方形平面更稳固;同时使用双层套简式的平面和结构,等于把中心柱扩大为内柱环,不但扩大了空间,而且大大增强了塔的刚度。简体结构至今仍是高层建筑经常采用的结构形式。后来金代大修时又在暗层内增加许多梁柱斜撑,使4个暗层成为4个加固刚环,更加强了塔的整体性。该塔保存至今,即是结构合理性的明证。 使用内外两环柱的形式,使每层塔身内依凭结构框架自然形成内槽和外槽两大空间。不过暗层只有楼梯间,明层第2到第5层内槽空间高广,布置佛像。每层平坐挑出塔身外,成为观赏周围景色的眺望台。第1层内槽安置一尊高11米多的释迦佛坐像,故塔身较上面各层高约一倍,所以外面建成重檐,消除不协调之感。各层内外槽之间用栅栏分隔,第1层则是用厚墙封闭,而在南北两面安置板门;南面两侧外墙砌至当心间柱时又折向南,一直延伸到外廊柱处,板门安在外廊柱间,因而在塔的正面入口处做成一间门厅,突出了南向的正门。 塔内明层均有塑像。第1层除11米高的释迦佛坐像外,壁上还绘有6尊如来画像,12尊飞天,姿态逼真,优美生动,是壁画中的上品。第3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第5层塑释迦佛坐像,安置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1974年维修木塔时,在毁坏的塑像腹部,发现不少辽代刻经、写经和辽代绘画“采药图”,这些都是罕见的珍贵文物,为研究辽代佛教文化和我国雕板印刷技术以及辽代的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木塔自建成之日到如今,巍然屹立在三晋大地上已历930多度春秋寒暑。在漫长的岁月中,它经受了强劲的塞北风雪的侵袭,经受多次强烈地震的摇撼,还承受过炮火的洗礼,迄今安然无恙。据16世纪时的记载,木塔建成后的500余年中,已历经大风暴1次、大地震7次,完整无损。1921年军阀混战时,塔身曾被多发炮弹击中,依然耸立。木结构建筑而且有如此大的体量,却能达到这般高龄,实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一事实证明木塔的结构坚固稳定,是有效的防震构造。它被誉为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在中国以及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实在是当之无愧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