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接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接龙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汉族生产风俗,流行于江南各地,是一种民间祈雨方式。如遇干旱,农民则祈请龙王“布放甘霖,以除旱情。各村先要禁屠守斋三日,并沐浴更衣,各带棍棒武器,以护“龙瓶”(瓦罐)。接龙仪式隆重,大纛在前,接以各类旌旗,再是“龙瓶”,后为手执武器的“雨兵”,扮“雨兵”的村民,顶烈日酷暑而不许戴笠遮阳,以示虔诚。主事者率众至龙潭边,由道士作法念咒,谓之“清龙”。捉得潭中水蛇或白鱼,即装入龙瓶,上盖青柴树叶,用花轿急抬而归,途经村舍,皆摆香案接龙,抬至本村附近,先要在旱田四周转一遍,进村后用三牲福礼祭祀,供龙瓶于事先设好的龙亭上,派专人看护。接龙后若降雨,则要送龙,即用花轿将龙瓶抬回龙潭,放回水中。若不下雨,则反复请龙,直至下雨为止。 贵州省镇远县报京山一带侗族旧时民间宗教祭祀活动,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去邪、人畜兴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当地侗族认为牛是犀牛的象征,也是龙的象征,故接龙即接牛。届时,寨内要组织一个芦笙队,簇拥着一只小牯牛,从一个上年丰收的寨子走回本寨,一路上歌舞不绝,接至寨内一空旷处。巫师念过咒语,将牛宰杀,牛肉分给各户,名曰“吃龙肉”。各家设“龙肉席”互相宴请,席间唱“龙王归位”歌,划”龙王归位”拳。宴毕要将牛角埋在寨中心的 犀牛塘,以示犀牛回寨,牛王归位,寨人从此便可获得保佑。 农历二月二是贵州报京侗族接龙的日子。在侗族人的心目中,牛是犀牛的象征,也是龙的象征。故接龙即接牛。为了侗寨的事事如意,人畜两旺,在这天全寨人从一个丰收寨方向,由芦笙队簇拥着一条小牯牛进寨,然后把这条小牛杀掉,平均分给每户一份牛肉,名曰“吃龙肉”。这时全寨各家互相请吃龙肉喝酒 ,唱“龙王归位”的酒歌。最后将一双牛角埋在犀牛塘地下,表示接龙归位了。寨从此便可获得保佑。 九月十日,是丰收的季节。湘西苗族常常在这个时候,举行一种古老而隆重的祭祀活动――“接龙”。 “接龙”,有一家和一寨之分。一家“接龙”,巫师穿红披绿,在主人家堂屋中,设置各种神器祭品,巫师燃香烛,敲竹筒,摇铜铃,鸣锣打鼓,敬酒念咒,接着,就将猪鸡宰杀,然后熟祭。到日午时刻,巫师当饬主妇,携带服饰前往寨口井边引龙入堂。主人和亲友宾客,往途中敲碗欢迎,三跪九叩,接龙入室。再在堂屋中央神桌下,掘土穴,约尺把深,安放坛罐一个,将壶里泉水,倒放坛中,加放水酒、银粉和朱砂,用岩板盖上,谓之“安龙”。安龙完毕,烧香焚纸,鼓乐鞭炮齐鸣,主人向瞧热闹的人们每人散发“龙粑”一个,以示欢庆。这是一家“接龙”盛典的仪式。 一寨“接龙”,与一家不同,祭龙不用猪,而用白水牛;神座设在寨里公共场坪;引龙要每家主妇一个,皆照一家“接龙”的装束,跟随巫师,鱼贯而行,蜿蜒如龙,颇为壮观。整天热闹异常,晚上男女对歌,通宵达旦;尤其是老歌手唱“龙歌”,听者围聚,盛况非常,可谓苗家特大吉庆节日。见《中国民间风俗传说》。 侗族节俗。春节舞龙。在开龙光后或龙灯队进入本村寨时,村民们要在寨前河坪上设桌迎接。上插蜡烛,点香火,化纸钱,摆米酒、茶水及糍粑、水果、饼干等。待龙进入视线,立即燃放三声铁炮。龙身在桌前俯仰起伏,并低头受用茶水等供品。主人燃放鞭炮欢迎,舞龙者每人喝一口酒和茶,并抓一把糖果,方可入寨串户走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