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沙土布袋育婴儿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沙土布袋育婴儿

分类:【风俗文化】

在黄河中下游及黄河故道地区世代流传着一种特殊的育儿习俗――沙土布袋育婴儿,主要方法是利用黄河冲积的细面沙土为婴儿接屎尿。笔者的故乡河北枣强县正处黄河故道,沙土疙瘩处处可见,沙细如面,毫无粘性。用沙土布袋替尿布来育婴,就是利用这种细沙土的吸水和吸热性。枣强县一带把这种育儿习俗称做“穿土”。具体做法是:

一、做土布袋。沙土布袋俗称“土裤子”。称裤子却没有裆,只是一条上下一般粗的布袋,开口处像坎肩(背心),有领窝,两肩上系扣儿或布条。产前准备工作重要的一项就是做“土裤子”,一般做三四条,至少做两条,以备替换,及时晾晒。布料一般为较厚耐湿的家织粗布,染成灰色、红色或紫花色(即重土色),这样做是为“耐脏”。

二、拉土。产前准备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去沙土岗子上去拉细沙土。“沙土岗子”是风卷细沙拥成的,绝无壤土混杂,因而绝无粘性。因沙土渗水快、蒸发快,沙土岗子上一般不长或很少生长植物,所以土中极少草根、木棍、蒺藜等杂质。沙土拉回家后,一般堆放在门洞里、屋子下或屋角,以免因风吹、水冲而流失。如用牛车拉一大车就够使很长时间的了。没有牲口的农户多用小推车去推或装两半布袋往家担。由于取土路远,人们把沙土看得很重,一点不肯浪费,缺人少车的户往往用二遍、三遍(即把用过的土晾干后继续用),有时缺了沙土,要到邻居或当家子去借,借了还要还账。

三、罗土。用土前先要用马尾罗(较粗的罗,罗底是马尾织成,因名)将沙土都筛过,以免沙土中混有土坷垃、蒺藜、草木棍、瓦砾等杂质,以免伤害婴儿皮肤。

四、烫土和穿土。烫土的目的是除潮、升温、消毒。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用沙土前都要烫过。烫土的方法是:做饭烧火时,把一个破犁铧仓放到灶火里烧红(或烧热一块半头砖),取出放在罗好的细沙土中埋起再扒开,再埋再扒重复数次,经搅拌的沙土烫得热匀,温度以烫手为度。沙土烫好后,把犁铧仓(或半头砖)取出,搅拌热沙土,稍晾至不致把婴儿烫着时,就可以把热沙土装进土裤子,把婴儿装进热土布袋里,系好肩扣儿就行了。也有用锅炒热沙土的。不管炒或烫,都要避免过火,否则,沙土经高温而变质,婴儿穿了会“上火”(闹病)。穿土婴儿一般平放在炕上,呈仰卧式。冬天为保温,外面再装一个棉布袋,让婴儿躺或坐在热炕头上。一般婴儿穿土到会走会说为止,但也有因忙图省事让婴儿穿土到两周岁多的。

换土。由于婴儿在沙土里拉屎撒尿,沙土易变湿变凉,所以需要及时换上新烫热的热沙土,把旧土扔掉。用“二货土”是不卫生的,气味也不好。因农家每日三餐才烧火,烫土才有可换。

河北省妇联印发的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儿童发展中心赠《沙袋育儿的危害及育儿新法》宣传画,对“沙袋育儿”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并列数其导致“方颅、枕秃――佝偻病体征明显”,脱袋后“不会抬头”、“不会站”、“不会试坐”、“不会试走”等。其实这些论断并非全面调查和认真研究所得出的,是不科学的。“从医学角度分析,应用睡袋(指沙袋――笔者注)也是有道理的。由于睡袋的沙土取之于黄河岸边,每天风吹日晒,寒暑交替,大自然净化作用使这种干燥的沙土很少有致病的细菌生长,且经过加热,更使残存的细菌得以杀灭,用前对沙土加热的过程还能制其寒凉之性。孩童躺卧在温暖的土中,头颅、双臂伸出袋外,不仅免受襁褓之苦,还可尽享伸臂蹬腿之乐,岂不乐哉!”这是山东济南第五医院张希忠、陈丕强两位大夫的高论。可见“沙袋育儿”并非只有危害,并非只有被革除资格的陋俗,而是一项道地的良俗,提倡惟恐不力。但愿这种科学、经济、实用的“东方特殊睡袋”不因外国人不赞赏而遭厄运,不以局外人之无知而失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