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独弦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独弦琴

分类:【文化精萃】

又称葫芦琴,越南独特的民族弹拨乐器。琴体为长方形,琴身横卧,左端有一根细长把手,把手上部向外弯垂,似鼠尾状,可握住来回摆动,把手下端穿有一只平卧状葫芦,葫芦腹三分之一以下处横向截去。一根琴弦,固定在琴身右端与把手上。演奏时,右手拨动琴弦,左手握住把手一松一紧来回抖动。琴声经琴弦通过把手传入琴身,产生共鸣,悠扬动听。其突出特点是拨动一下琴弦后,来回抖动把手,可产生缠绵婉转的余音,经久不息。

京族使用的一种弹拨乐器。京语称作“单莫意埃”。琴身以劈成一半的毛竹筒或长方形本质音箱做成,长约100厘米。琴身左端竖插竹或牛角质摇杆,杆中部系一根钢丝琴弦,琴弦另一端系在琴身右端,琴杆中部接琴弦处有木质扩音器,演奏时,以右手执一小木棍弹拨琴弦,左手左右摇摆摇杆,就可取得不同声音,还可以装饰旋律。音色柔和、清丽。可用于伴奏歌舞,也可用以单独演奏。

拨弦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京族的民间乐器,因起源于瓢国(缅甸),又称瓢琴。8世纪前即已出现。其由木制琴身、摇杆、弦轴及琴弦所组成。共鸣箱呈长方形,右端琴首稍宽,左为琴尾。张一根钢丝琴弦,一头系在琴首的弦轴上,另一头系在琴尾的摇杆上。演奏时将琴平放,左手掌握琴的摇杆,或推或拉以改变音的高低,音域可达三个以上八度。能独奏,也可以重奏、合奏,为歌舞伴奏。

佤族古老的弦乐器,佤语叫“斯振”。流行于云南西盟和澜沧雪林佤族地区。琴筒竹制,一端蒙竹笋叶, 以竹棍做琴杆,张马尾为弓,有大小两种,小者居多。小者琴长87厘米,琴筒长12厘米,筒口径8厘米, 弓长35厘米。琴头设一木制弦轴,张一藤丝为弦。不设千斤。奏时蹲下,左手持琴置于地,琴杆与地面成60度角,左脚踩底柱稳定琴身,右手拉弓,左手4个指头按弦, 弓在弦外侧摩擦振动琴弦发音。用弹性竹片做琴马。小伙子常在夜间弹奏与情人相邀,声音低沉。

京族弹拨乐器。京语称为“旦匏”,可能源于我国古代匏琴。该琴分竹制和木制两种:竹制者用长约1米的大半边毛竹作为琴身;木制者则用薄木板合成长方形扁状琴匣。琴身左端为琴头,右端为琴尾(按琴手方位)。琴头正中上方竖插一根长约30厘米的竹质或角质摇杆,摇杆中间穿上一个喇叭形葫芦(起共鸣作用);独根琴弦的一端即固定在葫芦内,另一端固定在琴尾的弦轴上。演奏时,琴体置于琴手腿间或桌上,琴手左手握住摇杆控制音高,右手拿着尖头细棒拨弦。独弦琴音量虽不很大,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音色特别柔美清雅,沁人心脾。新中国建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民间琴师艺人协作,对独弦琴进行了加工改造,制作出新型的音域宽广的独弦琴,既可独奏,又可伴奏,深受京族和各族人民喜爱。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