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活故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生活故事分类:【中国民俗】 指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故事。从内容看,有反映社会斗争的,有反映生产斗争的,也有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一些故事类型在各民族中均有流传,情节大同小异,如反映下层劳动人民与土司斗争的故事、长工斗地主的故事、巧媳妇故事、傻女婿故事等等。生活故事作品主要有《憨姑爷》(汉族、布依族)、《榜故》(苗族)、《弟兄俩》(布依族)、《香豆》(水族)、《三郎五妹》(侗族)等等。这类故事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爱憎好恶,上层统治者、剥削压迫者在故事中十分愚蠢可笑,而下层劳动者则表现得机智勇敢。如苗族的《榜故》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财主经常依仗钱财和势力调戏民女。一天,财主听说庄稼汉榜开不在家,就骑着马到榜开家去调戏榜开美丽的妻子榜故。到达榜故家时,榜故正在门外扫地,财主便一只脚搭在马背上,一只脚踩在地上,叫榜故猜他是要骑马还是要下马。榜故不答,跨在门槛上,一只脚站在屋里,一只脚站在屋外,反叫财主猜她是要进屋还是要出门。财主见这一招不灵,就跳下马抓住马尾,要榜故猜马尾有多少根,榜故则指着手中的扫帚,要财主猜扫帚有多少根高粱秆。财主见斗不过榜故,灰溜溜回家了。但他不死心,就设计欲强占榜故。他把榜故的丈夫榜开叫去,交一只公羊给榜开,说十三天后要来分羊崽,若无羊崽,就要把榜故给他。榜开一筹莫展,榜故则成竹在胸。第十三天,她让榜开躲到屋后。晚上,财主果然来了,问榜开在哪里,榜故说他到山洞生孩子去了。财主大怒,说男人怎么能生崽。榜故反问:既然你都知道男人不会生孩子,那公羊怎么又会生崽呢?财主理屈词穷,只好溜走了。布依族故事《兄弟俩帮工》讲述七一、七二兄弟俩为地主帮工,地主通过订合同设下圈套,使老实憨厚的七一辛苦一年一无所获。弟弟七二第二年到地主家,用聪明才智攻破地主设下的圈套,使地主处处被动挨打,以失败告终,为哥哥讨回了公道。 生活故事的现实性较强,生活气息较浓。这些故事反映了一般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在文化科学技术方面,民间故事的资料也有重要意义。辽宁民间流传的生活故事涉及天文、地理、水利、航海、动植物、农业、渔业、狩猎、医药、卫生、牧业等各个方面,还有关于历史名人如文学家、艺术家、工匠、医生、发明家等的故事,如极具辽宁地方特色的闯关东故事。历史上早在周秦时期就一直有中原民众不断地迁入关东地区,明末清初更是掀起了移民大潮。在这些移民中,一方面流传着中原地区的古老民间故事以及关东本土的民间故事,另一方面,在闯关东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有关生产和生活的故事,从而共同构成了闯关东故事。如《秃尾巴老李》、《金马驹的传说》、《真情实意》、《狼精遇人精》、《沙河子的由来》、《见钱眼开》、《拆庙》、《老边饺子馆》、《转心湖的来历》、《丹凤寺》等。《腊八粥》讲的是早年间有家人,老两口带着个儿子过日子。老两口种了几亩地,精心侍弄,日子过得挺富裕。儿子长大后娶了媳妇,小两口处处都靠老人,什么活也不干。老人死后小两口就靠老人留下的粮食过活,地也荒了。久而久之仓里的粮食也吃没了。这天正是腊八,两人实在受不了了,就把所有囤子的褶子花里沾的粮食都扫了出来,一共凑了高粱、谷子、稗子、粳子、豆子、糜子、绿豆、小豆八样,小两口就用这些粮食煮了半锅粥。吃了这顿,家里再没粮了,两人就连饥带冻地死了。人们为了记取这个事,以便不跟他们学,每年腊八都煮同样的粥一直到现在。 这类故事没有或较少有幻想成分,主要是依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虚构而成。它是民间故事中数量最多、可分为多种小类型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主要包括劝孝、巧女、傻女婿、报应等故事,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 劝孝故事。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生活艰难,而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晚年更加凄惨。因此,赡养和孝敬老人,成为一个普遍而现实的社会问题,这种类型的民间文学作品也就应运而生。河北广泛流传的这类故事有《轱辘烧饼》、《王二小买粽子》、《背娘篓》、《一只破碗》、《不孝夫妻遭雷劈》等。《背娘篓》讲一对不孝夫妻嫌娘老了,不愿侍奉她,商量着用背篓把老娘背到深山背后喂狼虫虎豹。他们的儿子知道了很生气,就对他爹说:“背篓你不要丢,拿回来我有用。”他爹问有啥用,孩子说:“俺娘老了,我也背俺娘!”夫妻二人一听,顿感羞愧难当。 巧女故事。旧时,中国妇女地位低下,遭受的压迫最残酷,然而这些都没有压抑和磨灭女性智慧和创造力的光芒,巧女故事就是对妇女智慧的肯定和高度赞扬。在河北一带流传的巧女故事很多。其中《巧珠劝小叔子》讲巧珠的小叔子周不通生性执拗,有一次和他一起挑药担子的人打了个喷嚏,周不通问打喷嚏的原因,那人说:“是你嫂子想我呢。”周不通又问:“别人为啥不打喷嚏?”那人说:“那是因为他媳妇不想他。”周不通一听来了气,他没打喷嚏,暗中埋怨媳妇没想他。回到家里他跟媳妇怄气。媳妇气得哭了,去找嫂子巧珠,巧珠跟媳妇一商量有办法了。周不通又要出门前,媳妇说:“来,我给你洗洗手巾。”媳妇洗净手巾晒干后,往上面撒了点芥末面,叠好给了周不通。到了路上,掏出手巾擦汗,一闻芥末味就打喷嚏。来往几百里的路上,周不通一直不断打喷嚏,很不舒服。回到家里,周不通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巧珠问是不是媳妇没想他,周不通说:“想是想了,想了还不如不想哩,想得我一直打喷嚏。” 美德故事。是朋友、邻居间相互帮扶、真诚相待、长期坚持、始终不渝的生活故事。当然其中也有误解和疙瘩,没有这些还有什么趣味性呢?比如故事《路遥知马力》,讲路遥与马力是好朋友,路遥家穷,马力家富。路遥娶媳妇,找马力借钱。马力答应,但有一条件,由他代替路遥入洞房。路遥万般无奈,只得答应。洞房花烛之夜,马力向新娘说出真情,二人在灯下弈棋消磨时间。二更天后在别处歇息的路遥来洞房外看动静,一见此情,知道马力在开玩笑,二人关系更好。后来马力家失火,家财房屋尽毁,去向路遥求助。路遥让他在家住了三个月,不提钱的事。马力憋着一肚子火,没处发泄,便告辞回家。回家一看,自己被烧毁的庄基上盖起了青砖瓦舍的新房,一打听才知道是路遥出钱购料雇人盖的,这才转怒为喜。与此相似的还有《两好合一好》等。 夫妻故事。这类故事是生活故事中数量最多的故事类型。《嫖汉回头》,讲一个男子在外边混了个相好,把钱都花在了她身上。晚上他在相好家里高兴够了,见自己的鞋破了,叫相好的给他缝几针,相好说:“臭烘烘的,谁给你缝!”男子回到家里,媳妇见他的鞋破了,忙说:“把鞋脱下来,我给你缝缝。”媳妇缝鞋,针扎住鞋底拔不出来,就用牙咬住针往外拔。男子良心受到谴责,真正感到还是媳妇好,就不在外面鬼混了。 这类故事范围广,类别多,大凡人间喜怒哀乐、玩打嬉戏、婚丧嫁娶都属此类,推而广之,如长工与地主、工匠、巧女、恶妇恶婆、后母、孝敬老人、公益义行、办学交友、投师学艺、处事道德、农事生产、诉讼等等,无不列入生活故事。陕西各地的生活故事,历代被当做教育后辈的生活百科、百宝箱、处世恒言、民间碎语及乡土教材而代代相传,使妇幼皆知。如各县流行的《巧斗财主》、《巧治吝啬鬼》等,不是任何人可以杜撰的。彬县故事《粗泥碗和细泥碗》,述说兄弟二人,已娶妻生子,但兄总觉弟妻美貌可人,己妻笨拙不堪,想邪了竟茶水不进。后来还是老大媳妇用粗、细泥碗盛同样的水让男人品味,教育他不要光看外表更应注意品德,其寓意极为巧妙深刻。又如高陵县故事《赔猫》,述说一个老婆婆无意间踏死邻家小猫,邻家刁婆以猫值多少金多少银、“走遍州县难得寻”相威胁,使老婆婆胆战心惊。无奈之下,她便告诉了自己的儿媳妇。这个巧媳妇以刁婆借她家勺子丢失、说勺值金又值银、“走遍天下难让人”为譬,终于教育了刁婆,反映了村妇的智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