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祭风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祭风神分类:【中国民俗】 印江县一带土家族习俗,又称“祭土神”、“祭丰神”。时间为农历六月上旬。分大祭和小祭,大祭十二年一次,参加者上万人,小祭三年一次,参加者3000人。祭坛设在印江县下洞的风神堡白山寺内,坛上供雷公、电母、雨师、风伯四个神位。祭祀前期,由几个村寨推选出头人组织风神会准备供品,主要有一头大白牛和七十二牲(若七十二牲不齐,可用鸡鸭代之),并精选高大的竹子做旗杆。祭祀开始,土家族老师先摆上供品,然后披发执剑走进厨房,到灶前“起神”。灶前有一人执锅铲铲锅,一人舂擂钵,锅铲声和擂钵声表示雷雨即将来临。老师起神祭毕,边歌边舞回到坛前作法。坛前两旁各立十二个陪老师作法的人,他们头戴棕叶粘的类斗笠,两手合十。两个队列前各有一人,一人打鼓,一人敲锣作指挥。锣鼓同击三次,两个队列的人就要合手弯腰,向左边举手三次;接着打二捶又向右边举手三次。这样边歌边舞,左右来回表演,动作不能错,旁边观看者也不能笑,气氛庄严肃穆。这种表演称为“缀神”。接下来是竖旗,将两根旗杆排放在坛前,旗杆的顶端绑上旗,老师敬法以后,由两旁的人各抬一根旗,不许触地,不停步地抬到风神堡上竖立起来,哪边先到并且没有犯规,就奖给水酒一坛。旗竖起后,等天下了雨才把旗放倒。最后一道法式是杀牲。几个头人在大祭前先拈阄,看谁拈到最先的号数,就由谁磨三天的刀,于大祭时杀牛。祭时先用酒将牛灌醉,牛角和牛尾上挂上爆竹。祭毕,将牛及七十二牲都送到风神堡上的神树下,等时辰一到,先将牛身上的爆竹点燃,使牛乱跑,围着风神树转一圈,杀牛者抹花脸,穿短衣,手执大刀躲在牛必经之地,待牛接近,一刀将其砍倒,接着抛下砍刀,跳下河躲避,称为“掩杀”。随即,其他人又将七十二牲全部杀死。法事结束,将牛及七十二牲的肉与米合煮成稀饭,由各寨头人领稀饭,分给各家老小吃。土家人认为,多吃就能年年吃上饱饭,少吃就会饿饭,所以大家都争着多吃。至今,这一带土家族除祭风神外,还保持着天旱年间煮稀饭分食的民俗。 ① 土家族祭风神 (刘振国 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