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程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程颐

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河南洛阳人。字正权,号伊川,世称伊川先生。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并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奠基者。哲宗初,曾任崇政殿说书,后出为西京国子监管勾监事。力学好古,不喜仕进,长期居洛阳,讲学三十余年,弟子甚众。其学“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宋史?程颐传》)。以继承儒家道统为要务,“辨异端,辟邪说”;宣扬“存天理,灭人欲”;鼓吹“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对后世影响甚大。著有《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氏经说》。后人辑有《二程遗书》。中华书局1981年整理出版有《二程集》。

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正叔,号伊川,后人称为伊川先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一说伊川(今河南省伊河一带)人。幼有高识,非礼不动,年十四五与其兄程颢共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先生”。曾任汝州团练推官,京西国子监教授、崇政殿说书等职。但力学好古,不喜仕进,一生大多时间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其弟子较有名者八十余人。因与其兄长期居洛阳讲学,故其学称为“洛学”。《宋史》有传。政治上追随司马光,反对王安石新政,主张恢复古制,“固宜渐从古制,均田务农。”(《二程文集》)还主张“立宗子法,亦是天理。”(《二程遗书》)学术思想上,以继承儒家传统为要务,与其兄程颢共同创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在宇宙观上,把“理”作为最高范畴。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实有是理,故实有是物;实有是物,故实有是用。”(《经说》)“理”为万物之总根源,是第一性的;事物为理派生的,是第二性的。这“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从而强调“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其得尤切。”(《二程遗书》)由此出发,提出“己便是尺度,尺度便是己”的“理与己一”的认识论命题。强调“学莫贵于自得”的内省工夫,而对于“物”,则“理会也得,不理会也得。”在人性论上,宣扬所谓“气禀”说,认为人性有二,一为至善的“天命之性”,一为有善有恶的“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又称“才”,“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二程遗书》)所以人有“贤”“愚”之分,在于所禀之“气”的不同。与此相应,其又将人心分为“人心”与“道心”两种,认为:“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自明矣。”其于人伦道德观上,以“天理”为衡察世间万事之尺度,认为“万物皆是一理,至于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故“父子君臣”,亦是“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因此小民百姓,应安分守己,谨服“天命”。以此尺度衡量佛门,认为“佛逃父出家,便绝人伦。”推演至寡妇再嫁,以为是大逆不道。认为“蜂蚁知卫其君,豹獭知祭祀”,也是“自得天理”,“出于人情”,并由此得出“凡有血气之类,皆具五常,但不能充而已矣”(《二程遗书》)的结论。其思想中也含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承认事物的两两对立,认为“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二程遗书》)在注释《易》“否”卦时,还认为“上九否之终也,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易传》)这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然其又将矛盾变化之原因归结于“道”即“理”,从而最终不自觉地将这点辩证法因素的意义给抹煞掉了。其在宋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共同创立了北宋道学,系北宋五子之一。与其兄程颢所创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成为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达七百余年之久的官方哲学。重要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后人所编《二程遗书》、《伊川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中。中华书局1981年整理出版有《二程集》。

北宋哲学家。字正叔,洛阳人,因其居临伊川,故世称 “伊川先生”。出身于官僚世家,曾与其兄程颢受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中 “洛学” 一派的开创者,世称“二程”。程颐早年受周敦颐影响,厌弃功名,而以 “寻孔颜乐处”为务,即追求一种 “自得其乐”的圣贤境界。孔子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又说: “贤哉,回 (颜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就是所谓 “孔颜乐处”。程颐没有考中进士,他的父亲曾屡次得 “任子恩” (可以荫庇子孙作官),程颐都把机会让给同族的人,自己以教书授徒为乐。程颐主张 “居敬穷理”,认为 “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这个“理”,便是所谓 “天理”。“天理”是程氏兄弟论学的核心范畴,是超乎万事万物之上的 “自然的道理”,程颐曾经说: “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 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我们很难用现代术语将“天理” 的内涵准确表述出来,勉强地说,它类似道家的 “道德”、佛家的 “佛性”,是一个关于宇宙本体及其规律的范畴。事实上,程氏兄弟正是从佛道二教那里受到启示,才从传统哲学中拈出“天理” 二字来,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试图将儒家伦理提升为人生哲学,试图将圣贤之道转化为仙佛那样的 “终极关怀”。二程曾经提出并论证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这一命题,他们主张 “居敬穷理”,就是为了达到天地万物与“我”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而不是探求宇宙人生之谜。程颐在中年以后,便因其 “力学好古,安贫守节” 的风范名扬四方,许多大臣争相推荐他出山,都被他婉拒。一直到五十多岁时,年幼的宋哲宗即位,他才接受宰相司马光的推荐,出任崇政殿说书 (皇帝的老师)。程颐生性严谨,难免拘谨,与生性豪放的苏轼同处一朝,便时时发生摩擦,最后发展为党争,史称 “洛蜀党争”。“洛党” 和 “蜀党” 在政治上都反对王安石变法,故后来新党重新执政后,他们都被列为 “奸党”,遭到贬斥。程颐的处境是非常可怜的,他不但被削职为民,而且被送到涪州 (今重庆市涪陵),交由地方官管制。宋徽宗即位后,他虽然恢复了自由,回到洛阳,但还是留着 “奸党” 的尾巴,不久即遭到朝臣的弹劾,说他借讲学著书 “非毁朝政”。程颐只得遣散学生,藏其书稿,在孤独寂寞中度完了余年。他死后的葬礼,大多数门人都不敢参加。程颐的理学,在南宋得到朱熹的发扬光大,遂成为宋代理学中最有影响的一派,世称 “程朱理学”。程颐以主张 “去人欲,存天理” 而著称,其身后毁誉也由此而起。他反对妇女再嫁,曾说: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尤为现代人诟病。尽管如此,程颐与乃兄为儒家哲学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却是无可争议的。

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小程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师事周敦颐。嘉钓元年(1056),游太学,以周敦颐观点作《颜子所好何学论》,受胡瑗赏识,得授太学学职,同学吕希哲以师礼相事。明年,赴阙上书,指出当时社会正潜伏着巨大危机,提出救治之方,劝仁宗黜世俗之论,从事改革,建非常之功。廷试不中,不再应举,以读书求道为事。致力学术,与兄颢通力合作,提出道德性命之说,创立洛学。讲学授徒。元丰三年(1080)赴关中讲学,争取关学门徒归顺。对如何改革有异议,反对王安石变法。哲宗初,擢崇政殿说书。元钓二年(1087),出管勾西京国子监,后去官。绍圣四年(1097),因名列元钓党人削籍,编管涪州(今四川涪陵)。徽宗初,复官返洛。崇宁二年(1103),复隶党籍。五年,致仕。

哲学思想 程颐以以天理为宇宙本体。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自然不息,永恒无限。在屈伸往来中产生气。气化形成万物,又以形化相禅,成为生生不已的物质世界。物死气散,既返之气不得为方伸之气,构成万物之气需再由理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天理寄寓在任何一物之理中,任何一物之理只是天理所照,一物之理即为万物之理。气化为人,以纯粹至善的元气构成生命,由元气产生人。气赋人体以活力,再由外气涵养。理为人心所固有,是即性,因此人性无不善。人为外物所惑,不能与天理相一,遂变为恶。恶或不善者非“性”,而是“才”,才禀于气,“气清则才善,气浊则才恶”。但可以涵养用敬、进学致知、反躬内求,悟得天理,返归于善,强调用“居敬穷理”、“格物致知”的道德修养方法,来“存天理,去人欲”。又以为理不单一,“必有对待”,如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质则有文。意识到普遍存在的矛盾,使事物处于随时消长相因中,肯定变易运动为世界基本特性。变易到极点,发生“质而必反”,是理之常。其论社会关系,以“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认为与自然界有别,地位不能转化,陷入形而上学。要求人类遵循夫妇、父子、君臣的上下尊卑名分,以违背纲常名教为大逆不道。曾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其学说为谢良佐、游酢、吕大临、尹?等弟子所继承和发展。至南宋,经朱熹光大发扬,世称“程朱之学”。对元明清三代深有影响。

政治思想 程颐苦心孤诣寻求解决危机方案。吸取王安石、司马光部分社会政治思想,形成独有的社会政治主张。提出保民之道,以食为本。扩大粮田面积,反对种植水果。丰年不许酿酒,增加粮食储备。荒年赈济施粥,使民免于一死,赢得其心,防止寇乱。衣食不足之故,在于浮游者众,力农者少。为使民务农,以足衣食,务必制止土地兼并,且使富人与众同欲,不独有其富,将馀财济众,再轻赋宽徭、征求有节,使民以时,驱浮游之民尽归田亩。强调根据天道变化,制定历法,明确时令,采取相应措施,安排生产活动,使其他事情服从农务。兴修水利,以人夺天,勿以祈龙求雨。认为君权神授。以天为万物之祖,王为万家之宗。王者体天之道,则万国咸宁。君臣间心志相通,君民间民拥君怀。又主张杜绝陵僭,限隔上下;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先刑罚,后教化,教化在刑罚之中;君主要以人为鉴,接受诵训箴谏;主张抗击辽与西夏,消灭蛮夷猾夏;本圣人之道,化治天下;随时变迁,损益礼与其他制度。

教育思想 程颐一生与教育相终始,多有建树。提倡治经为本,读书明理。认为利欲之心,杀戮不能制止,教育使知廉耻所在,才能杜绝。教育使人具有伦常道德,当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著作为教材。儒经概括人伦,宜于育人。即使是学习法律、军事的专科生,也要重在学习儒经,知晓义理。以律学生言,先能治经,乃可议律,倘专意法律不解经史,则从为政治民的士人之事沦入执鞭掌狱的胥吏之事。指出教学不立,人材自坏,人材成长赖于教育。倘无一定教育手段与设施,会破坏天赋,无由成材。人的善恶经长期潜移默化而后成型。恶念形成好似牛角生长,故养正必始于童蒙。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材的重要场所。教育方法,要各因其材,教人有序。根据学生不同特点,从其特长处着手,据其气质或抑止或充养,还需掌握程度深浅,运用启发式。强调不学则衰,贵在自得。要感时紧迫,分秒必争,敢于知难而进。读书要立下成为圣人的志向,穷年博学多识,日新月进而至于所求。

著有《周易程氏传》、《伊川文集》。学生将其与兄颢著作言论,合编为《遗书》、《外书》、《经说》、《粹语》、《文集》。后合刻为《二程全书》。今经校勘整理为《二程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