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结构主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结构主义

分类:【文化精萃】

发源于法国,最初出现和流行于20世纪初,到60年代终于形成为一个哲学思潮,并且发生广泛的影响。它起初是在语言学中,后来在人种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美学、文艺学等学科中发展起来;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和研究方向而与这些学科紧密联系着。它的形成依附和寄寓于具体的人文科学,至今仍缺少从各学科之中予以概括和总结的结构主义纲领性哲学专著。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这种方法的先驱者。主要代表人物有: 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莱维-斯特劳斯,心理学家拉康,历史学家富科以及巴尔特、萨福男、杰尔达、格列马斯,美国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结构主义的立足点是确认事物有其结构而且事物的本质在于它的结构,而这个结构是主观的先验的,是人类理性先天构造出的。结构主义方法的特点有:(1)通过结构去认识事物,先找出一个模式、框架;(2)在观察到的水平之下,经验范围之外去寻求结构,反对停留在经济之上,只研究外部现象;(3)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它有自己的构成元素,但整体对于部分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 (4)强调注意和描述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反对单纯的分析方法;(5)主要分析与历时结构相对的共时结构,强调静态的共时性,忽视以至反对研究历时性。现在结构主义已从研究人类现象延伸到数学和物理学等领域。

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法国的一种方法论哲学思潮。其先驱者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他认为语言是一种体系或结构,强调研究各种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他区分了言语和语言,言语是个人的经验现象,语言是全社会的符号系统。他还区分了语言的共时性结构与历时性结构、外部语言学和内部语言学等。索绪尔的观点为后来的结构主义方法奠定了基础。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继承发展了这些观点,从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结构主义的理论,创立了结构主义人类学。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人的无意识活动,提出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福柯运用这一方法研究思想史,形成结构主义历史哲学。阿尔都塞在研究马克思的著作时也运用了结构主义方法,被人称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结构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它是以结构主义方法为核心的一种渗透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学科领域的哲学思潮。列维―斯特劳斯、拉康、福柯、阿尔都塞的观点属于前期结构主义,其共同特征是强调模式的作用,通过模式来把握事物的内在结构。模式是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性形式,它需要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得到检验和修正。模式的转换形式应该是能够预测的,以便适应结构整体和各部分的变化关系并给予正确说明。前期结构主义还重视共时性结构的研究,认为结构既没有来源,也没有发展过程,历史是结构的外在排列,否认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由于对结构的不同看法,出现了后结构主义,其代表人物是巴尔特和德里达。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强调结构的变化发展,否定固定的结构,注重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关系。巴尔特在文学批评理论中提出了第一意义系统(作品的符号系统和作品所表达的观念)之外还有第二意义系统(读者对作品的领会)的观点,认为意义结构是无穷变化的。德里达在他的书写语言学中也十分强调变化规则和差别的作用,否认存在着固定的意义结构。后期结构主义虽然注意到了结构与历史的联系,但是又过分夸大了结构的流动变化,以至最后趋向于对结构的否定。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发生认识论,探讨了认知结构的起源,强调了认知结构是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这些观点被称作发生学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思潮在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文学理论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的一些主要观点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文化符号学理论等,具有显著的方法论意义,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欧美的文艺理论思潮。它是一种方法,涉及所有领域: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文学艺术方面的小说、戏剧、诗歌、电影等等。通常认为瑞士语言学家斐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大纲》是结构主义的开端。结构主义者认为,西方文化只讲局部,忽略了文学的整体结构。因此,他们主张从大的系统方面来考察、研究文学的总体结构和它的规律性,因为在他们看来文学结构是一个内在的完整的体系,作品的价值是由其整体结构决定的,而不受作家世界观的制约,也不受其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他们重视探索文学作品的模式,不注重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法国批评家谢拉?谢奈德1965年概括结构主义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决定作品的意义的是其本身的结构,而不是外界其他的因素;二是作品结构是个内在的框架,它体现客观可知性,不受心理分析学或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三是结构分析可以使作品与批评家之间产生时间上的距离,从而发现作品的新意。因此,他们试图从多角度探索文学作品的结构,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结构;以精神分析学的假设为依据,研究神话和童话中的无意识结构;还从文学体裁内部模式的演变进行研究。著名的结构主义理论家有: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巴尔特、苏瑞奥,英国的弗拉亥,美国的史柯尔斯,意大利的托多罗夫,等等。

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取代存在主义而广为流传的哲学思潮。它的核心是结构主义的方法。这种方法被运用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文学理论中,也被用于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哲学思想来源于从杂乱的现象中寻求其结构,因而对以前的哲学也有广泛的联系。结构主义的创始者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已有结构主义思想。在结构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从对结构的看法的区别可以分为前期的结构主义(即一般所说的结构主义)与后期的结构主义,或分为非发生学的结构主义与发生学的结构主义,有的研究者把英国美国社会学与社会人类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也算在结构主义之中,因而又有英国美国结构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的区分。结构主义的先驱者是索绪尔。他晚年在日内瓦大学教普通语言学时提出了一种语言的结构主义模式,强调研究语言的同时性结构比研究语言的历时性结构更为重要,并区别语言与言语,认为语言是互相差异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是语言的个人声音表达。语言的意义依赖于一个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关系,如有上才有下,而不依赖于它和外界事物的关系。索绪尔的语言结构观点通过布拉格学派的学者雅可布森而为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所继承发展,提出了结构人类学理论,并正式提出结构主义这个名称。列维-斯特劳斯研究了巴西内地印地安人的生活习惯与文化,用结构主义方法解释亲属制度、图腾制度和神话流传等方面的问题。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人的无意识活动,认为无意识结构与语言结构相类似,强调无意识就是主体与他者(包括他人与环境)的交往,从“镜象阶段”和个性的想像、象征、现实三个层次的理论中说明人的认识与个性是在社会关系中逐渐形成的。福柯把结构主义方法用于研究思想史,提出了“认识型”的理论,认为“认识型”是一个时期的知识的潜在结构,它是静止的、同时性的、彼此孤立的无意识结构,并认为欧洲近代思想发展经过了三个结构,即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结构、古典时期(17、18世纪)的认识结构和19世纪以后的认识结构。阿尔都塞把结构主义方法用于研究马克思的著作,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有一个从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阶段发展到科学阶段的决裂过程,并提出了理论实践的观点,对马克思的思想作了结构主义的解释,并认为马克思主张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结构的因果性,因而用多元决定论代替了一元决定论。一般把列维-斯特劳斯、拉康、福柯、阿尔都塞等人的观点称为前期结构主义(一般简称为结构主义),从而与后期结构主义观点相区别。前期结构主义的共同特征是通过模式认识事物的内在结构。模式是认识现象结构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理性形式,有时是在以前经验基础上形成,有时是面对现象时形成。但这种认识形式带有认识的局限性,它是否与现象相合则不能决定,只能在认识过程中检验模式、修改模式,以便逐渐得到正确的认识。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带有整体性,结构的一个成分变化就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因而认识结构的模式必须有一系列的转换形式,而且这些转换形式必须是可以预测的,以便采取一种可以正确说明结构的模式。关于模式的观点,是英国美国结构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区分的来源。英国的结构功能派社会学家拉德克里夫-布朗、马林诺夫斯基、利奇等着重于从大量的调查材料中概括出理论,采取归纳的方法,并强调深入一个小区进行较长时期的收集材料。这与法国结构主义者的模式的、演绎的、短期的调查方法有所不同。在结构与历史的关系上,前期结构主义着重于一时性的结构,因而认为历史只是结构的历史,结构在时间之外,结构并没有来源,也没有发展过程。历史的过程只是一连串的结构的外在排列,社会现象并不带有必然联系,因而否认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进步过程。后期结构主义注重于前期结构主义所未能解释的同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的关系、结构的变化与发展等问题。后期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哲学家巴尔特与德里达。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否定固定的结构,认为结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对前期结构主义的强调从模式、结构认识事物本质起了破坏作用。巴尔特的文学批评理论把文学作品看成一种符号,认为在作品的能指者(作品的符号系统)表达所指者(作品所表达的观念)的第一意义系统之外,还有第二意义系统,这就是读者和文学评论者对作品的体会,这并不同于作品的第一意义结构。当读者和评论者再一次阅读该作品时又会产生新的意义系统,这样就产生无穷的变化的意义结构,因而否定了固定的结构。德里达的书写语言学是要发现一切书写语言或一切语言系统(包括口语)的变化规则,认为阅读的“差别”的作用就产生了历史中和社会中的一切结构系统,因而也没有固定的意义结构,只有差别的意义系统。后期结构主义主要是要解决前期结构主义的把结构看成固定的以及注重同时性研究,轻视历时性研究,不能把结构与历史联系起来的缺点,但后期结构主义过分强调结构的流动性,完全陷于没有认识确定性的无结构状态。从解决结构的来源和结构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出发,又产生了非发生学结构主义与发生学结构主义的区别。非发生学结构主义是从发生学结构主义观点对前期结构主义的称呼,因为发生学结构主义认为他们只说明了同时性结构,但没有探讨结构的来源。发生学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是皮亚杰和哥尔德曼。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发生认识论来说明人的认识过程,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的组织、再组织的过程,因而强调了认识结构的流动发展过程。皮亚杰以“建构” (con-struct)这个概念代替结构,以强调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图式或结构的形成过程。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智力形成时,认为智力既不是先天赋予的官能,也不是后天形成的联想或记忆,而是一种思维结构的连续的形成和改观的过程,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同化是把外界刺激引入了原图式,形成新图式。这种图式的同化与顺应就是结构的发生与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把结构与历史结合起来。哥尔德曼是定居法国的罗马尼亚社会学家。他曾作皮亚杰的研究助手,后以皮亚杰的发生学结构主义说明社会发展。他对物化、实践和辩证法作了结构主义的理解,认为物化是主体创造客体,实践是主体创造客体的过程,而辩证法则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他认为主体不是个人的主体,而是社会的、集体的、阶级的主体,这种不同于个人主体的社会主体是创造社会的动力。在这种理论中,主体与客体不能分离,主体与客体的联系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的表现。客体不是预先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而是经常变化的。在社会的具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阶级产生一种可能意识,这种可能意识是社会主体的意识,由这种可能意识产生有意识的可能性,并产生客观的可能性或现实。结构主义思潮在欧美一度广泛流行之后,现在正为其他流行派别所代替,但结构主义的主要思想,即整体与成分之间的关系、社会观念的象征意义、文化的符号学理论等已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的一部分而为以后的派别所吸收。现在哲学中的解释学、指号学以及所谓的“新哲学家”,语言学上的某些研究,社会学与人类学中所出现的一些新流派,文艺批评理论中的新观点,都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其中有的发展了它的精华部分,也有的继承甚至发展了它的某些糟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著。1968年出版。结构主义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皮亚杰在该书中检验了各个学科研究中出现的主要的结构主义理论,试图找出结构主义的一般特点,然后提出了他自己对于结构主义的基本主张。全书共分7章: (1)导言和问题的地位;(2)数学结构和逻辑结构; (3)物理学结构和生物学结构; (4)心理学的结构; (5)语言学的结构;(6)结构在社会研究中的利用; (7)结构主义和哲学,最后是全书的结论。皮亚杰首先对各种结构主义所具有的不同含义加以比较和综合,找出了它们的近似点。他认为,结构是一个由若干转换规律组成的体系,它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同时结构应该是可以形式化的,即可以直接用数理逻辑方程式或通过控制论模式表达出来。皮亚杰根据他对结构的定义,检验了数学、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研究中的结构主义理论。通过考察,他提出了自己对于结构主义的一系列基本主张。认为结构主义主要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学说或哲学,它是开放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它适用于不同科学而不取消任何其它方面的研究。皮亚杰强调结构是不断的构造和再构造的结果,认为关于结构的理论不应该排斥人及其主体性活动。在他看来,结构的构成成分是运算,它是主体从自己动作的普遍协调里通过反身抽象而得到的,主体的活动是一个从自我中心现象里解放出来的继续不断的去中心作用过程,从而逐步达到一个协调的和建立互反关系的连续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结构的产生者,它使结构处于不断的构造和再构造的过程。因此皮亚杰认为,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不可分割,否认结构的功能性就会回到结构的自然实体的假设上去。在他看来,结构是主体功能性地建构起来的,而不是一座先验的完成了的建筑物。他反对到结构实在论里去找出路,强调运算第一性,强调结构与发生结构论以及主体的种种活动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结构主义是皮亚杰创立发生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皮亚杰在该书中所做的工作就是要从结构主义出发,对当前各种最先进的科学认识加以综合,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结构。因此本书出版以后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瑞士当代著名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著。在此书中,作者指出,结构主义是方法论。它没有排他性,它倾向于把一切科学研究整合进来,在互反性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上作研究,结构的研究离不开人和主体活动。在把主体的“我”和“生活经验”分开之后,剩下的就是主体的运算,这些运算就是主体用以造成结构的成分。结构都是由构造过程而建立的,同时,它又与功能主义有着天然联系,而主体则是功能起作用的中心。最后,作者强调,结构主义必须保持它的开放性。本书在当代西方哲学发展中影响极大。《预测学》 又译《未来预测学》,荷兰著名未来学家L?波拉克著,该书英文节译本1971年出版,此书曾引起西方未来学界的争论,即“预测学”是否一门科学。作者在此书中着重提出和探讨的是科学政策。作者为预测学下了定义,并提出各种思想模式和许多问题及建议。英译者认为这都是“极其吸引人的,是富有挑战性的,值得引起大家注意的”。作者还对未来学的主要方法及分解作了较详尽的探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