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薄伽梵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薄伽梵歌分类:【文化精萃】 意译“世尊歌”或“神歌”,印度古代宗教和文学名著,系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第六篇的一段寓义玄妙的插话,大约成书于三四世纪,是一部哲理长诗,共18章,700颂,主要摄取了奥义书、数论、瑜伽和《梵经》的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与奥义书和《梵经》统称为印度古代的基础三经,属于客观唯心论范畴。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称之为“我”的宇宙灵魂。用遮诠的方式表述它的存在,为无始无终、非实非空、非有非无、非灭非生。说它是无,它却是最高的实有;说它不可名状,它却是宇宙万有的始因。《薄伽梵歌》袭用数论哲学的自然观并加以穿凿,使之附会于它的有神论。原质(原初物质)在数论中本是诸谛及万物的始因,在《薄伽梵歌》中却被说成是宇宙“我”所固有的并用以幻化万有的质料。据此理论,原质含有地、水、火、风、空、心、慧、我慢和生命等9种成分。前8种属于低级原质,后一种属于高级原质。宇宙“我”用这9种原质幻化出了万有,而自身却又分居于万有之中,因为万物皆有“我”在,彼此之“我”等同,故结论为:此即彼、汝即我,我即宇宙之灵、我即世界之宰神自在天。从而表现出了自然神论、泛神论、众生平等和自我复归的思想。《薄伽梵歌》接受数论“从不止息的物质的观念”,极力扩大“三德”的决定作用,认为原质内部蕴含着“三德”。“三德”实为数论从自然界抽离的关于事物三种性状及其成因的三个范畴,《薄伽梵歌》将其称之为“我”的“幻力”(摩耶),“三德”分别为“萨?”、“罗贽”和“答摩”,常译为喜、忧、暗。三者分别具有轻光、持动和重复的性质,也有照耀、造作和系缚的作用。“三德”不仅决定事物的光明、纯洁、运动、创造、黑暗、持重,而且还决定着人们的喜悦、聪慧、忧乐、贪嗔、愚钝、迷惑以及不同种姓、职分、经历、命运等。这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三德”所决定、所制约的事物和过程称之为“达摩”。人们在“达摩”面前只能伏首听命而不能违越。诗曰:自己的达摩虽然有些弊病,也较善施他人之达摩优胜,履行他人之达摩确有危险,遵从自己的达摩虽死犹荣。《薄伽梵歌》从数论的自然观引出它的伦理观。它要求人们满足于自己的种姓,恪守自己先天注定的职分,忍受寓于命中的一切遭遇和苦难。它主张积极有为,但又使信仰者陷入宿命论的罗网。其解脱论的要旨是绝灭痛苦。与佛教理论相类似,认为世界是茫茫苦海,人生本是痛苦。欢乐是暂时的,痛苦则是永久的、根本的。众生一旦降生于世,就会因业(有为)的束缚而轮回不息、痛苦不止。解脱痛苦有三道法门:①智瑜伽,即认识上的等同观,认为苦与乐、成与败、荣与辱、冷与热等总是相随而生,相伴而行,称做“双昧”(即成双的错觉)。如果在认识上把成双的现象等同起来,即视苦为乐,视辱为荣,亦就无所谓痛苦。当精神达到三摩地的超静状态时,就会体验到苦乐的等同(瑜伽)。②业瑜伽,即有为与无为之功相应论,认为众生身、语、意等一切有为(活动)都是积聚为身的原质的活动。这些活动不受主观意识制约,所以主张积极有为,反对消极无为。但是有为所产生的微妙之力又会铸进有为者之身,造成业的束缚,使之陷入轮回、遭受来世报应。而业的束缚,本因不在有为(业),而在有为者追求业果(有为结果)的动机。如果一味从事自己应从事的事业而没有丝毫的利己动机,那就会消融业的束缚,实现有为与无为相应的效果,从而逃越出轮回、绝灭人生之苦。③信瑜伽,即通过对宇宙之宰神自在天的虔信实现个“我”(个体灵魂)与大“我”(宇宙灵魂)的和合化一(瑜伽)。如果前两条做不到,就去实行第三条,对自在天虔敬笃诚,把一切有为均作为对自在天的奉献,便会如愿以偿,实现与大“我”的合一,永不复入轮回苦海。《薄伽梵歌》对于婆罗门教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尊三大信条的批判及人皆寓神性、万有皆自我、众生平等和积极有为等思想具有进步意义。然而《薄伽梵歌》的“三德”论却抹煞了人和物、人的意识思维和自然物体运动的本质区别,认为人不过是和草木一样的原质聚合体,人的意识思维也只是原质所含三德的运动,从而抹煞人的主观作用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从“业的束缚”引出的“轮回”观念和“解脱”论以及恪守职分、切勿创新的“达摩”论所造成的持重的社会心态对印度的历史有巨大的滞留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