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鼓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长鼓舞分类:【传统文化】 瑶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远古,与瑶族歌颂始祖盘古氏的《盘古舞》产生时代相近;至今仍流行于湖南、广东、广西瑶族人民聚居地区。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关于“长鼓舞”真实描写:“衡人赛盘古……今讹为盘鼓,赛之日,以木为鼓,圆径一斗余,中空两头大,四尺长,谓之长鼓,二尺者,谓之短鼓……有一巫人,以长鼓绕身而舞,又二人复以短鼓,相向而舞。”舞蹈内容多为表现造房子、造长鼓等生活情景。有“文长鼓”、“武长鼓”之区分,前者舞姿优美,后者动作粗犷有力。 流行于朝鲜族和广东、广西、湖南的瑶族民间舞蹈。朝鲜族的长鼓舞历史悠久。敦煌北魏(公元386―534年)壁画中已有类似的乐舞图。多为女子表演。舞者将长鼓系于身前,左手拍击鼓面,右手持细竹鼓鞭敲击鼓面,边击边舞,动作优美。瑶族的长鼓舞,在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已有记述,可见其有较长的历史。其鼓有大小两种,舞者用左手横握小长鼓,上下翻转舞动,右手拍击鼓面。也有的男表演者,将大长鼓系于身前,双手边击边舞。打法分文、武长鼓两种,前者缓慢柔和,后者有力粗犷。有的还用唢呐、小锣伴奏。至今瑶族仍有这种舞蹈。 长鼓,也叫黄泥鼓。长两尺多,两端粗、中间细;鼓身绘有各种鸟兽龙凤等花纹图像;在鼓的两端和腰部系有8个小铜铃,制作精美。瑶族每年农历十月六日都跳长鼓舞,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舞和集体舞等。舞者盛装打扮,腰挎长鼓,双手分别掩着鼓的两端,时而左右摇晃,时而跳跃跨步,还有变腰拱背碎步后退等动作。双手不断拍打鼓面,发出噼啪乒碎声。舞伴们有时围成圆圈,有时排成一行,有时交错起步,队列变化多样,举止敏捷,舞姿健美,节奏明快。 ①我国朝鲜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因用朝鲜族打击乐器长鼓作为舞蹈伴奏和道具而得名。一般由妇女集体表演,表演时,舞者把长鼓挂在胸前,右手执细竹鼓槌敲击鼓面,左手拍击另一鼓面,两手交错进行,边击边舞,动作优美,热烈欢快,带有表演性质,深受朝鲜族群众的喜欢。②是瑶族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的瑶族地区,可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舞者将长鼓斜挂于腰间,双手拍击上下鼓面,一般由男人击鼓起舞,妇女在旁边唱盘王歌助兴,用?锣、唢呐等伴奏,舞姿健美、粗犷,风格纯朴,具有浓厚的瑶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其内容多表现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景。 ①朝鲜族传统民间舞蹈之一。多为女子表演。已有上千年历史。舞者将长鼓系在身前,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从深情的“古格里”(朝鲜族音乐中一种节奏名称)慢拍音乐开始,经过几次力度很强的旋转后戛然而止。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等多种。解放后,几经舞蹈专业人员精心改编,突出新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此舞60年代曾被中央歌舞团吸收为出国演出节目。②舞蹈专著。李录顺编写。1982年由延边人民出版社用朝鲜文出版发行。 瑶族民间有许多优美的舞蹈,如伞舞、盘古舞、长鼓舞、羊角鼓舞、赛古舞、刀舞等。其中长鼓舞、盘古舞是祭祖或喜庆活动必跳的舞蹈,流行于湘西、湘南瑶族地区。 瑶族的长鼓舞,表演形式分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要求步伐一致,边走边跳,俯仰摆动,左右旋转。一般为四男执鼓起舞,四女(一老三少)唱盘王歌助兴,以?锣、皮鼓、唢呐伴奏,舞姿刚健纯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