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齐鲁文化的特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齐鲁文化的特点分类:【地域文化】 文化是人创造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人的文化,可以说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而社会环境又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不同的地理环境往往会造就出不同风格的民族文化特点。 (一)齐鲁地理环境特点
齐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古有海右雅称,如诗圣杜甫在历下亭有句云:“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黄海在东,渤海在北,黄河在西,在大海长河之间,就是古之齐鲁,今日山东,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其地图形状,有如卧而欲起的单峰驼,头颈东向昂仰,伸入大海,形成半岛;身躯紧连大陆,与祖国母体密不可分,后方深远广阔,根底不可动摇。从东到西,岳陵起伏,绵延千里,有如驼脊;泰山一峰,飞峙中部,雄视东方,号称东岳,为中华五岳之首。九曲黄河,滔滔数千里,夹带着黄土高原的不尽泥沙,滚滚东下,恰在齐鲁地区(或南或北)入海,亿万斯年,泥沙淤积,造就了鲁西、鲁北平原。总之,齐鲁大地,有山有水,也有丘陵、平原。东部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南起鲁、苏交界的绣针河口,绕半岛曲折蜿蜒,北至冀鲁交界的漳卫新河口,全长3024公里,是我国今日海岸线最长的省份。东部、中部、南部为山地和丘陵地带,但海拔较低,除一小部分山地在千米以上外,大多在500米以下,平均300米左右。山间谷地开阔,盆地较大,还有不少平坦的河谷平原。西部、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为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齐鲁大地河山带砺,物华天宝,是人类生存、繁衍、开发的宝地:长长的海岸线,为人们提供了鱼盐之利和舟楫交通之便;丘陵地区,山谷、河流、盆地交错,山青水秀;平原地区,沃野千里,气候湿润,为人们提供了狩猎、游牧和耕稼之利。总之,齐鲁宝地,笃生斯民。人类在这里兴起,文化在这里发祥,圣贤在这里诞生,学术在这里繁荣,文明在这里先见曙光,似乎是必然的了。 (二)齐鲁文化源远流长
齐鲁地区,地理环境优越,古代气候比现在还温暖湿润,极适宜于原始人类的生存。因此,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始了他们的文化创造。1965年在泰沂山区沂源县奥陶纪石灰岩中发现原始人类居住的洞穴,采集到了人工打制的石器和哺乳动物的化石。1982年,在沂源县土门乡鲁山之阳的骑子鞍山东麓发现了猿人化石头骨一块,牙齿六枚,肱骨、肋骨各一块,眉骨两块,经鉴定,其时代与北京猿人大体相当,距今约四五十万年,被命名为“沂源猿人”。除此之外,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还有发现,如泰山脚下新泰市乌珠台发现了一枚更新世晚期距今约四五万年的人类左下臼齿和一些哺乳动物化石。此外在日照于丝乡、沂水诸葛乡等处都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遗物的发现。尽管这些发现还不能把四五十万年的人类历史连贯起来,还有很多缺环,但足可以证明,从“沂源猿人”的时代开始,齐鲁先民便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开始了文化创造,年复一年,世代相续地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块土地,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开拓和装点着这锦绣河山,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着齐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当然,旧石器文化在齐鲁地区的发现还太少,还很难反映当时人的生活面貌,甚至连他们属于哪个民族,也很难说。因为部族是会变迁的。有人把齐鲁地区发现的这些原始人类定为东夷人,根据尚嫌不足。但是为了叙述方便,权且作这类静态的观察也未尝不可。因为到新石器时代,齐鲁土著居民已普遍被认定为东夷人了。如《礼记?王制》云:“东方曰夷”;《大戴礼记?千乘》也说:“东辟之民曰夷”。“东方”、“东辟”皆指以齐鲁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就在这个时期,东夷人创造了极为灿烂的史前文化。我们姑且认为,这个文化与旧石器时代的古老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东夷史前文化过去仅见于文献记载的传说。这个传说的时代,大体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代东夷人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如太?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少昊金天氏、帝颛顼、帝喾、帝舜,以及兵神蚩尤,善射的羿等,都是东夷的首领、东夷的英雄、东夷的发明家。他们有许多的发明创造。过去没有地下发掘考证,人们对这些传说视之为神话。但从本世纪30年代龙山文化发现之后,特别是70年代,北辛――大汶口文化被确定之后,东夷史前文化的巨大成就再无人怀疑了。据目前地下发掘和研究成果看,从距今8000余年的后李文化起,中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至三四千年前的岳石文化止,这四五千年的时间里,东夷人创造的文化是惊人的丰富,在当时全国史前文化中水平是最高的。这首先表现在遗址的密集上。泰山周围,海岱之间,仅大汶口文化遗址已发现的就有五百余处。其次,表现在遗物丰富多彩上。东夷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从墓葬、窖穴、屋址、灰坑、石器、骨器、蚌器、牙器、陶器,直至铜器、粟米、文字符号等等,无所不有。仅兖州王因大汶口文化遗址一处,就发现房址10座,墓葬800余座,窖穴、灰坑等近百个。诸城呈子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一处,即出土文物计:陶器396件,石器147件,骨器141件,蚌器5件,共约700件。潍坊市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一处,就清理出较完整的器物千余件。再次,这些器物制作精致,如磨制精细的石刀,刃口锋利如金;琢磨细巧的骨针,可与近代钢针相比;薄如蛋壳的黑陶,黑亮如漆,光可照人;还有陶尊文字和金属器的发现,更说明东夷史前文化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从以上考古发掘的文物水平对照神话传说的情况看,大汶口――龙山文化时代的东夷社会已接近文明社会的门槛了。至岳石文化阶段,就进入了夏、商阶级社会。 夏、商时代,齐鲁地区的文化似乎已落后于中原文化。这是因为夏、商统治者虽都兴起于齐鲁地区,但他们的统治中心却多在中原一带,他们也都以华夏族自居,把齐鲁土著的居民当做压迫和剥削的对象。这样便引起了东夷人与夏商统治民族尖锐的对立和斗争。这个斗争,直到周朝灭商,在齐鲁封建诸侯,齐、鲁两国建立之后仍很激烈。这些斗争,使东夷文化难以得到正常发展,所以暂时处于落后状态。但是,东夷文化并未被消灭,而是顽强地延续下来,与夏、商、周族代表的华夏文化融合,继续缓慢地发展。当齐、鲁统治者平定了东夷人的反抗,并把先进的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结合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民族融合,国力进一步发展,这两大国基本统一了海岱地区以后,齐鲁文化出现了真正的繁荣。在齐国先有大政治家、思想家管仲的改革,在改革中提出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主张。之后又有晏婴的继承和发展,有孙武兵家思想创立,稷下学宫诸子百家学说的争鸣和繁荣。在鲁国,有孔子儒学的兴起,墨家学派的活跃。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成为中国两大文化中心。尤其是孔孟儒学,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上古的传统文化,集其大成,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万世根基,成为正统。秦汉以后,直到当代,流传不绝。如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革命家孙中山,这些学派和人物的思想,尽管随时变化,不断创新,都各有各的时代内容和精神,但万变不离中国传统文化之宗。齐鲁文化的主体儒家的民本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成仁取义”的牺牲精神,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四海为家的大一统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等等,历经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国家兴亡、朝代更替的大风大浪而长流不息,且每每应时而变,与时俱进,同时代精神结合,迸发出时代的火焰,鼓舞着、激励着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团结、奋斗,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适应力和凝聚力,凝聚着我们民族,推动着历史不断前进。 (三)多元一体的内部结构
齐鲁文化作为地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体系,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文化来研究。但是它又是多元的,由多种成份和许多层次构成的。首先,其源头是多元的。因为齐鲁文化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史前时期,齐鲁地区以东夷人为主体。但是,原始时代民族变动不居,经常游动迁徙。如传说的炎黄二帝,互相联合又互相斗争。炎黄大战就是两族争地盘的战争。炎帝为东夷人的祖先,黄帝族乃是羌人部落。黄帝战胜炎帝后,势力扩展到今山东地区。《史记》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封泰山,禅亭亭”(《史记?封禅书》)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史前民族文化的交流,从考古地下发掘也可以看出。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民族迁徙与融合就更明显了。夏朝、商朝、周朝,都奉黄帝为祖先,都以夏族或华族或合称华夏族自居,以别于夷、蛮、戎、狄。齐鲁地区在夏、商、周三代时期,都是被统治的重要地区。夏族、商族、周族先后进入该地,并把该地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根据地之一,着力治理,与土著东夷族长期共处,或联合或斗争不断融合。这些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也在民族融合中交流融汇,最终融合为一体,产生了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繁荣的齐鲁文化。人们已基本公认,齐鲁文化是以周文化为主体融汇东夷文化、夏文化和商文化而形成的。这是齐鲁文化一体多元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齐鲁地区在先秦行政是多元的。齐鲁一词就是由于有齐、鲁两国而来。齐鲁作为两个国家,尽管在地域上相邻,政治、经济、文化较其它列国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有更多的内在外在的联系,容易形成一个地域文化圈。但它们毕竟是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一个更近沿海,一个接近内陆,地理环境有所差别,治国行政的方针政策上也各有异。如伯禽治鲁“变其俗,革其礼”,用人上执行周公为之制定的路线:“尊尊而亲亲”,也就是用人唯亲,非公室贵族不用,虽然也讲用贤举能,但仅限于贵族内部。而姜太公治齐则“因其俗,简其礼”,用人上是“举贤而上功”,也就是用人不唯亲,不唯贵,唯贤唯能是举。两国不同的行政方针,形成了特点不同的文化传统。这样,以齐鲁命名的这一地域文化体系中,就包含了这两大文化系统。况且,齐、鲁两国基本统一该地区,是战国时期的事。战国之前,从西周直至春秋,该地区除齐、鲁两国之外,方国、部落林立。据有史记载的至春秋时期,该地区封国尚有70多个。这些方国有炎帝裔、黄帝裔、夏裔、周裔,还有土著东夷裔。如东部的莱国、国、纪国等,就是东夷族莱人建立的国家。它们长期与齐国对立,直到春秋中期以后才被齐国吞并。这些独立行政的方国,礼俗不同,文化各有特点。单奉行夷礼的方国,除了莱、纪等外,还有郯、杞等。直到春秋晚期杞国还用夷礼,因此受到《春秋》作者的贬抑。如“杞成公卒,书曰子。”(《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按:周代爵位五等:公、侯、伯、子、男。杞本公爵,杞成公死后,因葬礼用的夷礼,被贬三级,在档案上不书曰“公”,而书曰“子”,而且还不记上杞成公的名字。这就说明,尽管周王朝十分强调礼俗的统一,但还是有些国家不听王命,连表面的礼节仪式也不愿表示统一。其实,作为深层文化的礼俗,是很难用行政命令来统一的,只能是政治、经济统一之后,文化达到一定融合程度的结果。在小国林立,政治、经济尚不统一的情况下,文化也只能是多元的。 再次,齐鲁地域文化圈内又有许多小文化圈。古话说,“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齐鲁东部半岛地区,也就是历史上说的“大东”地区,由于紧靠大海,其历史文化就带有明显的海洋边缘文化特点;邹鲁地区及西部平原,地连内陆,农业发达,其历史文化就带有较多的黄土文化风味;泰沂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文化相对封闭;齐都临淄一带海陆兼备,既具有沿海工商文化的特点,也具有内陆农业文化的色彩,可以说是一种“重合边缘文化”型。要对这样复杂的文化现象作出较详细的解析是很困难的。我们这里,只能大体以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的文化特点作些综合分析,然后对齐鲁文化体系作出整体性的概括。 最后,单就齐、鲁两国文化来讲,也是学派林立,各具特点,自成体系的。如在邹鲁地区就有儒、墨两大学派。后来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又形成许多新的派别。在齐国总的说有管、晏稷下学派和孙子兵家学派。然而稷下学又不是一个单一的学术派别,它几乎包括了诸子百家,除包括儒、墨、管、晏、黄老及兵家外,还有法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方技、医家等。这些学派,有的互相交叉,后来互相吸收、融合,最终才成为一个整体。过去对齐鲁文化的研究多从局部入手,如对孔孟儒家的研究,管、晏稷下学的研究,墨子与墨学的研究,孙子兵学的研究等,大都是作为独立学科或专题研究进行的,从总体上研究不多。近几年虽然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提出来了,但是研究的成果还很少,深度和广度不够。本书的任务就是企图在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上,对齐鲁文化进行一次探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