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曲山大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七曲山大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北七曲山。原名文昌宫,是全国文昌宫的发祥地。始建于晋代,称“善报祠”,后改为晋人张亚子祀庙。相传,唐玄宗安史乱中避难至此,“张亚子托吉祥梦”,因封亚子为王。尔后历朝加封。元初加号为文昌帝君。明末义军首领张献忠过此,与张亚子“联宗”,改文昌宫为大庙,故又称七曲山大庙。现存庙宇为明、清时重修和扩建,有殿宇楼阁20余处,掩映在300多亩古柏丛中,其势颇壮观。清人黄烈《晋柏穿云》诗咏大庙古柏:“两晋仙材留绝域,千秋乔木镇名山。”大庙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重重殿字似塔层层上升,诚如古诗所咏:“路从古柏荫中转,楼向云峰缺处开。”主要殿宇有桂香殿、天尊殿、家庆堂、百尺楼等。供奉文昌帝君的主殿内,有10尊明代生铁铸像,工艺精湛。1994年,七曲山辟为国家森林公园。 七曲山大庙古代建筑。在梓潼县城北七曲山。晋代始建,为张亚子祀庙。元初 (一说唐代)在此建文昌宫。后经元、明、清三代多次扩建,形成一组结构宏伟、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殿宇亭阁共23座,其中盘陀石殿为元代建筑,余分别为明、清及民国建筑,以明代建筑天尊殿最宏丽,梁思成在 《中国建筑史》 中对此颇有好评。比较完整地展现了从元到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1980年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