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曹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40 曹植192—232

三国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字子建,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早年曾以才学为曹操所重视,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睿相继为帝,遭受猜忌,郁郁而死。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歌以五言为主,词采华茂;后期诸诗,则表现其受压抑的遭遇和苦闷心情,渗杂着浓厚的消极思想。又善词赋,《洛神赋》较著名。原有集,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曹植192—432CaoZhi

三国时魏文学家。字子建。曹操之子。自幼聪颖,10岁多时,便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深得曹操赏识,几乎被立为太子。但行为放任,屡犯法禁,遂失去曹操的信任,使曹丕得立太子。曹丕称帝后,他备受压抑和猜忌,建功立业的壮志无法实现,终于在愤闷不平中死去,年仅41岁。
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早期诗歌的代表作《白马篇》,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弃家报国的游侠儿形象,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驰骋疆场的理想。铺写游侠儿的骑射本领一段,炼字精当,形容生动。《送应氏》描写了洛阳的残破萧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后期诗歌主要表现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如《杂诗》之五写道:“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野田黄雀行》设想一个侠义少年斩断罗网,救出黄雀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希望救朋友于危难的心情。《赠白马王彪》是他后期的重要作品,因有感于曹丕加害于兄弟,使他被迫与白马王彪分路而行,愤激成篇,反映了曹魏集团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现实。全篇共分七章,从第三章起采用章章蝉联的轳辘体,表达了诗人低沉悲婉、回环往复的情感。第四章感物伤怀,寄情于景,尤为生动。《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却有创新,辞藻繁丽,描写工细,并别有寄托。钟嵘《诗品》评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他在运用比喻、起句、对偶、炼字等方面,都很用功夫,促进了诗歌文人化的趋向。
今存辞赋40余篇。《洛神赋》为抒情小赋名篇,受宋玉《神女赋》影响,描写人神相爱,但未能交接的惆怅心情:“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似别有寄托。赋中铺写洛神的美貌,比喻生动,辞采飞扬。散文《与杨德祖书》直抒怀抱,文笔简洁。《求自试表》、《求通亲表》,感叹身世,情感悲愤。
今人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可参考。

曹植192—232

字子建。曹操之子。三国时魏文学家。自幼聪颖,才思敏捷。但行为放任,屡犯法禁,遂失去曹操的信任。曹丕称帝后,他备受压抑和猜忌,建功立业的大志无法实现,在愤闷不平中死去。其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早期诗歌的代表作是《白马篇》。现存辞赋四十余篇。曹植是建安时期文学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其散文具有充实的内容。其辞赋,是屈原《离骚》精神的直接继承者;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两汉抒情咏物小赋的继续和发展,代表着建安时代辞赋创作所达到的新的成就。其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诗歌。现存诗九十多首。钟嵘《诗品》评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曹植192—232

三国魏宗室。字子建,父曹操,母卞氏,三国魏文帝曹丕之弟。10岁时即熟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作文。曹操曾看到他的文章,很惊奇。问是否请人代笔,他跪着说: “我言出为论,下笔成文,请当面试,何须请人?” 当时邺铜雀台新成,曹操命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曹植握笔立成,文辞佳美,备受赞赏。他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见问难,应声而对,特受宠爱。建安十六年 (211) 封平原侯, 十九年徙封临侯。 因植才华出众,丁仪、丁廙、杨修等皆投其门下。曹操还经常勉励他,出征孙权时,使植留守邺。操几次都想立他为太子,但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丕却耍弄聪明,矫情自饰,宫人左右,皆为称誉,故得立为太子。曹植曾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而出。曹操大怒,处死公车令。于是重诸侯科禁,植宠日衰。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派他率军救仁,而植大醉熏熏,不能受命,曹操悔而罢之。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诛曹植党羽丁仪、丁廙等,遣植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 (221),监国谒者灌均奏植醉酒悖慢,胁持使者,贬爵为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次年立为鄄城王。又连续徙封雍丘王、浚仪王,又雍丘王、东阿王,最后于太和六年(232)徙封陈王。因曹植备遭猜忌,虽屡次上疏,论及时政,希望有所作为,终不能得。故忧虑成疾而终,时年41岁。曹植所著诗赋散文共百余篇,其《洛神赋》 较著名

曹植192—232Caozhi

三国时魏诗人,曹操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字子建。自幼“生乎乱,长乎军”。建安九年(204),曹操盘踞邺城后,他大部分时间在邺城,与曹丕一起充当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曹植博学多才,聪颖过人,且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深得曹操宠爱,几乎立为太子。然其行为放任,饮酒不节,屡犯法禁,终于在太子之争中败阵失宠。曹丕称帝后,对曹植屡加迫害,多次对他贬爵和改换封地,限制其行动自由,名为藩王,实则囚徒。魏明帝即位后,仍对其严加防范和限制,太和六年(232)在困顿苦闷中病逝。曹植曾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故又称陈思王。曹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并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有表现他贵公子优游生活的,如《公宴》、《斗鸡》等;有反映自己对社会的感受的,如《送应氏》、《泰山梁甫行》等;还有一部分是抒发自己追求为国建功立业思想的,如《白马篇》、《薤露篇》、《𫛫䱇篇》等,表现出慷慨激昂、豪迈悲壮的风格特色。其后期诗则主要抒发他被迫害的无限压抑之情,其中有对曹丕父子的揭露与抗议,有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更多的则是壮志难酬的愤懑与不平,《赠白马王彪》、《杂诗五首》、《野田黄雀行》、《七步诗》等为代表作。曹植的诗不仅内容充分体现了建安诗歌的基本精神,而且在艺术上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其诗描绘生动而细致,形象性强;词藻华美,善用比喻;注重谋篇布局,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声色和谐,富于色彩美和音乐美。钟嵘称其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诗品》),概括了其诗的主要风格特色。曹植把汉代的五言诗推向了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不愧为“建安之杰”。曹植的散文和赋也很有名。抒情小赋以《洛神赋》最负盛名。《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等文,重词采,重骈俪,排比对偶,工整而不纤弱,对骈体文发展有一定影响。有《曹子建集》十卷传世。清代丁晏的《曹集诠评》、近人黄节的《曹子建诗注》、今人赵幼文的《曹植集校注》,均可参阅。

曹植192~232

字子建,三国时魏王曹操的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弟弟,因被封为陈王,谥号“思”。所以,后 代的人也称他为陈思王。10岁多就诵读诗及辞赋几十万言,尤长于诗歌创作。他生活简易,不注重仪表,车马衣服都不追求华丽,但因才情高妙,所以气度不凡。曹操非常宠爱他,曾想立他为太子继承大业。他虽有强烈的进取心,却缺乏政治头脑,而且任性、好酒,逐渐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后来曹丕继位当了魏王,又代汉称帝,做了魏文王,对曹植非常嫉恨,一直迫害他。《世说新语》中记载着这样 一个故事:曹丕曾命曹植七步之内作 一首诗,作不成就要重罚。曹植只好悲愤地写道: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死后,曹睿继位,曹植处境仍没有根本好转,最后郁郁而死。
曹植政治上虽然不得意,文学上却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的作品现存诗作80多首,文章辞赋40多篇。代表作品有 《洛神赋》 、《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他的诗文富有气势和力量,语言优美,文采斐然。钟嵘《诗品》赞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在建安作家中,曹植影响最大,也最受后人推崇。有《曹子建集》 10卷流传于世。

曹植192—232

三国魏诗人。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死后谥思,世称“陈思王”。少有文才,善为诗文,能“定大事”,曹操一度欲立其为太子,后因“任性而行”,失去欢心。曹丕称帝后,受到打击,“汲汲无欢”,郁郁而死。现存诗80余首,辞赋、散文40余篇,在建安作家中成就最大,亦最受后人推崇。诗以五言为主,钟嵘《诗品》称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赋以《洛神赋》为代表,悲凉优美,富有艺术魅力。散文亦多名篇,《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求自试表》等,均自然流畅,言辞激切,情文并茂。原有集三十卷,已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曹植192—232

三国魏杰出诗人。字子健,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曹丕的胞弟,曾封陈王,卒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年少聪敏,备受曹操赏识宠爱,曾欲立为太子。但因其行为放任,屡犯法禁而失宠。曹丕称帝后,备受曹丕、曹睿二人的猜忌与迫害,屡遭贬爵,改换封地,后忧郁而死。其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前期作品多写游宴享乐的生活情景,也有部分反映社会动乱及表达建功立业雄心壮志之作,如《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内容较为丰富,多充满激愤之情,揭露统治者的残酷无情,也表现了渴望自由、反抗迫害、蔑视庸俗的思想感情,有一定进步意义。曹植著述很多,成就也较高。其诗以五言诗为主。其诗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特点,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较重要位置,特别对五言诗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其散文语言华美、流畅,名篇如《求自试表》、《与杨德祖书》等。宋人辑有《曹子建集》,黄节有《曹子建诗注》。

曹植


曹植192—232

著名文学家。字子建。其文学观的集中表述,无过于《与杨德祖书》一文。在文学评论方面,曹植认为“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必文章高手才可以评论文章,这显然是偏颇之论,把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混同起来了。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历史地位问题上,他与其兄曹丕的观点也直接对立着,公开宣称不以翰墨为勋业、辞赋为君子,而一心想着投笔从戎,立功绝域,认为文章小道,不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这与曹丕“经国之大业”的提法形成了争论的对垒。话虽如此,曹植毕竟是位文学家,他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则是十分认真、用尽心血的。他对于散文美的追求是开风气的。比如他复信吴质,称赞来信写得好,自己读信时心灵非常愉悦,他说:“得所来讯,文采委曲,晔若春荣,浏若清风。申咏反复,旷若复面。”这种写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手法: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用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传达出来。这一手法,前此罕见,而开六朝文坛词采华艳的新风。


曹植192——232

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年少即善属文,才思敏捷,下笔成章,甚得赏识。其父曾考虑立他为太子,因其任性而行、饮酒不节而未果。曹植后来多次上书请求任用,终未如愿,忧郁而死。在建安作家中,曹植作品流传下来的最多,共有80多首诗、40多篇散文、辞赋。曹植的赋形制较短、取材广泛、注重抒情,《洛神赋》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曹植的散文“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包括颂赞、碑文、章表、令、书等多种体裁,或慷慨激昂、情绪强烈,或轻松有趣、亲切直率。名篇有《与杨祖德书》、《求自试表》等。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曹植对后世影响很大,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曹植

曹植192~223

字子建。建安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少聪敏,颇得其父庞爱,几次欲立其为太子,因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而失宠。初封东阿王,不久改封陈王。曹丕即帝位后,屡次将其贬爵徙封,郁郁不得志而终。其诗歌艺术性极高,于五言诗发展起极大推动作用。今传《曹子建集》10卷。

曹植192—232

字子建。沛国谯(今亳州)人。三国魏文学家。曹操第三子,曹丕弟。自称“少小好为文章”,才华横溢,出手成章,深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因受曹丕排陷失宠。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先封平原侯,继改临淄侯,再改鄄城侯,又改鄄城王,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曹丕死,其子曹叡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仅四十一岁。死后谥思,因封陈王,世称陈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文学成就最高,其诗文前期神采飞扬,辞藻壮丽,后人以“建安风骨”誉之。后期则哀怨悱恻,表现了消极出世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于辞赋、散文。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曹植

曹植 (192—232),字子建,又称“陈思王”,因其晚年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沛国谯 (今安徽毫县) 人。建安时期的代表作家,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曹植为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胞弟。他的一生以其兄曹丕篡汉称帝的黄初元年 (220) 为界明显分成两个阶段。其前期虽 “生乎乱,长乎军” (《陈勇举表》),但大体过的是安富尊荣的贵公子生活。他很早就显示出文学才能。十多岁就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三国志》本传)后来和邺下文人诗酒流连,文思大进。青年时期的曹植怀有雄心壮志,曹操也曾认为他在兄弟间最可定大事,几次打算立他为太子。但终因 “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而被疏远。曹植前期被封为平原侯和监菑侯, 并有杨修、 丁仪、 丁廙为其羽翼。曹植后期受到曹丕、曹睿父子二人的疑忌和限制,生活已失去自由,心情极度悒郁不安。“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 (本传),屡次上表自试,都无结果。而且亲信接连被杀,“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断” (《迁都赋序》)。曹植虽则为王,但 “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 (本传)。后期十一年实际过的是软禁的生活,早年建功立业的理想已化为泡影。
曹植在文学上是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的作家。诗、赋、散文都是建安文学的翘楚。其诗被钟嵘 《诗品》 列为上品,认为他是 “建安之杰”。曹植今存诗约90首,其中一半是乐府诗。内容丰富多采。有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 《泰山梁甫行》、《送应氏》,有表现个人早期政治豪情的《白马篇》,有反映妇女不幸的 《种葛篇》、《浮萍篇》,还有一些虽不属宣扬迷信却显现出人生困惑的游仙诗。其中感人至深的是那些描写统治阶级内部倾轧的诗篇。《赠白马王彪》 这首长诗,忧愤交集,九转回肠。明斥 “苍蝇间白黑,馋巧令亲疏” 的监国使者灌均,实则是对其兄曹丕的强烈不满。《野田黄雀行》 有感于自身“利剑不在掌”,坐视友人受害而无能为力,从而发出了激昂的反抗吼声。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诗品》),影响到以后大部分文人诗歌的写作。曹植赋今存45篇。《洛神赋》 为代表作。写人神恋爱的悲剧,可能有所寄托,爱情的失败隐喻政治的失意。其中描写洛水女神体貌之美一段,向来传为妙笔。曹植的文学成就,后世普遍予以高度评价,成为 “建安风骨” 的充分体现者。钟嵘说: “陈思之于文章也,壁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 (《诗品》),评价之高可谓无以复加。曹植生平见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曹植192~232

三国魏诗人。字子建,沛国谯 (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天资聪颖,少有文才,曹操几次欲立为太子,后来由于他“任性而行”,失宠未立。曹丕称帝后,曹植深受猜忌,屡被贬徙。曹睿即位,他处境仍无好转。死后封陈王,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原有集30卷,后佚。今存诗80余首,辞赋、散文40余篇。曹植为建安时期最富文才、最负盛名的作家,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三曹”,与刘桢并称“曹刘”。所作以曹丕称帝之年为界,可分前后两期。前期深得曹操宠爱,境遇优裕安定,颇欲立业扬名,故其作品总的情调比较开朗,内容多表现自己的抱负与志向,或者描写贵族生活的豪华奢靡,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之作甚少。后期备受压抑和迫害,终日抑郁寡欢,故其作品情调比较沉郁,内容多写压抑之下的愤疾之情,有些篇章对平民生活也有涉及。《白马篇》、《赠白马王彪》为其代表诗作。其诗显示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风格,具有描写细腻,比喻贴切,巧于开篇,工于警句等特点,此外,他还非常讲究对仗,炼字,用典和声调。另有辞赋、书札,亦名当世。抒情小赋《洛神赋》写人神之恋,文采飞动的词句中跳动着丰富的想象。书札《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情文并茂,均是散文中的佳作。

曹植

又称“陈思王”。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生于公元192年,卒于232年。10岁开始便诵读诗、文、辞赋达数十万言。文思横溢,出口成章。建安时期代表作家之一。今存诗90首,赋45篇。主要作品有《赠白马王彪》、《洛神赋》等。文学成就很高,被誉为“建安风骨”。

曹植192—232

三国文学家。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的第三子,曹丕之弟。年10岁即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每属诗文,才思顿发,下笔成章,甚受曹操宠爱。建安十六年(211)封为平原侯,十九年(214)又封为临淄侯,曹操欲立为太子,后失宠。曹丕继位,忌其才,欲害之,曾限令植七步成诗,植应声而成,以煮豆箕为喻,讽其兄相逼太甚。植初受封东阿王,不久改封陈王。他多次上书请求任用,但未能如愿,终忧郁而死。他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大约百余篇。当时称:“天下共有才十斗,子建独有八斗。”极言其才思过人。以诗赋言,植实为东汉至隋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诗风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植现存诗约80首,较完整的词赋、散文约40余篇,其中《洛神赋》最为著名,为后世所传诵。原有集30卷,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