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母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母仪意即母范,封建社会作一个良母的道德要求和规范。西汉刘向编《古列女传》将“母仪”放于首卷,足见母仪之重要,卷序说:“惟若母仪,贤圣有智行,为仪表,言则中义。胎养子孙,以渐教化。既成,以德致其攻业。姑,母察此不可不法”。也就是说,母亲的优良作用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妻子,必须相夫,作为一个母亲,必须尽心教子,这是作为一个女人最重要的人生生活。《母仪》中记载十四位有德义的母亲,包括孟子的母亲,弃母姜源,启母涂山等,颂扬她们,“终能劳苦”、“清净专一”、“教以事理”、“化训内外”。《后汉书·光武郭皇后纪》:“郭主虽王家女,而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母仪一直是封建伦理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为历代列女传所记载。 母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做母亲者必须遵循的规范,即对做母亲的妇女的言语、行为的要求,要求做母亲的妇女要尊敬老人,爱护幼儿,要知书达理,以身示子,要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不思淫乐,不苟言笑,要端庄,要柔顺,要服从丈夫和从一而终等。《后汉书·光武郭皇后纪》:“郭后虽王家女,而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 母仪muyi旧指为母者的典范,多用于皇后,亦用于一般妇女。中国古代强调母亲对子女的教育与影响,称为母教。母亲教育子女,就要有相当的模范行为和各种良好的仪态,即要有母仪。母仪的标准按刘向的《列女传》中规定:要“行为仪表,言则中仪,胎养子孙,以渐教化,既成其德,致其攻业”。“中仪”,是指言行合于礼法。封建社会下的母仪,要求母亲的言语、行动、仪表都必须符合封建礼法度数,而且还要善行胎教,生后要行母教,直到养成孩子优良道德和行为习惯,致其功成名就。我国古代母仪典范很多。魏缉母、郑善果母、明太祖内助马皇后等,都是代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