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吠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吠陀分类:【文化精萃】 印度上古时期的文献总集,是印度宗教、哲学、文学、文明的基石,在印度历来被认为是印度教最古的经典。旧译“毗陀”、“皮陀”、“韦陀”、“围陀”、“辟陀”等。“吠陀”的意思是“知”、“知识”。“吠陀”作为文献名称有广、狭两义。狭义仅指最古的4部“本集”,广义则包含后来附加的其它上古文献。这些文献的年代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本集”中最早的作品可上溯到公元前十五世纪以前,最晚的则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吠陀》的4部“本集”是《梨俱吠陀本集》、《娑摩吠陀本集》、《夜柔吠陀本集》和《阿达婆吠陀本集》。这些《吠陀》被规定为经典后,就成了神秘的著作,只许祭司和高等种姓的人学习。他们为了保持垄断地位,只在内部口头传授,不愿写成文字。这样在传授中就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因此就有了不同的传本。十九世纪《吠陀》才刊印出版。传授《吠陀》的各派还编订了许多文献,称为《梵书》(或译《净行书》)。后来又有各派的《森林书》(或译《阿兰若书》)和《奥义书》。《吠陀》文献中还包括一些“经”书,如“所闻经”和“法经”等。此外还有附属于《吠陀》的其他书,与“经”书统称“吠陀支”。《吠陀》是印度上古时期庞大的文献资料,包含了印度早期的文明史迹,反映了印度上古社会的发展状况,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