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洪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11 洪深1894—1955现代戏剧家。字浅哉,江苏常州人。早年留学美国,专攻戏剧。30年代参加左翼戏剧运动,并加入“南国社”、“左联”和“左翼剧联”,领导过“复旦剧社”、“戏剧协社”。后积极推进戏剧界的抗日救亡运动,领导上海救亡演剧二队赴内地宣传演出,在武汉参与筹组抗敌演剧队。为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与剧场艺术水平的提高作出较大贡献。先后创作 《赵阎王》、“农村三部曲” ( 《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包得行》、《鸡鸣早看天》等话剧剧本和《冯大少爷》、《劫后桃花》、《法西斯细菌》等电影剧本。《五奎桥》是我国现代文学较早反映农民斗争的优秀剧本。《包得行》暴露了国民党兵役制度的黑暗,在运用四川方言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鸡鸣早看天》通过四川的一家旅店主人及旅客的不同思想性格形成的矛盾冲突,展示出抗战胜利后依然漆黑一团的社会侧影,发出争民主争自由的呼声。剧本结构完整严谨,戏剧效果强烈,后改编成电影。建国后,主要从事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有 《洪深文集》 四卷。 洪深1894—1955Hong Shen现代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字伯骏,又名浅哉。江苏武进人。 洪深1894~1955中国话剧和电影导演、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学名洪达,号伯骏,字潜斋,又称浅哉,曾用笔名庄正平,乐水,肖振声。江苏武进人,出生于官宦世家。1912年,洪深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校期间热心戏剧活动。1916年赴美,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烧磁工程,继续创作戏剧。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贝克戏剧训练班,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1922年归国后,被聘为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在授课之外,他在戏剧协社开始全面进行现代话剧实践与实验。1924年,他排演的《少奶奶的扇子》,是中国现代话剧舞台上第一次在导、表、舞、美方面完全按现代方式演出的戏剧。1926年,他创建复旦剧社。1928年,他首倡使用“话剧” 一词来统一当时现代戏剧的混乱称谓。同年加入南国社。1922年,他开始涉足电影。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戏剧科科长,为宣传抗战积极奔走。抗战胜利后支持进步学生反对内战,为免遭迫害,奔赴解放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演员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5年在北京病逝。 洪深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生于1894年,卒于1955年。字浅哉,江苏常州人。1915年,洪深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就创作了他的第 一个有对白的剧本《卖梨人》。1916年,洪深大学毕业以后,便赴美国留学,开始学陶瓷,后又转攻戏剧。1922年洪深回国以后,便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此外则专门从事 戏剧和电影和编辑与创作。1923年,洪深加入“戏剧协会”。1924年,担任明星影片公司的编导,创办了中华电影学校,还曾参加和领导过“复旦剧社”和“南国社”。1936年,洪深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戏剧家联盟,与夏衍等人一起创办《光明》半月刊,宣传抗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洪深便辞去大学教授职务,组织救亡演剧队,演出宣传抗战的进步剧目。1938年,洪深来到武汉,在军委政治部担任戏剧科长,组织了十几个抗敌演剧队,深入部队和民间演出了大量的宣传抗日救亡的进步剧目。皖南事变以后,洪深曾在桂林、重庆、昆明等地从事戏剧与电影的编导与创作,导演了《再会吧,香港》、《法西斯细菌》、《草莽英雄》等剧目。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洪深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和上海戏专任教,并参加编辑《戏剧与电影》周刊。新中国成立以后,洪深曾历任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对外文化联络局长等职。洪深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与戏剧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戏剧作品有:《申屠氏》、《冯大少爷》、《劫后桃花》、《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走私》、《咸鱼主义》、《飞将军》、《米》、《包得行》、《女人女人》、《鸡鸣早看天》等等。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洪深文集》。洪深是现代著名的作家、戏剧家,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中为洪深 洪深戏剧家。早年留学美国,后一直从事左翼戏剧、电影及艺术教育等工作。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和剧场艺术水平的提高有重大贡献。1949年后,主要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主要剧作有《五奎桥》、《赵闯王》、《包得行》、《鸡鸣早看天》等。参见“文学”中的“洪深”。 洪深1894—1955剧作家。江苏常州人。曾留学美国。参加和领导过戏剧协会、复旦剧社、南国社等戏剧社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主要作品有《赵阎王》、《农村三部曲》、《走私》、《鸡鸣早看天》等。 洪深1894~1955现代剧作家。原名洪达,字浅哉。生于江苏武进县一官宦世家。1916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曾在哈佛大学攻读戏剧。于1922年回国,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并从事戏剧创作。早期剧作以揭露军阀罪恶的《赵阎王》(1922) 比较重要。1930年加入“左联”后,陆续写出由《五奎桥》、《香稻米》和《青龙潭》组成的《农村三部曲》 (1930~1932),以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意识和较圆熟的艺术技巧,在现代戏剧史上第一次较全面地反映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反抗斗争,为其重要代表作,其中尤以《五奎桥》最得好评。抗日战争前夕,他曾热心倡导“国防戏剧”,由他执笔,集体创作了《走私》、《咸鱼主义》等揭露日本侵略者及汉奸罪恶行径的剧本。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国民党统治区进步戏剧运动,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组织了十几个抗敌演剧队,并创作了揭露国民党黑暗兵役制度的《包得行》等多种剧本。其他较重要的剧作,还有抗战胜利后创作的《鸡鸣早看天》和解放初期创作的表现抗美援朝主题的《这就是“美国的生活方式”》等。他一生共写有30多个剧本。此外,还翻译、导演过许多名剧,写了30余部电影剧本,为我国现代戏剧和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洪深戏剧家。1894年12月31日生,1955年8月29日逝世。江苏省武进人。1912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开始从事戏剧创作和新剧活动。1916年,赴美国留学。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师承G.P.贝克教授,专攻戏剧学。1922年回国后,致力于戏剧艺术的革新,建立正规的导演制、排练制,实行男女合演,为话剧舞台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础。1928年加入南国社。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战期间,投身于抗日救亡戏剧运动,参与组建抗敌演剧队等活动。一生以从事教育事业为主。从1926年始,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外文系教授。1949年后,历任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副局长、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为第1届全国人大代表、第2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创作话剧、电影剧本近80部,主要剧作是:《赵阎王》(1922)、《五奎桥》(1930)、《香稻米》(1931)、《青龙潭》(1936)等。导演的话剧、电影有50多部。撰写出版戏剧、电影理论专著10多部。 洪深1894—1955现代剧作家。字浅哉,江苏武进人。自幼爱好文艺。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并开始业余戏剧活动。1915年写了第一个剧本《卖梨人》。1916年创作话剧《贫民惨剧》并参加演出。同年赴美国留学。1922年回国后,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同时,从事戏剧和电影的编导工作。20年代曾参加“戏剧协社”,参加并领导过“复旦剧社”、“南国社”,担任明星影片公司的编导,创办中华电影学校。同时,创作了反封建反军阀混战的成名剧作《赵阎王》和电影剧本《申屠氏》、《冯大少爷》、《劫后桃花》等,并改译和导演了一些外国戏剧。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相继创作了“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抗战前夕,从事国防戏剧活动,与夏衍等人创办《光明》半月刊。抗战爆发后,组织“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其间写了《飞将军》等反映战时军队生活的剧本。1941年“皖南事变”后,先后在桂林、重庆、昆明等地,导演了《法西斯细菌》等剧。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并编辑《戏剧与电影》周刊,导演了《丽人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等职。主要著作收在《洪深文集》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