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禹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232 禹贡

中国最早专论贡赋制度的著作。《尚书》夏书中的一篇。作者已不可考,成书年代也无定论,大多认为系战国时代作品。该篇假托夏制,评述了夏禹时代的贡赋制度。篇中论述了夏朝各类土地的区别,贡赋的等级,进贡物品的名称,以及进贡的路线等。将九州的田地按肥沃程度,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其赋税也根据各州农作物的品种、自然资源及特产等,划分为三等九级。《禹贡》关于征收贡赋的规定,可以概括为贡土所宜和负担均平两个基本原则。这两个原则成为历代封建思想家所公认的必须遵循的贡赋原则。


030 禹贡

地理著作。《尚书》中的一篇。作者不详。成书时代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约在战国时期。是一部最早的全国性区域志。文字简洁,全篇1193字。其中“九州”以山川为界,把全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分别记述各州山川、湖泊、草木、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在“导山”和“导水”中对九州之内山川作系统记述。“五服”把中原与边远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反映出大一统思想。《禹贡》是中国地理学的经典著作,科学价值很高,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后世研究《禹贡》的著作甚多,清胡渭《禹贡锥指》是集大成著作。还有顾颉刚的《禹贡注释》等。

禹贡yugong

是《尚书》中的一篇,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之一,作者不详,著作年代约在战国,比《山海经》略晚。文字简练,只有1193字。书中假托大禹治水经过,把中国东部划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等九州。每州分别叙述其山脉、河流、薮泽、土壤、物产、交通、田赋、民族等情况,并用区域对比的方法,反映了不同的地理景观和地带性的特点。同时,书中反映了向往政治统一、天下一统、人民安居乐业的一种理想和倾向,具有先进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影响很大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和原始的经济地理著作。后世研究校释的书较多,如宋程大昌《禹贡论》及《禹贡山川地理图》、傅寅《禹贡说断》等;清胡渭《禹贡锥指》是一本具有总结性的著作。

禹贡

《尚书》中的一篇。作者不详,著述约在战国。假托夏禹治水后的政区制度;把全国分为九州,对黄河流域的山脉、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作了详细记述;长江、淮河等流域的记载则相对粗略。按自然分区法,记述了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是我国最早的地理科学著作。后世校释研究,以清胡渭的《禹贡锥指》最著名。参见“地理”中的“禹贡”。


禹贡

《尚书》中的一篇。著者不详。成书时代约在战国。该书将全国分为九州,每州分述山川、湖泊、土壤、物产、田赋、交通以及各地种族。其中对黄河流域叙述较详,对长江、淮河较略。具有一定准确性,神秘、怪异现象较少。为研究古代地理提供了宝贵资料。后世研究校释著作较多,清胡渭《禹贡锥指》是一部具有总结性著作。作者广征博引,逐句详释,不仅订正前人注释之讹误,亦有提出己见,对后世研究《禹贡》影响很大。近人顾颉刚《禹贡》(全文注释)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禹贡

世界上第一部独立的综合地理学著作。在地理学史上的价值远超过《山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略晚于《山经》。全书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股”四部分组成,不足1200字。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地阐述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及典型物产。按照地理特征、河川流域、土壤分布和行政区划,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并从山川形势、自然景观、土壤分布、物产用赋、交通线路出发,指出了其间的联系和各区特点。


禹贡

《尚书》篇名。旧时被视为夏代作品,经近代考证,断为战国时所出。全篇千余字,分总纲、九州、导山、导水、五服等部分。假托夏禹治水后将全国分为九州,分州记述中国古代地理情况,包括有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内容,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国性区域志。历来为地理、历史、方志诸家所重,主张方志为地理书说者,且以之为方志渊源所自;方志多源说者亦视为后世方志渊源之一。参见“地理”中的“禹贡”。

《禹贡》

《禹贡》 是中国古代 《书经》 (尚书)里 《夏书》 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前221)。它是一篇综合性的地理志,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山岳、水文、土壤、物产、交通、民族等。文字简明,体系完整,内容详实,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 全书1193字左右,由 “九州”、“导山”、“导水”、“五服” 四部分组成。“九州” 主要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海洋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广大地区分为冀、兖、青、绿、扬、荆、豫、梁、雍九州。这种分区方法很富有地理意义,带有自然区划色彩的萌芽。各相对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田赋、物产和运输路线等,都进行了区域对比,是中国早期区域地理的杰作。“导山” 部分共列山岳20多座,具体明确了山系概念。它从北而南顺序列出了四条山系,所列山系都是自西向东伸延,而西部集中,东部分散,正确反映了中国地形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的特点。“导水”部分叙述了九条河流的水源、流向、流经地、所纳支流和河口等内容,是我国水文地理的先声,对水文的叙述也从北而南,先主流后支流,井然有序,使人对 “九州” 之内河流水系的分布情况一目了然。“五服” 部分地理意义不大,作者以理想化的中央行政制度,来反映最高统治者同大小封建领主以及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传播 “大一统” 思想。《禹贡》 对中国地理学发展有深远影响。战国直至唐宋以下许多地理专著,无不以 《禹贡》 作为引伸和发展的根据。

《禹贡》

《禹贡》是中国古代 《书经》(尚书)里 《夏书》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它是一篇综合性的地理志,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山岳、水文、土壤、物产、交通、民族等。文字简明,体系完整,内容详实,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全书1193字左右,由 “九州”、“导山”、“导水”、“五服” 四部分组成。“九州” 主要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海洋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广大地区分为冀、兖、青、绿、扬、荆、豫、梁、雍九州。这种分区方法很富有地理意义,带有自然区划色彩的萌芽。各相对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田赋、物产和运输路线等,都进行了区域对比,是中国早期区域地理的杰作。“导山”部分共列山岳20多座,具体明确了山系概念。它从北而南顺序列出了四条山系,所列山系都是自西向东伸延,而西部集中,东部分散,正确反映了中国地形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的特点。“导水”部分叙述了九条河流的水源、流向、流经地、所纳支流和河口等内容,是我国水文地理的先声,对水文的叙述也从北而南,先主流后支流,井然有序,使人对 “九州”之内河流水系的分布情况一目了然。“五服”部分地理意义不大,作者以理想化的中央行政制度,来反映最高统治者同大小封建领主以及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传播 “大一统”思想。《禹贡》对中国地理学发展有深远影响。战国直至唐宋以下许多地理专著,无不以 《禹贡》作为引申和发展的根据。

《禹贡》

记述禹治水传说事迹及古代水利区划、水文地理、水象等知识的地理名著。也是关于黄河的最早文献。著者不详,成书在战国时代。著者用自然分区方法,把全国划为九州,假托为禹治水后的政区制度。对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作了详细记述,而对长江、淮河、海河等的记载较为粗略。后人把 《禹贡》 描述的黄河河道称为 “禹河” 。《禹贡》对后世影响深远,《史记·夏本纪》 、《汉书·地理志》 分别照引全文。研究《禹贡》的著述很多,较著名的有宋程大昌的《禹贡论》及《禹贡山川地理图》 ,清胡渭的《禹贡锥指》 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