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北地区满族葬仪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东北地区满族葬仪

分类:【风俗文化】

满族先民女真人遇亲人丧,有“刈面”(li音离又写作“刈面”)习俗,即以刀划面,以“血泪俱流”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祭奠。黑龙江省满族也有过树葬和冰葬(葬于冰下),清代以来皆进行土葬。有一些受汉族影响,但亦有的地区仍保留很长时期满俗特点。

过去满族人家遭丧,需把祖宗板和祖宗匣子、香案等用红布蒙好。吉林东部地区满族人死后顺炕沿放灵床,再把一只大红公鸡栓在灵床下做引魂鸡。院中立一根丈余长的木杆,上挂引魂幡。此幡用一幅三尺多长的红布做成,上端镶一块三角形黑布做幡头,下端从两边各撕开二寸宽的边条,一直撕到上边接近幡头处。再把边条从下端剪去一块,比中幅略短;再从下边镶上五指状黑穗。中幅下边亦镶锯齿状黑穗,此引魂幡是满族丧事的标志。如死者为老人,下葬时送殡亲友亦有抢幡布给小儿做衣避邪之说。满族葬仪程序除不报庙外,也有含口钱、开吊送行、辞灵、出殡等程序,大体与汉族同。

满族穿孝服与汉族略有差别。腰上不系麻绳,只系白布孝带。男子不戴孝帽,只在帽上缝一道白圈。妇女戴白布叠成的孝帽,披发,用白布条扎发根,垂于脑后。有的按辈份编成辫子。鞋上蒙白布,父母双亡者蒙全面,有一人尚存,只蒙前面大半面,脚踪处留空(露鞋面原色),重孝服是滚边的,偏孝服是毛边的。重孙以下孝服,肩上钉红布条,与汉族习俗同。

满族棺材称“旗材”,与汉族“民材”不同。民材是一个上宽下窄的木槽,上盖一块三尺余宽的天板(棺盖)组成,近于六面体。旗材却由两个上宽下窄的木槽扣合而成,下边的木槽只有一尺半高,棺材上前边插有木质五指状寿头,棺材前画楼阁。棺内贴着纸剪的旭日(对头部部位)、星月(对膝头部位),造成棺内乾坤(汉族亦有如此者),颇受佛教影响。未婚死者用“无底棺”。所谓“无底棺”者,即棺底钻七个孔(此亦汉族古俗)。吉林省除珲春外,民国以来旗材已废,皆用汉材。

满族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过渡时期都有过殉葬制度,清初努尔哈赤即有爱妃殉葬。其制是死者指定最爱的妻子相随,盛装坐西炕,全家拜她,然后用三箭射死殉葬。后废此制。还有将心爱用品如烟袋、茶具、弓箭(男)、绣品(女)放入棺内的习俗。入殓时抬灵不走门,而从窗户抬出(此与蒙古族相似),男从左窗,女从右窗。棺停院中或灵棚中时,用捆材布把棺材捆三道(不绑扣),灵头设供桌,摆供品。棺下置引魂鸡,出殡时将此鸡带至墓地,下葬时放生,亦有给风水先生者(此俗汉族亦有)。下葬时满族异于他族者,还需抬着棺材绕墓坑转三圈(男左转,女右转)意在使亡魂迷惑,不知家的方向,以免作祟。传云“三天圆坟,七天出魂”,更迷信七天死者灵魂真能回家探视。亦有在死者床上仰放桌子,桌脚朝上,桌心置碗水,使亡魂归来看去住处已成大海,再无返心。死后“七祭”外,还有“月祭”、“百日饭”、“周年祭”等。满族清明上坟不烧纸,祭扫之后,要在坟头插上用柳枝和五色纸扎成的“佛头”,作为坟上的花朵,与汉族坟头压纸钱者有异。然民国以来亦多改用烧纸祭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