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丧葬方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丧葬方式

分类:【中国民俗】

火葬云南少数民族葬俗之一。云南彝族、白族、哈尼族、纳西族、傈僳族、怒族、拉祜族、阿昌族、普米族、傣族、藏族等,在历史上曾实行火葬。唐樊绰《蛮书》云:“西爨及白蛮死后,三日内埋殡,依汉法为墓。稍富室广栽杉松。蒙舍及诸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惟收两耳。南诏家则贮以金瓶,又重以银为函盛之,深藏别室,四时将出祭之。其余家或铜瓶铁瓶盛耳藏之也。”《太平御览》引《庆子逸兴》亦云:“羌人死,焚而扬其灰。”上述民族无论是土著,或是南迁的氐羌族群,古代都实行火葬,至明代才学汉族改为木棺土葬,纳西族清代才改土葬,凉山彝族、永宁摩梭人(纳西族支系)和部分普米族、拉祜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则至今仍实行火葬。当然,这些民族实行火葬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根据考古资料发现,白族最早实行土葬,到南诏中后期,因受佛教影响,始由土葬改为火葬。明代又被迫改为土葬。现在部分白族又改为火葬。从苍洱地区出土的墓葬来看,白族火葬是将火化后的骨灰,装入陶罐,埋入地下,用土填平后,上竖小石塔,并在塔上刻一些梵文咒语,故又称“塔葬”。

火葬场

近年在大理白族地区发现的火葬墓群甚多,宋、元、明各代都有。云龙顺荡火葬墓群面积达1.5万平方米,火葬墓近千座,并有梵文经幢两座,完整的梵文碑71块,残碑20余块,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保存较好的一块白族火葬墓群。

藏族、傣族火葬只限于高贵者,如傣族的贵族领主和佛爷僧侣,藏族的活佛、上层喇嘛和部落头人,才实行火葬。葬时,用干柴、油脂将尸体烧成灰,然后埋于山顶、林间或塔下。显然,这也是受佛教影响。

有的民族火葬是只限于凶死者。如傈僳族、布朗族、景颇族等只把死于非命者实行火葬;阿昌族也只把死于难产和传染病者等实行火葬。

彝族认为,人死是因魔鬼作祟,实行火葬一是可以将附在尸体上的鬼魂烧死,二是可以让死者顺利地返回祖居地。彝俗:人将死时,即被移置户外。在火化前,亲友无论远近,都要抱鸡带酒前来祭奠。祭奠时,要请毕摩(巫师)念《指路经》,将亡灵一站站送归祖居地,然后才移尸火烧。火化时,尸须蜷曲,男仰卧,女侧卧,架起柴楼点火焚烧。烧后掘坑将余灰用坛装埋地下,也有放入罐中,送进岩洞,或干脆将骨灰撒在树丛中和自家田地里的。

永宁摩梭人自古以来都实行火葬。摩梭人火葬仪式比较复杂,包括报丧、洗尸、捆尸、停尸、开路、洗马、火葬、拾骨等一系列程序,其中以洗马最有特色。摩梭人在人死后要洗净全身,并用布带将其捆绑结实,呈蹲踞状,膝盖脚尖并拢,双手交叉置胸前,然后装进布口袋,放入土穴内暂存,数日后送火葬场火化。火化前一天,要为死者举行“洗马”仪式。所谓洗马,就是要为死者洗匹骏马,供其返回祖居地路上乘骑。马以白、红、青三色为好。匹数视贫富而定,一般要在三匹以上。洗马时,洗马人头戴鸡尾毡帽,身披龙图长袍或盔甲,携带长刀、矛、箭等武器,把马牵到湖边。由达巴(祭司)唱《洗马经》,边念边洗,先用三碗水洗马头,再用三碗水洗马身。洗毕,将碗打碎。达巴唱道:“马身马脚都洗干净了,马跑起来步伐轻快。你骑上它飞奔,能顺利地返回故乡!”

哈尼族火葬由来已久。据明《滇志》载:“窝尼,丧无棺,吊者击锣鼓摇铃,头插鸡尾跳舞,名曰‘洗鬼’,忽泣忽饮三日,采松为架,焚而葬其骨。祭用牛羊,挥扇环歌,拊掌踏足,以锃鼓芦笙为乐。”现居住在澜沧江等地的哈尼族支系?尼人仍保留着此习俗。

土葬汉、白、纳西等族葬俗之一。云南汉族及邻近一些少数民族在明代以后都实行土葬。所谓土葬,实为棺木土葬。明以后在云南盛行。同是土葬,各民族各地区也不一样。汉族、白族、纳西族等行木棺土葬,葬礼都十分隆重(将在后面叙述)。下葬时将尸体连同木棺一块埋入墓穴。布朗族凡是正常死亡的都用竹棺土葬。人死后一般停尸一至三日。下葬时,将尸体从竹棺内抬出,放入土穴内,用土掩埋。然后把竹棺连同抬棺竹竿一起砍碎置于坟上。

独龙族的土葬比较简单,人死后“以一木板将尸舁至僻野处掘坑而埋之。”方国瑜在《滇缅边界的菖蒲桶》一文中写道:“死后停在家里,亲友来吊者,都带一筒酒,以少许注于死者之口,停一两日,在房子左挖塘,葬以木棺,也有用一块板子或一张竹帘的,置死者于上面而掩埋,上面拿石板或木板围架着,把死者生前所用的弓箭挂在里边,妇人则放有筐子,埋毕,回来酬客。”

旧时,拉祜族的土葬方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用树皮葬,另一种是用篾笆葬,还有一种是用圆木棺葬。树皮葬是拉祜族最古老的一种葬法。人死后,人们按死者的身高将树皮分割成两半剥下,上下各一块,将尸身裹住,再用藤条加以捆绑。然后由摩巴(巫师)用一碗米饭、一撮盐、两支蜡烛为死者引路,送达墓地。下葬时,死者要头朝东,脚朝西,面部朝下。拉祜族认为,如果让死者像活人一样仰卧,会造成家人或村人死亡。

在古代,拉祜族还有弃尸习俗。《楚雄府志》载:“倮倮(拉祜)……遇有死者,不殓不葬,停尸而去,另择居焉。”拉祜族原始游猎时期较长,居无定所,它真实地反映了拉祜族游猎时代的丧葬情况。

居住在金平一带的苗族,一般要在人死后第十八天才举行入棺仪式。他们用竹子做一竹床,把尸体放在上面,上盖麻布,以草纸或红布遮脸;在屋内墙上钉两根木桩,把竹床吊在木桩上,俗称“骑阴马”。下葬时,在事先挖好的墓穴中装上五块木板,两短三长,呈棺材状,再将“骑阴马”的尸体连同竹床一块放入穴内安葬。墓穴分横埋和直埋两种,横埋只用土堆,不用石砌,俗称“苗坟”;直埋则用石块砌成,并立墓碑,俗称“汉坟”。

苗族传说,古时候苗家死了人,不兴埋。人死后,丧家朝天放三枝响箭,大家听到响声,都拿着刀,来到死者家,你一块,我一块,将死人的肉割下来,回去烤着吃。后来有人想出办法,用牛肉代替人肉,人们才不再吃死人肉,而是把死人抬去埋了,从此才有了土葬,也才有苗族丧葬时杀牛、吹芦笙、敲牛皮鼓的习俗。直到今天,苗家凡是死了老人,都必须杀牛;要是当年杀不起牛,过后也要补上,苗族叫“绕灵”。

实行土葬的民族,都有墓地,汉族、白族等叫“林地”、“坟地”或“陵园”,傣族叫“龙林”,哈尼族叫“坟山”或“鬼地”。各民族墓山一般都选在向阳山坡上,所谓的“风水宝地”。墓穴通常是南北走向,宽三尺左右,长三尺三。俗云:“天下棺,三尺三。”有些地方墓地有公墓和私墓两种。公墓为村社集体所有,只要是村社成员,死后都可埋葬在村社公共墓地上。私墓多为有钱人家私家所有,只供本家庭埋葬。所有墓地埋葬时都有一定规矩,一般是按辈分逐台安葬。多数地方,正常死亡的人才能进入墓地,非正常死亡的人不得进入墓地,或者只能埋葬在墓地的边缘地带。

水葬傣族、藏族、独龙族等葬俗之一。傣族、独龙族土葬、火葬、水葬并行。傣族对正常死亡者,无论贫富,通常行土葬;佛寺里的大佛爷、和尚病故,实行火葬;凶死者或因流行病暴死者,实行水葬。独龙族对正常死亡者行土葬,对凶死或瘟疫死者,实行火葬或水葬。藏族实行火葬、天葬和水葬。火葬是最高的葬仪,活佛、大喇嘛及僧侣中有资产者,才能举行此种仪式。一般说天葬是对喇嘛的,水葬是对普通藏民的。人死后是天葬或水葬,要由喇嘛卜卦决定。关于葬法,《中甸县志》云:“无论春夏秋冬,凡人死后,即将其尸抛入江河中,任其漂流而去。”有的地方是将尸体肢解为八块,俗称“下八块”,再抛入江河中。因水葬是将人的尸体抛入江河中喂鱼,故藏民过去有不吃鱼的习惯。

天葬藏族葬俗之一。居住在滇西北中甸县(今改称香格里拉县)和德钦县一带的藏族,至今仍保留着天葬的习俗。所谓天葬就是人死后将尸身置于旷野,任老鹰啄食。《中甸县志》云:天葬“即将死尸舁至高山后使之以饱雕鹗。如雕鹗争来啄食,顷刻食尽,即认为其人有福有德。若香烟冲天,经声震地而雕鹗不来接受,即认为其人于今生或前世有宿孽重障,故不能立时解脱。”凡藏族村寨,大都有固定的天葬场。有的选在山上,有的选在河边,离村寨都比较近。人死后停灵数日,即请喇嘛诵经超度亡灵,然后由专门的人背到天葬场,直到老鹰啄食完为止。

岩葬、悬棺葬彝、白、壮、瑶、布朗、佤、德昂等民族葬俗之一。据近年出土的文物发现,彝族岩葬有三种:第一种是将棺木葬在岩洞里,洞口用石头封严;第二种是将骨灰用陶罐放在岩洞里;第三种是将棺木停放在岩洞里。岩洞一般离村寨两三里地,在高壁悬岩上,一般人是上不去的。瑶族岩葬是要根据死者生辰,经巫师卜算,认为死者在当年不能入土,就将棺木抬到岩洞里存放。此后数月,或者数年后,择得吉日良辰,才将棺木抬出入土,或取尸骨装入罐内埋葬。悬棺葬,是在陡岩峭壁上凿两个方孔,插入两个木桩,将木棺搁置其上。悬得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这是古代白族、彝族先民?人、滇人的习俗。根据近来实地考察,除云南、四川外,贵州、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也有此葬俗。

悬棺葬

树葬彝族、拉祜族等葬俗之一。彝族在人死后,将尸身用帛布包裹,放置在树杈上,俗称“树葬”。人们在树下唱歌跳舞,以示悼念。拉祜族是对夭亡的孩子才树葬。孩子死后,用树皮包好,吊或放置在树杈上,任凭风吹雨淋,直至躯体腐烂为止。

岩葬

主要有风葬、土葬、火葬和水葬四种。

风葬。又叫树葬或天葬,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葬法。风葬分为树杈卡尸葬、吊棺葬和担棺葬。树杈卡尸葬即将尸体用毯子、棉被或桦树皮包裹好之后,放在不易被人发现的一人多高的树杈上。但这种葬法只限于死婴。成人死亡要用吊棺葬,即选择相邻的四棵活树,在一人多高处把绳子连接起来扎好,然后把棺材托起来放在两条绳子上。还有一种吊棺法,是将四条绳子的一端分别系在四棵树上,然后用两根抬杆将棺材托起,当离地面一人多高时,再用四条绳的另一端分别系在两根抬杆的四个头上,即把棺材高高吊起。担棺葬是风葬中使用较多的一种葬法。首先将两根相距1米多远的树干,在离地面一人多高处用斧头砍断,再将横断面砍成凹形,上面各放一根平行的横木,然后将棺材托起担在上面。这种葬法较牢固,一般可停放几年甚至十几年,免得因绳子腐烂等原因落地。如果发现风葬棺材因腐朽落地,其亲属则将遗骨拾起装在木盒或桦皮盒内就地葬入地下,或连同棺材一起埋入地下。尤其吊棺葬绳子容易朽烂而脱落,因而第二年必须去拾骨,然后土葬。树葬必须用活树,忌讳用死树架棺或吊棺,认为用死树就会断了死者和家里人的来往并致使后代衰败。

风葬架 (鄂?苏如台 供)

土葬。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葬法大致相同。由亲友帮助在墓地挖一个比棺材稍大的土坑,然后把棺材放到里面,用土埋上。如果没有棺材,就在挖好的土坑内用木杆做成一个方框,将尸体放在里面再用土埋好。土葬时,比较重视看风水,如果选择氏族或家族的公共墓地,要由氏族长或家族的长者带领氏族或家族的部分人员到实地察看山形和河流的流向等,然后集体讨论确定。墓地确定之后,氏族或家族成员死亡,不管路途多远都要千方百计把尸体运回来,埋葬在家族公墓内。如果因路途遥远无法运回时,可暂时葬在死亡地,但一两年后,要捡回遗骨葬入公墓。在家族公共墓地安葬时,其位置的排列是按辈分为序的,祖宗的坟要在最北一排。鄂伦春族在土葬中还有合葬的习俗,如夫妻先后去世,要把先逝者的坟墓掘开,然后把后逝者的棺材并列放在里面,如果逝者是男的放在左侧,女的就放在右侧,并在两个棺材挨着的一侧,各钻一个小孔,用一根木管连接起来,使两口棺材之间通气,表示便于夫妻俩相互谈话联系。

火葬。因得疯魔病和孕妇难产死亡者以及因得奇病、急病而死亡的青年人一般都实行火葬,认为不用火葬就会转生为魔鬼。而且尸体要烧透,以免烧剩而闹鬼。火葬方法是先架柴堆,再将装有尸体的棺材放在柴堆上,然后将柴点燃。看守的人一般是年老的人和成年人,不许小孩、妇女和青年人接近或看到,以免受到惊吓。烧完后就将其骨灰装入木盒或桦皮盒内,埋入地下。

水葬。鄂伦春族个别地方还有水葬的习俗,但只限于溺水而死者。水葬过程是首先把死者生前戴过的帽子或头巾扔进河里,然后一边祷告一边将装有尸体、两侧画有三道水纹线的棺材慢慢推入河中,让其随流漂走。死者如果是长辈,其子女等晚辈要跪下磕头,直至看不到漂流的棺材为止。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