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教音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佛教音乐分类:【传统文化】 是中国佛教寺院和僧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有声乐和器乐多种,声乐主要有独唱(由维那担任)、领唱和齐唱结合(由维那唱上句,僧众唱下句)、齐唱、轮唱;声乐曲调的格式主要有4种,即赞(颂赞佛之功德,词多为长短句式诗)、偈(颂扬佛教教义,曲一般常以四句为一段,词有四、五、六、七、九言句式)、咒(密语或真言,曲调比较活泼,词格式变化甚多)、白(除直白外,其它都带有音乐旋律);器乐主要演奏曲牌,各地各派寺院所用的曲牌不尽相同,如江苏地区用十番鼓,山西五台山用八大套,北京有智化寺的京音乐等。在佛教的仪式中,禅门日诵是比丘每日在寺院中早晚必做的功课,音乐并不复杂,而且各地较为一致。乐器有打击乐,如磬、引磬、木鱼、铛、铪、钟、鼓等,放焰口和水陆法会,其音乐和舞蹈、诵白的结合安排艺术水平比较高,音乐变化随仪式高低起伏,风格不同。乐器除打击乐外,还有吹管乐器,如管子、笛、笙、唢呐、箫、螺号、昭君等。特别是民间佛事仪式,各地应用乐器不全相同,有地方特色。1986年北京广化寺成立了北京佛教音乐团,为发掘、整理、研究佛教音乐做了大量的工作。佛教的俗唱,演唱变文,诵经等活动,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过去佛教音乐对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起了积极作用。佛教寺院在一定程度上是民间音乐的集中者、保存者、传授者和提高者。佛教音乐对于保存和发展民间音乐起了有益的作用。各地寺院保存下来的音乐,内容非常丰富,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音乐是佛教宣传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之一,佛经宣导主要以梵叹赞颂使信众产生音乐审美快感,进而收到感化人心的宗教效果。 佛教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在印度创立,约在东汉明帝年间传入中国。一方面,以其较成熟完善的宗教理论、制度刺激了中国道教的形成发展;另一方面,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民风好尚,也不断在实现自身的华化,广泛吸收中国本土音乐材料,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音乐,以便利佛经的传播。佛教初传中土,最先主要为上层社会所接受。据载,三国时的曹植和南朝梁武帝萧衍都先后仿制了一批中国风味的佛曲。南朝时佛教盛行朝野,寺院林立于名山大邑,唐杜牧《江南春》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音乐也盛行朝野,韩愈诗《华山女》云:“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唐代宫廷燕乐大曲中有不少佛曲,以至崇奉道教的唐玄宗不得不下诏更改曲名,将数十首佛曲标题改为具有仙道意味的曲名,足见佛乐当时影响之巨。 佛教音乐主要在各种仪式中唱、奏。其声乐体裁有梵呗、偈、礼拜歌曲、颂、赞等名目,用于修行、纪念和普济三类法事。梵呗又谓赞叹,梵文为pa thake,传自印度,其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合唱等,仅以敲击乐器伴奏,梵呗主要用抒咏性唱法,旋律性强,是佛教音乐的精华部分。所谓“赞”、“偈”,本是一种译经文体的名谓,源自佛教之必备仪式中所吟唱的诗文体式。在佛典《十二部经》里有两部分韵文,即“祗夜”和“伽陀”。“祗夜”汉译为“重颂”、“应颂”,是用韵散结合的经文重宣教义的;“伽陀”汉译为“偈”,“讽颂”,是宣扬佛理的独立的韵文,二者在汉译中又统称为“偈”、“颂”或“偈颂”,因此,“偈”,实为词体之名,其所配曲调则是灵活而因地制宜的。“赞”作为一种文体,与“偈”是相同的,主要还含有唱法要求,即赞叹、歌叹,也是礼佛所必需的。如鸠摩罗仆曾对僧睿说过:“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礼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赞”与“偈颂”一样,原为诗体,因其在礼佛时必用优美歌叹之法演唱,故又有歌体之含义了。佛教的器乐曲也很丰富,其曲调大多取材于中国传统乐曲,完全是中国化风格。其主要乐器有笙、笛、管、云锣、箫、琵琶、三弦、二胡等,法器则有法鼓(堂鼓)、手鼓、磬、木鱼、铛子以及忏钟等。 佛教音乐不仅具有浓厚中国特色,且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即以南方北方的佛乐而论,其风格迥然不同。南方佛乐细腻柔艳、曲折多致,北方则雄强遒劲、质朴通俗。北方佛乐以山西五台山寺庙音乐为代表,其又分青庙音乐和黄庙音乐两种,青庙(和尚)出现于东汉明帝永平元年(58),音乐风格偏于幽雅、宁静;黄庙(喇嘛)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音乐风格较明快活泼,民间色彩较浓。南方系统以四川峨眉山寺庙音乐为代表。地域风格之形成,主要是受当地民间音乐影响所致。此外,佛教音乐还因其教派、传派所不同而形成程度不一的差异,这些构成了中国佛教音乐的丰富多彩的整体面貌。现举若干名曲如下。 八大套鼓房音乐《傍妆台》 八大套是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五台、定襄等县的著名器乐合奏形式,相传清代中叶已流传民间,二十世纪初达至极盛。八大套指八首大型的套曲,每套多首曲牌按固定顺序联缀演奏,属正套结构。每套以第一首曲牌或其中某曲牌而命名。如[傍妆台套]由[傍妆台]、[柳摇金]、[到春来]、[到夏来]、[万年花]、[到冬来]、[月儿高]、[西方藏]、[到秋来]九首曲牌组成。八套共含各种曲牌七十九首,去其重者,亦有六十一首,可见其音乐材料之丰。八大套多用于民间婚、丧礼仪或庙会及佛事场合,奏者为禅门和民间乐班“八音会”。乐队人数自由,少则十余人,多则达几十或上百人。主用乐器为:管子、笛、笙、海笛、鼓、锣、钹、梆等,属吹打乐种形式。八大套除了[大骂鱼郎套]外,均以管子主奏。管子所用调及指法是用固定音名。“本调”以“合”作do,即E调,上五度为“凡字调”即(B调),下五度为“上字调”(A调),统称为“大三调”,最为常用。套曲通常按慢、中、快速度而布局。八大套在民间和五台山青庙均常演奏,其源流关系众说纷纭,或云起于民间,清末为佛教吸收(参阅《中国音乐辞典》,第340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或云起于佛教法事,后流于民间(参阅陈家滨《五台山寺庙音乐初探》,《音乐研究》1981年2期)。我们认为,更准确地说,其音乐材料的来源固应追溯到民间音乐,但其正式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则主要应归功于佛教。理由之一,佛教徒有充裕的精力和时间构思创作如此长大精致的套曲形式,这是一个较有规律性的现象。正如陕西鼓乐套曲、苏南吹打套曲皆得力于道教乐师的创造一样,在中国器乐发展史上,鸿篇巨制之营构,往往都与宗教有关。而纯民间性的吹打乐,由于条件所限,多为短小篇章。理由之二,从其乐队编制以管为主,按孔用固定音名等特征看,也更符合佛教音乐的一般特质。八大套演奏风格古朴爽朗,各曲牌间常以锣鼓连接。这套[傍妆台]可视为其典型例证,下面选其中五、六两曲。 万 年 花 到 冬 来 望江南 五台山佛乐的曲名,除“赞”、“偈”、“真言”、“咒语”外,多为唐、宋大曲及明、清曲牌名称,如本曲,不仅名称见于唐代,其曲调,也很可能就是唐代的原曲。黄翔鹏云:“至于古代歌曲的完整的留存,可能更难使人置信。人们可以怀疑陈家滨与刘建昌同志从五台山青庙音乐中发现的《忆江南》也许只是后世重新谱曲的异曲同名之作;本文作者却认为,根据宋人记录的曲目及其唐、宋宫调名称,可以证明这是真正的唐代歌曲,由于唐代俗乐调理论的失传及其曾被误解,伪作是不可能如此契合的。”本曲词作为唐白居易,曲调悠缓流畅,五声音阶的级进旋法富有江南音乐风味。 望 江 南 香赞 本曲为峨眉山佛乐的典型曲目之一。香赞,即对香的赞颂、歌叹,是礼佛所必需的仪节,佛教在印度就已有之。本曲旋律则已完全华化,五声音阶的旋法以级进为主,悠缓起伏,全曲以主腔do re mi sol re la do的不断变奏、衍展而构成,此主腔道乐中也颇常见,足见佛道乐与民族音乐的血缘关系。 大赞品 此曲属梵呗,为佛徒早晨上殿作早课之后所唱,词意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神像的赞颂。音乐情调庄重而内涵激情,旋律悠长流畅,五声性旋法连绵不绝,起伏自然,环绕型拖腔和切分节奏的频频运用,加强了曲调赞叹、抒咏的风格。全曲由一个长大腔句的三次自由变奏构成,此腔句的旋律运动主要围绕“角”、“羽”两音旋转,每个腔句均从角音开唱,煞于羽音,突出庄严深沉的羽调式色彩。五声性级进旋法体现了南方佛乐的典型风貌,从本曲的音乐形态中可进一步看出,梵呗之曲在传入中国后,其音乐已经完全改造为民族化了。 拜佛忏悔文 本曲为佛教徒在祝圣、拜愿、受戒等仪式中所唱的重要曲目,忏悔一词是华梵结合。忏表示消除已往的宿业,悔意不造未来的新愆。曲调为南方风格的五声音阶构成,旋法以级进为主,节奏规整,旋律运动以“商、角”两音为中心,其主腔与武当道教音乐经韵相似。 三皈赞 又名《三皈依》,梵文Trisaragamam的意译,在皈依三宝的仪式中所用。“三宝”源出梵文Triratna,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佛”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泛指一切佛;“法”即佛教教义;“僧”指继承,宣扬佛教教义的僧众。在佛教法事中,忏悔全文由四部分所组成,三皈依则是忏悔文中第二部分的内容。此曲音乐甚有特色,全曲围绕商音旋转,以商为中心音的主腔不断反复或变奏,贯串全曲,曲中清角音的出现则增添了音调的古雅色调。 五供养 礼佛仪式中向三宝尊供献花、香、灯、果、药五种供品时所唱经韵。以“角”为中心音的主腔贯串全歌,频频出现,给人以深刻印象,具有朴质的民间音乐风格。全曲最后峰回路转,出人意料地连用五个“商”音作结,构成一种悬而未决的终止效果,极不稳定,音有尽而意无穷,颇耐人寻味。 三召请 本曲为佛教超度亡魂的“焰口”法事中召请亡魂时所唱之曲。经词大意是,振法铃借助三宝及如来佛之威力,召请各类孤魂,于今宵此时来临法会,追取各自的幽魂,魂魄一体享用法食。全曲篇幅颇长,音调材料也较丰富,全歌共综合了三个不同色彩的主腔而交织变奏,三个主腔分别煞羽、徵、商音,在调式色彩和音调性格上都有一定对比,加上旋律中清角、变宫两偏音的润饰,使全歌音调丰富多致,用以表现法师悲天悯人、诚恳召请孤魂的复杂情感,是较合适的。曲调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第二个主腔,其音调低沉回环,在低音区运动,情绪比较压抑,面对身受地狱之苦的亡魂,法师也与斋主一样,难免有几分悲戚、同情之感。 西晋时期,佛教就开始传入福建。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福州建有绍因寺,为福建最早的佛寺。太康九年(288年),南安九日山建延福寺,是闽南最早的寺院。隋唐五代以来,福建地区佛教持续传播弘扬。当时国内佛教宗派之一的禅宗属下五宗,其创立者均为福建高僧。闽侯雪峰的宗圣寺列为全国十大名刹之一,且有“南方第一丛林”之称。福州涌泉寺、西禅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承天寺,莆田开化寺,漳州南山寺,闽东支提寺,闽北光孝寺等,均为历史上的名刹。随着佛教文化的繁盛,佛教音乐相应地也得到发展。在福建民间较为广泛流传的佛曲有《春育梦》、《堪叹》、《赞五方》、《礼赞》等。此外,佛教音乐分香花、丛林两种:香花所用的音乐与当地民间音乐关系密切,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丛林的音乐分为祝赞、叹亡、回向偈,曲调有本地调、外江调、福州调、焰口、印度调等。本地调用于做佛事的卷(有金刚卷与弥陀卷),外江调用于祈祷,印度调用于焰口。本地调曲牌有〔乞食调〕、〔一声佛〕、〔五声佛〕、〔雁过沙〕等。外江调曲牌有〔水陆调〕、〔丛林调〕、〔四大祝赞〕、〔八大赞〕等;焰口曲牌有〔志在倍礼〕、〔音乐赞〕、〔萨里韩〕、〔缔想光净〕、〔赞五方〕、〔十二姻缘赞〕等,福州调曲牌有〔堪叹渔翁〕、〔堪叹孔圣〕、〔五更鼓〕、〔六条梦〕、〔七笔勾〕、〔十大献〕、〔度众生极乐邪〕、〔瑶天玉露〕、〔佛空赞〕等。 在长期的流传中,一些优秀的宗教音乐曲调往往被民间其他曲种所吸收,一些佛曲对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的音乐文化曾产生一定的影响。清末近代福州斗堂禅和派的《禅和曲》是颇具代表的一种。斗堂,原是由一些官绅后裔参与的寓娱乐于宗教形式的民间组织,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专为人念经拜忏的堂会。活动方式有拜斗(祈福增寿)、超荐(超度亡魂)、普度(普度鬼魂)、上座(也称“放焰口”,对孤魂野鬼施舍),月斗(祈福消灾)。福州方言称斗堂音乐为“济功调”,即济度功德之意。其有经、赞两大类:经,一般是跪着念诵,用大木鱼伴衬,一字一拍;赞,是站着唱的,用各种丝竹乐器伴奏,曲调数量甚多,大致可分内三腔、外三腔、天姆、结盖、五凤腔、长生曲、香花调、吉子吟、平板、七星等类型,计有七字偈、六句赞、总结台、三宝、大赞、祝延赞、花赞、香赞、供赞、救苦赞、符使赞、杂赞、福寿赞等20多种、200多首。斗堂演唱时,坛上八人,分前后两排,每人各执一两件打击乐器,如大磬、大小木鱼、吉子、铃子、铮锣、夹仔、大铙、大钹等,另一人坐坛边打钟鼓。坛下除一人打鼓板之外,尚有丝竹乐器八种,分坐两旁,亦可加琵琶、唢呐。乐队以笛子为主,辅以笙、管等。1934年,福州西禅寺梵辉法师曾整理过《禅和曲》,并以《赞颂集要》书名出版。1982年,福州市群众艺术馆重新编辑整理出版了《禅和曲集》。由于《禅和曲》音乐抒情优雅,韵味独具,因此至今在闽中等地民间仍有一定的影响。 佛教音乐有吟唱、分唱给佛听的“法事音乐”和唱给俗人听的“民间佛曲”两种。唱给佛佗、菩萨听的“法事音乐”有赞、偈等佛乐。其曲调风格古朴、庄严、幽默静谧,节奏舒缓、平稳,旋律多以级进,无大起伏。赞有六、八句两种,凡六句赞曲调皆同,八句赞之曲调基本相同,词曲结合多为字少腔多,且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间的旋律连接多以重叠式进行,往往上句落音即为下句起音,给人以若断若续、藕断丝连之感。偈,其唱词(即经文)由固定字数组成,有四、五、六、七言的,均为四句组成。偈有“赞佛偈”、“回向偈”、“叩钟偈”等多种。唱给俗人听的“民间佛曲”,用于弘法、劝善、度亡。所唱曲牌音乐色彩、风格、情趣及唱颂形式均各有不同,民间色彩浓郁,有些曲调和民间及戏曲音乐风格基本相似。其中,水陆法会内坛唱颂的曲牌,除古老、典雅的“梵腔”外,还有悲戚、苍凉带有吟诵性的“道腔”和忧伤、哀叹,类似吟咏的“书腔”。九华山佛家的吟唱声腔曲调,调式较为丰富,宫、商、角、徵、羽皆有。音乐表述特征繁多,风格、情趣各异。每一支曲牌一般都以首句前一两字作引子,由维那(佛教僧职)举腔,节奏较自由,接着众僧进入缓慢而有节奏的唱颂。演唱形式大多为一人举腔,众人齐唱。也有领唱、轮唱、独唱等。 器乐通常用于水陆法会焰口。水陆法会时间较长,少则7天,多为49天,参加僧众由几十人至百余人不等。会上请人操唢呐、竹笛、二胡,法会第七天送圣游村,众多僧人、居士持佛幡,拥护一顶绣有“普渡大斋水陆法会”的蓝色绣花宝盖,前面由大红灯笼一对和两面大锣开道,后跟唢呐两支,镲、铛子、引磬等法器一组,锣鼓喧天,管乐齐鸣,梵音悠扬,场面极为壮观。九华山现无乐僧,打水陆、放焰口时,均请外地乐师或山下附近民间乐手参加。其吹奏乐曲不固定,随请来乐师、乐手与该会约定,故难言有九华山的器乐曲。据查,外来乐手在九华山吹奏过的曲目有:《大开门》、《一支梅》、《哭皇昊》、《三味羊》、《小放牛》、《柳青娘》等,均系民间器乐曲。但是,安徽有散存于民间的佛教器乐曲有《南无调》、《烧拜香》、《活佛》、《八板》、《炉香照日》、《散花调》、《一三七九》等。 九华山佛教音乐中,使用的乐器属打击乐,佛门称法器。主要有木鱼(有大小之分)、大磬、引磬、鼓、鼓钹(即板鼓)、吊钟(亦称地钟)、大铪(即川钹,中间凸起部分较大而高,又称高顶钹)、小铪(即小镲)、铛子、摇铃、尺(类似惊堂木,用于法事时提示僧人拜佛行动)等。大铪与鼓钹仅用于水法结合内坛,演奏时地钟与鼓(合称钟鼓)、大铪与鼓钹各由一人兼操,其他均各由一人操之。操法器者的称谓为:引磬为“磬众”,鼓为“司鼓师”,铛子为“净”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