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作物的耕作与播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作物的耕作与播种分类:【中国民俗】 内蒙古的种植业属一年一熟制的北方旱作杂粮区。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莜麦、糜子、高粱、荞麦、马铃薯等。其中大兴安岭北段西侧、阴山丘陵及以北地区,是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等农作物的集中产区,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主要分布在兴安盟和哲里木盟、赤峰市等平原、丘陵地区,巴音淖尔盟、伊克昭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则以小麦、糜黍等为主。从事种植业的民族主要是汉族,还有农区、半农半牧区聚居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部分鄂温克族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种植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贫困。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治理风沙、干旱、洪涝、盐碱四大灾害为主要目标的农业基本建设,全区的农牧业机械、化肥的拥有量也有较大增长,但与内地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耕作粗放,尚未形成生态的良性循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不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农产品占有量和农民人均收入都较低。 内蒙古民间注意精耕细作,认为“地是同样地,耕作见高低”,“耕地是松土,耙地是养土,磙地是潮土,锄地是活土,耧地是湿土,种地是粪土”,从中看出他们非常重视土地的精耕细作。 深耕。这是以深耕为中心的综合增产技术措施。民间所说的 “犁深肥饱”,就基本解释了其含意。耕地时既要有深度要求,还要结合相应的技术措施,如施肥、保墒等一道进行。深耕有抗旱、防涝等作用,在雨季集中的情况下,就显得更为重要。正如农谚中所说:“耕地耕得深,如同地翻身”、“深耕浅种,赛如上粪。”这是因为深耕能将下层未经充分利用的生土翻到上层,日晒熟化,可增强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有效养分,补给作物吸收。深耕对改造土壤的作用很大。在土壤盐碱化地区,深耕能防止盐分上升,再辅以洗盐,能加快盐碱地的改良;结合施肥,可使黏土变得疏松;深耕还为作物的根系发育创造有利条件。“根深不怕大风摇”、“深耕长谷浅耕长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深耕要与施肥结合进行。农民的经验证明,在土壤合理深耕的同时,肥料相应增多和合理密植,产量也会随之增加。这说明深耕扩大了容纳肥料的空间,肥料在土层内分布均匀,形成了密植丰产的基础。目前条件下深耕深度以在七寸半(25厘米)左右为宜。 秋耕。在过去,农区虽有“你有你的糜子窖,我有我的秋翻地”等农谚广泛流传,但秋耕还不普遍。所以,推广秋耕成了耕作方法上的一个重要变革。西部地区过去有秋耕的习惯,但比较浅,而东部地区一般无秋耕习惯,只是在春耕前挑一次茬子。农民从粗放耕作总结出“马无夜草不肥,地不秋耕不收”、“秋天不耕田,春天喊皇天”的教训。秋耕一要深,二要提(抓住有利时机),三要注意质量,耕的要直要细。“东一犁西一犁,庄稼一定没出息”、“犁地不细,白叫老牛费力”,道出了对秋耕质量的要求。农民还总结出了“三不犁”的经验:干不犁、湿不犁、水窝不犁。犁要犁在土壤含水量最适宜的时候。还讲究多耕,即“头遍划破地,二遍向深犁”。 伏耕。一般是指入伏耕地,在内蒙古范围内实际上包括整个夏季的耕翻作业,有休闲压青伏耕、麦茬半休闲伏耕、伏天开垦荒地(扣伏荒)等说法。休闲伏耕,多在阴山丘陵地区广泛应用,面积也较大,已成为当地保墒增产和抗旱的有效方法。麦茬伏耕是在小麦收获较早的地区采用。因全区伏耕面积大,能增产,所以便有“伏耕比秋耕好,秋耕比春耕好”的说法。伏耕宜早、宜深,一般比秋耕加深一二寸,这样有利于蓄水保墒,加深熟土层,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增产有好处。 春耕。农区春季多风缺雨,蒸发力强,及时春耕非常重要。“春雷惊百虫,催马快春耕”、“细耕三月土,谷物堆满库”等谚语,道出了春耕的季节是三月惊蛰。“春天保好墒”、“秋耕宜深,春耕宜浅”,这都是农民多年生产经验的总结。至于整地保墒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翻浆期要多次耙地,使地面疏松,可有效地保墒;到了黄墒期则应多耱地和磙压土表,使表土下有个坚实的间层,封闭住水分,故在春季应多次耙耱。“三分耕七分盖”就讲耙、耱、磙压的作用。 整地。冬季保墒的方法,就是要碎土保墒、整地,保住湿气。要整好地则要“先耙后耱”、“先耙后耱,先耙后磙,磙过再耙,耙过再磙,磙绵为准”。耙则要“深深地犁,重重地耙”,只有如此,才能“深翻深耙,旱涝不怕”。耱地则是在耙地后,随即进行的一项连续作业,故有“秋后耱得勤,粮食打满囤”、“耱地隔夜不隔晌”等说法。磙则是指镇、压,其作用像农谚所说:“坷垃地要多磙,潮气才能往上升。”在内蒙古春旱风多、土壤蒸发强烈的情况下,表层土壤往往干旱,要在播种前后立即进行磙地打坷垃,增加表层的水分,使农作物得到一定的水分,早日出芽。但盐碱地或水分过多的黏重土壤,不宜磙压。 适时播种。民间多以农历为准计算农作物的播种时间。俗语有“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节令不等人,春日胜黄金”、“宁抢三月土,不等四月墒”、“天凉种早、天热种迟”等,都说明了适时播种的意义。内蒙古春季风大干旱,适时抢墒早播,既可抵御春旱,又可防止早霜危害,免于减产。过去春播时间往往观察候鸟,如大雁每年春来秋去,雁来时表明春季已到,应马上开始备耕播种。秋天雁南归时,表明气候已转冷,大秋作物已进入成熟阶段,应及时收割。故民间有“雁叫一声,农民吃惊”之说。适时早播好处多,可以利用好的条件,“迟早一晌,产量不一”就是说明此道理的。 内蒙古春小麦集中产地(巴音淖尔盟和土默川)在3月中下旬播种,阴山丘陵地区则在4月中旬,呼伦贝尔、哲里木盟多在4月上中旬。3~4月正值内蒙古顶凌时期,这时土层的解冻层已达到播种的深度,需抢种小麦,只有提早播种才可以及早完成春化阶段,提高种性;又由于内蒙古春旱风大,早播可以利用早春土壤翻浆中比较充足的水分,以利于出全苗,发育良好;早播还可以避免秋收时赶上雨季集中期的影响。“沼地种麦,产量不高”、“干地种麦,一定‘戳鬼’(内蒙古西部方言,即惹来麻烦)。”小麦播种要做到深度适宜。“一指浅,三指深,过了四指就要闷”,这条谚语指出其深度一般在一寸至一寸半较为合适。巴音淖尔盟河套平原宜浅些,约一寸至一寸半;大青山以北为一寸半至两寸。 “谷雨早,小满迟,立夏莜麦最当时。”此时,正是内蒙古西部大部分地区播完春小麦的时候,约在4月下旬前后。昭乌达盟早莜麦在清明前后,晚莜麦在4月下旬(谷雨)至5月上旬(立夏)。大麦100天左右就可成熟,其播种期在清明前后。乌兰察布盟和呼伦贝尔盟多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播种方法。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农民用耧来播种,一般多用于播种小麦、谷子、糜黍等。这种耧有三条腿,每条腿上安装一个犁铧,每次可播三行,摇耧的人两只脚踩住三行中间的两条垄背上,这样可以走得稳播得直。耧铧插入地里后,要做到“插耧紧三摇,提耧三不摇”,以免造成漏播或浪费种子。用耧播种时,播得均匀与否,与摇耧技术分不开,故说“眼看籽眼手摇耧”,就是说眼睛要随时看着下籽孔,避免下籽不均匀或发生堵塞现象。眼睛看下籽孔时,手还要不停地摇耧。摇耧时,为了保证单位面积株数,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天旱不惜耧里籽”、“虚土扶,实土压”、“上坡慢摇,下坡快摇”、“籽多快摇,籽少慢摇”等。如遇上天气干旱墒情不好时,最好用犁或锹播种,做到“随耕随种随着耙,最后石砘压一下”、“不怕天旱,就怕不掩,麦子若要好,砘压离不了”。东部地区有采用双铧犁与垄台垄构成斜对角线耕翻,使地平整,再用播种机沿垄沟方向顺种,农作物长得比较好。正如俗谚所说:“斜耕顺种,顶如上粪。” 施肥。内蒙古的农民很重视施肥,如民间流传着“深耕密植不上粪,枉费东西少打粮”、“虽勤无粪土,种地枉费苦”、“庄稼要好,手勤粪饱”等谚语,告诉人们多施肥施饱肥,可多收粮。 积肥。内蒙古地区的积肥有粪尿类、绿肥类、厩肥、泥土肥和杂土肥等。粪尿类是指人粪尿及猪、羊、牛、鸡等的粪尿。“粪尿加个盖,肥效全都在”,说明了保存人粪尿的方法。牲畜粪肥主要是在猪、牛、羊等牲畜圈中垫土或草沤制而成。绿肥是指压青,即将绿色杂草翻入土中增加地的肥力。适合内蒙古地区的绿肥作物有香豆子、苦豆子、草木犀、紫花苜蓿等。泥土肥是指下雨时从河的上游冲刷下来的泥土及河水泛滥时沉积下来的土壤。内蒙古有些地方还有放洪淤地的习惯,因洪水中有较多的有机物可以肥田,改良土壤。杂土肥指炕洞土、墙土及日常生活中无用的废弃物等,都可用来堆肥,经过沤制成为很好的肥料。 施肥与灌水。“肥料虽是宝,没水长不好”、“粪是地里‘金’,水是地里‘银’”、“地凭粪养,苗靠水长”,这些谚语都说明施肥要和浇水很好地配合,才能实现增产目的。 施肥虽不可少,还要“上粪如配药”、“施肥要足又要巧”,因为不同作物需要的肥类及其多少不同,根据需要施肥才能得到丰收。如马粪、羊粪是热粪,适合给凉地使用;而牛粪、猪粪是冷粪,适合在热地上使用;盐碱地则要施绿肥、堆肥和厩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