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匈奴刘汉的建立及其汉化程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匈奴刘汉的建立及其汉化程度

分类:【地域文化】

南匈奴左部帅刘渊建立汉政权,是在西晋政权摇摇欲坠,八王之乱愈演愈烈之时。

西晋时期,山西境内匈奴的人口更多,分布范围更广。这时,又有大量的匈奴陆续入塞内附,有不少进入山西,除原有南匈奴五部所在地之外,又扩展至晋东南一带。新附的匈奴人“与晋人杂居,由是平阳、西河、太原、新兴、上党(治所在今壶关县)、乐平(治所在今昔阳县)诸郡靡不有焉”(《晋书?北狄传》)。

匈奴在内地定居,游牧生活的习惯逐渐改变,但在转为农耕生活时,又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既无生产资料又无农作技术,出路是很可悲的。他们或者成为汉族地主的劳动力,如《晋书?外戚王恂传》所云:“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自后小人惮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充当汉族官僚地主的田客,还算是比较好的境遇,或者被掠卖为奴,失去人身自由,则更加悲惨。曹魏正始年间,陈泰任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京邑贵人多寄宝货,因泰市奴婢”(《三国志?陈泰传》),可见在此以前,地方官借助权势,将匈奴人口贩卖为奴婢,已成风气。西晋太安年间,并州饥乱,刺史司马腾“执诸胡于山东卖充军实,腾使将军郭阳、张隆虏群胡将诣冀州,两胡一枷”(《晋书?石勒载记》),创建后赵政权的羯人石勒,就是在这次贩卖中被卖与茌平人师?为奴的。在灾难深重的社会动荡年代,少数民族人民又是首当其冲的受难者。

所以,在晋末大乱之际,左贤王刘宣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是以右贤王猛不胜其忿。属晋纲未弛,大事不遂,右贤?地,单于之耻也。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德,授之于我。”(《晋书?刘元海载记》)利用匈奴下层群众的不满情绪,作为团结部众、兴兵起事的号召。刘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上历史舞台的。

刘渊,字元海,新兴(今忻州市)匈奴人。其父刘豹乃于扶罗单于之子,曾为左贤王,曹魏分南匈奴为五部,刘豹为左部帅。刘渊继父职为左部帅,又任北部都尉。后以才望为五部所归,任五部大都督,又监五部军事。刘宣等人密谋起事,即推刘渊为大单于,集众5万,在故南匈奴单于庭离石建都。永兴元年(304年),刘渊正式建国号曰汉,改年号,自称汉王。后称皇帝,迁都平阳(今临汾市)。刘渊所建汉国享祚不长,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又经常发生,但仍在历史上造成很大影响。因为刘渊之子刘聪在位时,遣族弟刘曜及大将王弥攻破洛阳,俘晋怀帝。晋室又以司马邺为帝,建都长安。刘曜复攻破长安,俘司马邺,使西晋灭亡,拉开了南北分裂局面的序幕。再者,前赵与后赵两个少数民族政权,都是由汉国重臣所建。前赵为刘渊族子拜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刘曜代汉而所改国号,迁都于长安;后赵为汉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冀幽并营四州杂夷、征讨诸军事、冀州牧、上党郡公石勒与前赵分裂而自立,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刘曜是山西五部匈奴,与刘渊同宗,少孤,为刘渊收养。石勒是上党武乡(今榆社县北)人,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他们所建的政权,可以说是汉国的延续,在刘渊拉开中原地区各族混战的序幕之后,继续扮演着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刘汉虽然是匈奴建立的政权,但汉化程度已很深。这自然是匈奴迁入山西腹地,长期与汉族交往所受影响的结果。刘汉统治阶层中的重要人物,几乎都是在汉文化的教育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刘渊,“龆龀英慧,七岁遭母忧,擗踊号叫,哀感旁邻,宗族部落咸共叹赏。时司空太原王昶等闻而嘉之,并遣吊赙”。可知他童年时期就熟悉了儒家孝道的伦理观念,并受到汉族名士的赏识。“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由于对汉文化的广泛汲取,所以能说出“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晋书?刘元海载记》)这样的名言。

其子刘和,“雄毅美姿仪,好学夙成,习《毛诗》、《左氏春秋》、《郑氏易》”(《晋书?刘元海载记》)

策动刘渊起事的刘宣,“朴钝少言,好学修洁。师事乐安孙炎,沉精积思,不舍昼夜。好《毛诗》、《左氏传》。炎每叹之曰:‘宣若遇汉武,当埘于金日也。’学成而返,不出门闾盖数年。 每读《汉书》,至《萧何》、《邓禹传》,未曾不反复?之,曰:‘大丈夫若遭二祖,终不令二公独擅美于前矣。’”(《晋书?刘元海载记》)他以萧何、邓禹为楷模,终成为前汉的开国勋臣。

刘渊子刘聪,杀其兄刘和继位,在位9年,灭西晋。他“幼而聪悟好学,博士朱纪大奇之。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晋书?刘聪载记》)。他的汉文化修养更好,还能进行文学创作。

继汉而改称前赵的刘曜,“读书志于广览,不精思章句。善属文,工草隶。……尤好兵书,略皆?诵。常轻侮吴、邓,而自比乐毅、萧、曹。时人莫之许也,惟(刘)聪每曰:‘永明(刘曜字),世祖、魏武之流,何数公足道哉!’”(《晋书?刘曜载记》)

从这些上层人物的传记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刘汉政权建立以前,生活在山西境内的五部匈奴,已经适应了汉族文化氛围。他们中间的骨干人物,已经把学习汉文化作为基本教育。这些人熟读经史,以汉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为楷模,向往着创建汉族式样的历史业绩,对整个南匈奴的文化变异起了导向作用。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缘故,刘汉政权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制度都深深地打上了汉文化的烙印。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刘渊起兵时,对内的口号是“兴邦复业”,对外的口号是“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但由于五部匈奴贵族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所决定,他们并不是真正想恢复一个冒顿式的匈奴单于国,而是要继承汉族封建传统建立一个匈汉相结合的国家。所以,建国后不是追尊匈奴的列祖列宗,而是以三国的蜀汉为正脉,以汉高祖刘邦为始祖,“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晋书?刘元海载记》)。继承中原统治者的世系,信奉华夏正统观成为前汉匈奴统治者的政治观念,这与他们希望建立汉族样式的历史业绩的抱负适相一致。

刘汉政权建立,丢开了五部沿袭下来的匈奴旧制,而采用汉族政权习用的政治体制。刘渊初起事,被推为大单于,旋即称汉王,又进号皇帝。前汉所设职官见于记载的,高者有太宰、太傅、太保、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御史大夫、大将军等;次者有尚书令、尚书、卫尉、宗正、侍中、武卫、都水使者、将作大将等;将军称号有辅汉、都护、中军、辅军、镇军、卫京、前、后、左、右、上、下军、辅国、冠军、龙骧、武牙等。这一套粗具规模的职官体制,既有抄袭晋制者,亦有参酌汉制者。刘汉政权的这种性质,反映出匈奴民族面貌已有很大改变,脱离了原有的统治结构和传统观念,表现出许多汉匈融合的特征。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往往以攻伐相尚,致使战争频繁,加剧了社会混乱动荡的局面。但通过这一途径,又使激化的民族矛盾得到缓解,并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接触和联系,使其差异性逐渐向共同性转化,加速了民族融合。刘汉政权及其后继者从历史上消失以后,匈奴这个民族再没有发生过重大影响,而且逐渐融入汉族及其他民族之中,隋唐以后不再见于载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