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方少数民族建筑的汉化影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南方少数民族建筑的汉化影响

分类:【传统文化】

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是云南等省区,分布着几十个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中,除去后来迁居来的回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外,以景颇族、佤族,傣族等为代表,大多在历史早期就营构出了颇能代表其建筑文化特色的井干式或干阑式建筑。 后来随着其它民族尤其是汉族的迁入,这些井干式和干阑式建筑范型同其它一些建筑范型开始趋于成熟化。秦汉三国时期,有不少汉族人口迁居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那里戍边屯田、繁衍生息,与此同时他们也把汉民族建筑技术带到了那里,汉族的木构架建筑技术大约也在此之后开始在一些地区传播起来。当地少数民族积极从汉民族建筑范型中汲取养分来发展自己的建筑体系。傣族、景颇族的群众始终认为自己盖房和种田的方法是诸葛亮教的,他们甚至称傣族干阑式建筑――竹楼的屋顶为“孔明帽”。由于受内地秦汉以来汉民族高台建筑的影响,唐代兴起的南诏等唐王朝属国,利用从汉民族地区流转来的建筑工匠和建筑技术,在当地大兴土木,造作城池楼台和房舍庙宇。近代于当地出土的唐时带字砖瓦,仅规格就有五十余种,不少砖瓦还注有工匠姓名,足见当时建筑业的繁荣兴旺。公元836年修建的大理崇圣寺(又称三塔寺),其基方达7里,仅房屋就有八百九十间,而寺前千寻塔高58米,共有十六层,方形平面,叠涩密檐,可以说是唐代汉民族密檐砖塔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典型之作。此外,唐南诏王都太和城,大理国王都羊苴咩城(今大理)、拓东城(今昆明)、永昌城(今保山),塔群林立的宋代傣族佛寺曼飞龙塔,斗拱硕大、出檐深远的曹溪寺大殿,元朝修建的颇具园林风格的昆明圆通寺,元代西山太华寺和华亭寺,明代修建的丽江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昆明黑龙潭黑龙宫、官渡金刚宝座塔、吴三桂筑莲花池别墅以及清代修建的昆明大观楼 (图一)等等建筑巨制,也都借唐时建筑先风的兴起而于各个时期脱颖而出。在这种宏大的建筑浪潮中,民居住宅建筑的发展也是十分明显的。由于南方气候炎热、降雨充分、树草木竹石等资源又十分富有,因而建造楼上住人楼下圈畜的全木草竹构干阑式建筑及全木井干式建筑,就成了非常普遍、便捷和适宜的事情。(图二)然而当地少数民族并不满足,他们总是力图发展和创新。唐代汉族建筑技术传入南方以后,云南的滇池、洱海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井干式或干阑式建筑,开始逐渐被汉族典型的木构架和土坯墙的瓦顶建筑所取代,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颗印”民居。这种面东南或西南,平面呈方形,毛石脚土坯或夯土墙木构架瓦顶两层四合院建筑,随后便成了除汉族以外的彝族等兄弟民族中一种重要的民居建筑。先民为从北方南下而起自“白蛮”的白族,在汉族建筑的影响下,营构出了平面三合院或四合院木构架民居建筑,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气候,他们在民居平面、木构架及屋面构造上设制了许多防风抗震建筑设施,从而创造了白族民居特有的建筑风格。生活在云南大理、丽江和保山地区的白族,其民居建筑虽采用汉族式木构架,但许多具体造制仍有独到之处,它的屋顶多为硬山式(少数为悬山式),屋脊生起,屋面反曲,屋檐施有山花装饰,门楼雕梁画栋,照壁设制华美。彝族、哈尼族等在历史上创制出了以平屋顶作晒场的土掌房,这种民居由于同样受到汉族民居建筑的影响,发展到近现代时期,也相应地出现了许多变化,先前的全部式土掌房变为局部式土掌房,过去一律是平顶房,现在则有坡顶起脊汉式瓦房与土掌房结合的土掌房建筑。佤族、拉祜族接受了汉族木构架平房建制模式,后经变革形成土坯墙或竹笆墙草顶平房。傣族、景颇族干阑式民居建筑在建制上虽仍一定程度地保留着民间“竹楼”的风格特色,但也由于受到了汉族及其它民族民居风格的影响,也渐渐出现了许多新变。比如瑞丽傣族的民居已将先前传统的架空底层封闭利用,而先前许多采用竹材造制的建筑部分后来也多以木材代替,使 “竹楼”几乎变成了 “木楼”。

图一 云南昆明大观楼

图二 云南大姚井干式建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