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原始宗教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原始宗教神分类:【中国民俗】 天地神民间普遍信仰的主宰宇宙万物的大神,俗称“天地”。它既无庙宇,也无塑像、画像,却是无处不在的神灵。人们对它又畏又敬。除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大祭外,平时也要祭祀。滇西地区,一般在院内墙上修一个方形小神龛,里面常年供奉天地牌位,除过年过节祭祀外,初一、十五也要点炷香。很多地方是把天地神和祖先神放一起,竖一块牌,上写“天地君亲师位”,供在祖先堂上,常年奉祀。 玉皇大帝源于天地崇拜,流行云南各地。玉皇原是道教尊奉的神碉,其地位并不高,最初不过是元始天尊属下的一个神。而民间却认为它是天庭的最高领袖,尊称它为玉皇大帝。云南各地有数不清的玉皇阁,其塑像为人间帝王形象。它管辖着天神、地碉、人鬼,还管着四海龙王、十殿阎罗。道教把玉皇大帝的生日定为正月初九,即所谓“玉皇诞”。但云南多在七月十九做道场,当地叫“玉皇会”。会期3~7天,十分隆重。 太阳神云南很多民族都崇拜太阳神。人们认为太阳能驱除云雾,保佑丰收。农历十月初九为太阳生日,这天大理一带白族要举行拜日会,念诵《太阳经》。昆明一带彝族每年农历冬月十九要举行太阳会,祭祀太阳菩萨,全村人参加;三月十三举行的太阳会,只限老年妇女参加,所供祭品有油炸荞丝、豆腐片、洋芋片、糕点、果品等。太阳神,阿昌族称“版清”,其象征物是插在地上的一根竹筒,竹筒上端置一块竹篱笆,上有四个小竹筒,放在东南西北四方。太阳神立在寨内各家的住房边,逢年过节,由户主主持祭祀,平时常烧香或以食物供奉。 月神云南不少民族都有拜月神的习俗。月神,又称“太阴星主、月姑、月宫姑娘、月亮菩萨”等。崇拜月神,由来已久,它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但后来常见的习俗是,向月亮祈求美满的姻缘。“花前月下”是热恋中的情人的象征。阿昌族、彝族都有“跳月”的习俗。“阿细跳月”十分有名。每逢中秋之夜,村民们合家团圆后,都要到山林中的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永结百年之好。另外,许多地方在月食时,敲锣驱天狗,也与拜月习俗有关。 苍山神又称“山岳神”。流行大理一带白族地区。其职责是主管苍山地区的安宁。相传苍山神有两个神灵,一个是尊号为“点苍昭明应民皇帝”;一个是尊号为“玉局持拜灵昭皇帝”。唐《云南诏蒙异牟寻与中国誓文》:“谨请玷苍山神祠监盟,牟寻与清平官洪骠利时、大军将段盛等请全部落归附汉朝,山河两利,即愿牟寻、清平官、大军将等福祚无疆。”玷苍山,即点苍山。苍山神祠今尚存。 海神一般指龙王。此处海神专指洱海神,流传大理白族地区。其职责是主管洱海地区的安宁。神号为曩聪独秀洱河灵帝。洱海神,又称“龙神之母”、“白骆驼”。一说洱海神是金鱼和金螺。 火神云南很多地方都崇拜火神。各地都有火神庙。滇西在正月初三或初七有祭祀火神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火神会。有人说火神是祝融,也有人说是回禄。但民间一般称“火德星君”,或直呼“火神”。少数民族多不知其学名,一般都叫“火神”或“火鬼”。景颇族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送旧火、迎新火”仪式,由祭司主持,全村寨人员参加。火崇拜信仰较复杂,但一般来说,崇拜火神,一是祈望保留火种,一是祈望火神保佑,不要遭火灾,白族、彝族等的火把节,也与火崇拜有关。 雷神云南一些地方建有雷公庙、雷祖庙。雷公信仰源于自然崇拜。云南各民族普遍信仰雷神。雷神,壮族、布依族等称“雷祖”,傣族、景颇族、拉祜族,佤族等族称“雷鬼”。雷神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位惩恶之神,正义之神。至今民间诅咒坏人时,还常说“遭雷劈”。民间以农历六月二十四为“雷公诞”,过去在这一天,农民都要祭雷公,祭品有三牲、菜肴、米饭、果品等物。 风神又称“风伯“、“风师”,有的少数民族称“风鬼”。云南下关风特别大,人们把下关称为“风城”,据说下关风是不吹进屋的,外面大风呼啸,屋里连灯影也不摇晃。下关西的西洱河山谷,是下关风的风源,当地人认为它具有起风的神性,当人们对风有某种要求时,就把山谷当做风神来崇拜。傣族认为风是傣族创世神英叭吹出的气变的,傣族称为“神风”。在洪荒时代,神风连续吹了十万年,才把洪水吹散,吹干,才现出了大地,这就是傣族传说中的神风时代。现在傣族一些地区还有崇拜风的遗俗。 雨神又称“雨师”。傣、景颇等族称“雨鬼”。雨神信仰源于自然崇拜。我国远古初民都有过崇拜风、云、雨、雷的行为。在众多的气象崇拜中,尤以雨为最。因为雨水与古代人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农业收成的好坏,雨情要起决定作用。雨神自然成为古代人们崇拜的对象,时至今日,我国还有不少地区要“靠天吃饭”。所以,旧时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天旱求雨和淫雨求晴的习俗。求雨或求晴都要祭祀雨神。后来雨神司雨的职能由龙王取代,有的地方改为祭龙王,雨神的地位和影响逐渐削弱。 山神又叫“山王”。山神信仰广泛流行于云南各民族中。但职能不同。有的民族认为山神主管六畜;有的认为山神主管人出行平安;有的认为山神主管山林,包括林木、药材、禽兽等等。云南各地都有山神庙,有的很小,有的有塑像,有的无塑像。但不论有无塑像,村人都照祭不误。每年农历三月十六为山神会,此日要举行大祭。平时村人入山或出门均要祭祀,但比较简便,心到就行。在各行业祭祀中,采药人祭祀比较隆重。《汉唐地理书抄》记载:“入名山必先斋五日,牵白犬,抱白鸡,以白盐一升,山神大喜,芝草玉药宝玉为出。未到山百步,呼曰林林央央,此山王名,知之却百邪。”抱白鸡祭山神,至今一些地方仍保留此习俗。如同白族的哪个“本主”是哪个人一样,白族的许多山神,白族人也能说出它是本村的哪一位,他生前做过什么好事等。如此附会,在别处是很少见的。 土地神俗称“土地公”、“土地爷”,其配偶则称“土地奶奶”。源于远古时期的土地崇拜。古称“社神”。《孝经纬》云:“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旧俗祭祀“土地”,以求年丰岁熟。道教亦奉此神。土地是云南民间广泛供奉的神碉之一。大大小小的土地庙,遍布云南各地。旧时,一般家里也常供土地神。土地是诸神中地位最低的小神,只管某一地面或地段,权力很小,却责任重大,是保一方平安的守护神,故颇受人们信仰。云南各民族都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但祭祀日期不同,有的定在二月初二,有的在六月初六或腊月初八;祭祀仪式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有的在逢年过节或遇自然灾害时,用猪、羊、鸭等祭献;有的是在春耕之前用公鸡和猪头祭献,祈求五谷丰登;有的在出猎或进山采药时杀公鸡献祭,并将鸡毛粘在神像上,当地人戏称为“鸡毛土地”。昆明地区彝族的土主与土地神有点类似。土主,彝语叫“务底”,每个村寨都尊一神为该村土主神,并在离村不远的后山坡上立一小庙,称“土主庙”,内供奉土主。彝族土主像与各地土地神像有所不同。各地所供的土地神多是面善的老头,而彝族土主则是蛇首人身、手执日月宝剑,据说它能呼风唤雨,是土地神和牛马猪神王的上司。大年初一,二月初八,二月十九和六月“火把节”,全村要举行祭祀仪式,烧香磕头,以三牲祭献,祈求土主保佑本境平安。在这一点上又与白族本主崇拜类似。 色曼阿昌族信奉的寨神,系山神、水神、土地神的化身。据说它长有六只手,英勇善战,其职责是保护村寨安宁。阿昌族每个村寨都有其象征物,如一块石头,一根木柱或一截土墙。有的地方则建有小土庙。祭祀色曼多在五月和六七月。五月祭祀,是向色曼祈求栽秧顺利,人畜平安。一般选猪日或马日虎日举行。由建寨时最先砍草立寨之家的男主人主祭。祭祀前先派人到各村寨口插竹片篱笆,禁止外寨人进寨,以防带来不幸。六七月祭祀,是祈求六畜平安,人寿年丰。除一年两次大祭外,平时祭祀也十分繁复。如婚丧嫁娶、械斗等,都要行祭,以求消灾免难。 色猛阿昌族崇拜的地方神。旧时,阿昌族村寨以上的行政组织称“”,相当于乡。每有一个地方神,叫“色猛”。色猛的居所在全最先建的寨子背后的山坡上。其象征物为一小草棚。色猛管全的山神、水神,护佑全人畜和庄稼。每年农历四月的猪日或虎日举行祭祀。由全最先建寨的寨子中选一男性老人主祭。每户出一男人参加。平时各若遇大事,如械斗等,也要祭祀色猛,以求保佑,取得胜利。 丢拉根傣族信仰的家神。俗称“家鬼”,即家中死去的祖先的灵魂。其象征物各地有所不同。西双版纳地区,用竹子编制成一个小竹尾,安置在竹楼内上方;其他地区设在正房正上方,以木板或竹片为标志,每天吃饭前,必先盛一小碗饭,放在神龛上,以示敬奉,然后全家方能用餐。逢年过节,则用丰盛的饭菜和果品供奉。 色拉曼又叫“蛇曼”。傣族信奉的村寨保护神。其源于自然崇拜。相传蛇曼原来的权力至高无上,古代人们相信“万物有灵”,那时一切灵魂都归蛇曼管辖。如谁不服管,无论他是人是鬼,或是野兽,都会遭到无情的打击,或雷打,或火烧死、水淹死、跌摔死、吊树死,死后统统变成野鬼,得不到神的保佑。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蛇曼”的地位逐渐下降,先从“蛇曼”降成“丢拉曼”(寨神),后又再降为“召”(管家),把“白勒”(风火神)、“巴戛”(地基鬼)、“披派”(女鬼)、“麻哈戛栽”(管林、地、木的鬼)等统统撵出蛇曼的大殿,录用了瘟神为判官,提拔了豹鬼、虎鬼当守门将。从此,鬼神世界也和人间一样,也产生了等级,把蛇曼变成了佛祖底下的一个单位,完全纳入佛教轨道。旧时,傣族的祭寨神仪式十分隆重,一般都由氏族酋长(傣语叫波曼)主持。 格蒙又译作“木别”、“姆朋”。独龙族信奉的最高的神。传说格蒙不仅创造了人类,还教会人们种粮食、酿酒、养牲畜。他住在九重天的第二重。独龙族人认为,格蒙既庇护、赐福于人类,又掌管人间的男女匹配及人的生死。故独龙族每年都要祭祀格蒙,以求其保佑人畜平安。 阿嫫尧白基诺族崇拜的创世女神。相传她创造了基诺族的天、地、日、月、山川、动物、植物和人类。基诺族的许多神话和诵词中都提到她。旧时,在基诺族的生活中,到处都有鬼神,逢年过节,婚丧喜事以及在生产中随时都有祭祀活动。基诺族每年的祭大龙就是祭祀创世女始祖阿嫫尧白。 丕嫫掌管人类命运的女神。基诺族传说,丕嫫把人做成有九魂的男人和有七魂的女人。她一批批造人时,在每个人的额头和手心上,用炭画上若干纹络,以决定人的命运。所以,后来基诺族的白腊泡(巫师)常常通过看额头和手心来推断人的命运。丕嫫是基诺族崇奉并经常祭祀的女神之一。 木代景颇族崇拜的诸鬼中最大的鬼(神)。传说木代是天神的幼子,这可能与景颇族历史上曾实行幼子继承制有关。每年木脑节(盛大庆典),景颇族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祭祀木代。祭祀时,在祭场上盖一个临时的木代房,房内四壁用花纸装饰,设有木代鬼台,上供丰盛的饭菜。斋瓦(巫顺)在木代房念诵景颇族创世史诗《木脑斋瓦》,并迎接木代回来享受人间的祭祀。史诗很长,一般要念2~3天,祭祀的目的,是祈求木代保佑寨子平安。 厄莎拉祜族崇拜的最大的神。拉祜族认为,厄莎创造了宇宙和人类,又掌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他的妻子是地神眉娜玛,代替他主管大地上的一切生物;司教神厄茨雅、曾母叶铁代替他巡视人间,惩恶扬善,每逢正月初过大年,要祭祀厄莎,感谢他带来种子并教会人们种庄稼;七月十五祭祖节,也要祭祀厄莎,感谢他给人们带来火种,教会人们做衣服、酿酒和寻找到了水源。 俄瓜尼又称“乌沙”。傈僳族信奉的天神。对它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善神,专门惩治恶人;另一说为恶神,专门降临疾病,使人头痛、耳聋、咳嗽,甚至死亡。傈僳族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俄瓜夺”(祭天神)仪式,祈求俄瓜尼保佑,免灾祛病。 米斯傈僳族信奉的山神。相传山神与人原是两兄弟,山神无父母,寄食在人的家里。但人对山神另眼看待,山神很气愤,与人分了家,到野外掌管野兽。在傈僳族的观念中,山神是主宰万物的神灵。 丁巴什罗纳西族信奉的始祖神。东巴经和苯教经书中有很多关于他的记述。另有专门的《什罗祖师传略》、《拯救什罗祖师》、《什罗除魔记》、《拉姆秀》等,对他的身世、家谱、弟子及其对东巴教的贡献、传承均有详细的记载。这些书说他从母亲的左腋里出生后的第三天,就被魔鬼戴上脚镣手铐,投入八环大铜锅煮了三天三夜,但他只出了一身汗。第四天,一掀开锅,他就跑上十八层天。后来人世间出了一个名叫“星命没癸空司玛”的女魔,到处杀人吃人,弄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派白蝙蝠上天请丁巴什罗下界来为人类除妖。他答应后用牦牛驮着99部经书,带着360个弟子和千千万万神兵神将,设计将女妖杀死,拯救了人类。纳西族每年都要举行“什罗务”(道场)隆重祭祀丁巴什罗。时间多在每年农历三月间,因为相传丁巴什罗诞生在三月。做道场所用的时间,有长达七天七夜者,要念150卷经书,跳许多东巴舞。 强布拉贡山怒族信奉的统管各神鬼的神。怒族信奉的鬼有山鬼本里布拉、路鬼木胡布拉、水鬼昂不拉、树鬼穷那底布等,全被认为是不祥之鬼,能让人生病或死亡,还使庄稼遭灾,统管它们的是强布拉神。贡山怒族每年都要以村寨为单位,祭祀强布拉神,祈求赐福。 巴丁刺木普米族崇奉的氏族始祖神。“巴”是族称,“丁”是土地,“刺”是虎,“木”是女性,全称为“普米土地上的母虎神”。相传巴丁刺木穿白衣、白裙,骑白马,只喝清泉水和牛马奶,不食五谷。川滇交界处岩洞里有其石像。普米人常在每年冬季成群结队去朝拜,以祈求人丁平安,六畜兴旺。朝拜活动主要由妇女进行,男人不能进入洞内。平时祭祀则在山野石穴中进行。因巴丁刺木过的是穴居生活,不能在家中塑她的像,也不能把她请到村寨中。 木依吉亦称“梅吉”。佤族崇奉的最高的神。在佤族神话中,木依吉是创造了人类及动植物,赠给人类谷物,并教佤族拉木鼓的创世神。开天神达路安,辟地神达路吉以及水神、雷神,地震神等,都是木依吉的儿子。在佤族的传统意识中,木依吉似风,似气,似火,似光,无处不在。木依吉管风,管雨,管粮食丰歉,管人的生死,什么都管。过去,佤族杀人头、剽牛,是为了供奉木依吉;人们唱歌,跳舞,是为了取悦木依吉,佤族早期对木依吉最隆重的祭祀是猎人头,今已废除,改由剽牛祭祀。平时,人们凡饮酒时,先洒几滴酒在地上,表示对木依吉的崇敬。 佤族剽牛祭:砍牛尾巴时抢肉吃的情形(杨光海摄) 盘王圣帝盘王,又称“盘古”,是西南各民族崇奉的开天辟地的神。其中以瑶族最为典型。瑶族很多地区都建有“盘古庙”,俗称“社庙”。多是一简单的茅棚,内放三个略似人形的石头,中为盘古圣郎,左为天神,右为玉皇大帝。有的瑶族则以剪贴“大庙花”为其象征,说他管辖“盘古圣郎”、“金童玉女”、“禾花姊妹”、“禾线小娘”、“五谷郎君”、“打猎将军”诸神。每年祭祀两次。农历三月三十杀鸡小祭,六月三十杀猪或牛大祭,由庙老主持祭祀,魔公(巫师)祈求保佑,万事遂意,粮食丰收。 溢萨彝族信奉的天神。彝族认为溢萨是创造天地万物的至高无上的神。他主宰世间万事万物,司掌人们的吉凶祸福,它是无处不在的神灵。滇西彝族每家住房的最上方或楼上,都设有专门供奉其神灵的祭台或土洞,加以供奉。凡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育、迁徙、建新房、尝新等都要祭祀。所有祭祀,都先祭溢萨,然后才祭其他神灵。 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