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哨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哨鹿分类:【传统文化】 清朝用于娱乐和习武的宫猎活动。一般在秋分前后举行。因为鹿在每年白露后才发声而鸣,便吹哨仿其鸣引之,而后围猎。 哨鹿日,皇帝于五更前出御营,并将随行人员分为三队,依次向哨鹿点进发。约行十余里留下第三队人员,再行四五里留下第二队,又行二三里留下第一队人,皇帝只带侍卫及随从大臣十余人骑马到哨鹿点隐蔽,然后由头戴鹿角,身着鹿皮衣的引鹿人吹哨引鹿,其余人屏息待鹿,鹿出时,先由皇帝用鸟枪射击。因这种射猎距离近,目标明显,因此射中者居多,偶有不中者,处置办法听从“圣命”,一般不再追捕。 哨鹿这种活动兴于康乾盛世,随着清廷的颓败而逐渐冷落。 清代皇帝自康熙始设木兰围场,定期围猎。行围时有合围,有哨鹿。哨鹿时,士卒穿鹿皮衣,戴鹿角帽,夜间潜入山林之中,吹哨仿雄鹿之声。雌鹿闻声则?芝草至,喂雄鹿。鹿之交配,一雄鹿能与上百只雌鹿相交配,必至精疲力竭而死。雄鹿死,雌鹿则含芝草将其救活。故雄鹿鸣叫,为寻雌鹿?草来救生。雌鹿闻哨而至,围猎者便可猎获。 满族一种狩猎活动。满语MuraH汉译作 “木兰”,也称为“哨鹿围”。每年秋季行猎者戴鹿首面具伏鹿常出没林壑中,口衔鹿哨,模拟出公鹿呼唤呦呦之声,引出母鹿、小鹿及其它动物,然后围猎。故名。哨为木制,以嘴吹之。清代皇室贵族常以此行猎,并设有围场,称木兰围场。今河北围场县,即当年围场故地。皇帝、皇室每年定期打“哨鹿围”,称为 “木兰秋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