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喜宴之俗多排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喜宴之俗多排场分类:【风俗文化】 新婚之喜,大宴宾客是汉族民间婚俗中的传统,俗称“喜宴”,赴喜宴谓之 “吃喜酒”。 民间喜爱讲究排场,陕北农村有“一家有喜,全村出动”之俗。按俗规迎亲前数日,主婚之家便持大红喜帖,点心礼物到村中长辈、亲朋挚友各家敬请光临,俗称“下书”。并专门在院子里搭喜棚作厨房。喜棚门口贴上“良师煮出美味肴,妙手烹得酒菜香”的对联,墙上贴着大红醒目的 “襄事单”,罗列着众人的职务,从总领、迎宾,到酒房、米饭桶、担水、烧火……各尽其职,有条不紊,把邻里街坊动员上阵,真是一幅“一家办喜,全村生辉”的繁忙火红景象。 喜宴不仅讲排场,还特别讲究席谱的编排和菜名的寓意,有“双喜、四全、婚扣八”之说,即要求肴馔共双成对,逢四扣八,有全鸡、全鸭、全鹅、全鱼,俗谓“要得发,不离八”,全席菜点凑够二十道,谓之 “十全十美”。上菜顺序颇为讲究,一花摆,“龙凤呈祥”道明了筵宴目的; 四双拼: “烤肉卤肚,炙骨白鸡,哲皮彩蛋,胗山油虾”,用以烘托喜庆气氛; 四只带彩的热炒,激发众宾酒兴;六大菜既把喜宴推向高潮又把众宾客的美好祝愿借菜托出; 再上一道甜汤寓意婚后甜甜蜜蜜; 最后一道咸汤既合众人口味,又寓意皆大欢喜。整个喜宴通过美味佳肴来表达喜庆和良好的祝福。 有些地方的喜宴名堂繁多,徽州一带在迎亲前二天就开始宴客,先请管事酒;迎亲前夜请送轿酒,迎亲日白天请女眷,晚上请男客;第三天还要请贺礼酒,洗厨酒; 三朝满月还须请会亲酒。 不少地方喜宴设有专席。江浙一带喜宴都设新娘专席,俗称“新妇席”,选择未婚的姑娘四人作陪。席间有专门规矩,每上一道菜必须新娘先动筷,同席方可吃菜。宁波一带还有“换汤作揖”的趣俗,新娘面向众宾而坐,每上一道热菜,由送亲嫂陪新娘回洞房中换一套新衣,再回到席位上向众宾施礼说:“众位先生们,姑娘在此换汤作揖。”直到上最后一道热菜时才改说:“姑娘在此谢汤作揖。” 俗话说“娘舅为大”,因此舅爷席在喜宴中地位特殊。广西荔浦一带,新婚男女从帽子到鞋袜,自上而下的全身穿戴都要由舅爷置办。新婚是日不论衣物做的如何,新妇新郎是否穿的合体,都得穿上在酒席间向众宾客亮相,以示舅爷的体面。隆重的喜宴上必须为舅爷设专席,称“舅爷席”,有几个舅爷就几个舅爷同席,若仅一个舅爷,那么他一人独占专席。开宴时新郎新娘须先敬舅爷双杯,然后方可敬父母和众宾客。 浙江永嘉、青田交界之地,喜宴间还有一个“衣冠座”,那也是娘舅的特座。俗规娘舅未到不能开宴,若遇意外,娘舅实在赶不上喜宴,便将他的衣冠奉上席位,以示心到,众人方可动筷。此俗颇有来历,相传早时有一青年结婚,他娘舅是个讨饭的,喜期到了还未知娘舅行踪。喜筵已张罗,众宾客候坐,而娘舅未到怎么办呢?新郎灵机一动,搬出娘舅衣冠一套置于头席,高声唱道:“娘舅到,开筵!”喜宴不误佳期开席了。酒过半宴,讨饭娘舅匆匆赶到,外甥上前搀扶上了娘舅位。讨饭娘舅一见座位上自己的衣冠,顿时十分感动,难得好外甥不嫌我穷,如此重礼相待,一高兴将自己讨饭积蓄的三百银元包了个大红“娘舅包”,送给外甥以表贺喜。从此孝顺外甥设“衣冠座”,讨饭娘舅包大红包,被传为美谈。从此“娘舅衣冠座”一举相沿成习,至今犹存。这一带“三胞”眷属都以此俗寄托对寄居在台湾、港澳以及海外娘舅们的怀念之情。 汉族民族俗规喜宴后贵宾离席,除留下闹房的以外,告别返回时都由新郎官一一送客,唯独苏北宝应有新郎不送客的奇俗。此俗的形成事出有因,相传早先宝应东城,姓戚的一家喜宴后新郎送客至大门外,因雨后路滑,新郎不慎滚落水塘淹死了。害得新娘未揭头巾就守寡,望着鸳鸯枕头空落泪,作下七律一首: 画虎虽成未点斑,百年夫妇一宵难。 欢声未已哀声动,贺客才临吊客参。 孔雀屏前灯隐隐,鸳鸯枕上泪潸潸。 从来不识夫君面,徒留虚名在人间。 不幸的遭遇随着新娘悲痛的诗篇在宝应城流传,为不再制造人间悲剧,新郎宴后不送客也就形成了风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