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医院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太医院

分类:【传统文化】

官署名。掌医药,主要为宫廷服务。周代有医师之官,掌医之政令,为众医之长。秦代,两汉有太医令、丞,亦主医药。汉代初属太常,后属少府。魏因之。西晋属宗正,东晋属门下省,南朝隶于侍中。北魏置太医博士、助教,北齐复称太医令、丞,北周置太医下大夫。隋代置太医署,设太医署令二人。唐代承隋制。宋代改称太医局,置丞、教授,有九科医生三百人。另有御药院,掌按验秘方,和剂药品以进御及供奉禁中之用。金代始称太医院,置提点为长官,为宣徽院所属。元代太医院为独立机构,置提点院使、副使等官。明、清两代沿置,设院使、院判、御医、吏目等职;分大方脉、小方脉、伤寒、妇人、针灸、疮疡等若干科,医官、医生、医士各专一科。清代于太医院设教习厅,以培养宫廷医务人员。

古代中央最高医学机构。秦汉以来,太医均为太常属官。唐、宋设太医署及局,主管医药,兼施教育,仍属太常。金改称太医院,隶属于宣徽院。至元代始成为独立机构,下设诸路医学。通过各路提举司考校诸路医学学生课义,检定太医教官,审查医书,辨验药材,训诲太医子弟,以及管理医学的学校行政。太医院下属医学(学校)设教授掌讲授,以教生徒。明清沿制,仍称太医院。明制,设院使、院判及御医。所属则有生药库及惠民药局,各设使及副使。清制,院使1人,左右院判各1人,御医15人,吏目30人,医士40人,医员30人。皆汉缺,无满、蒙人。此外又设治药院使及教习厅教习。教习厅专为培养宫廷医务人员所设。太医院职掌九科之法以治疾,分别为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嫘灸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主要为宫廷服务,从院使至医士皆以所业专科分班侍值。服务于宫中的称宫值,服务于外廷的称六值。明代除以上九科外还设有咽喉、金镞、伤寒、按摩、祝由五科,较清制更为完备。清道光三年(1823年),又置御药院一职,以入内供奉官3人掌之,或参用士人,掌按验秘方、和剂药品,以供奉禁中之用。

明清时为宫廷最高医学机构 金代已置,略同于宋翰林医官院; 元承袭之,隶宣徽院;明初置医学提举司,寻改太医监,又改监为院,设院使秩正三品,及同知、院判、典簿等职官。御医由太医院医士充任。医学教育及考试也由太医院掌管。御药房修制药饵、御药库轮值及诸州县医药管理,太医院均参与。清更设管理院事王大臣一人(特简),职能及官吏、御医、医士等略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