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女性主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女性主义

分类:【文化精萃】

关于两性平等的理论,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基础。产生于18世纪。19和20世纪前半期出现女性论的第一次浪潮:为争取两性在法律上的平等而斗争,从20世纪中叶开始了第二次浪潮:为争取男女事实上的平等而斗争。70年代末发展为群众性运动,出现为大规模行动,建立了一系列组织和很多规模不大、不拘形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领袖和理论战略的小组。80年代女性论的影响有所减退,研究者认为这同西方国家确立新保守主义方针和女性论内部出现尖锐的自我批评有关。如果说80年代中叶以前它的理论家们所研究的基本上是西欧和北美中等阶级白人妇女的经验,那么后来人们承认必须研究和考虑其他群体的要求及其特殊利益,这不仅影响到运动的实践,而且也影响到运动的理论,这个理论越来越倾向于抛弃那些以超历史因素为目标的范畴和方法。女性论中现在研究的不是性别的经验,而是类别的经验。“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不是生物学和解剖学的特征,而是文化和心理的特征,因为性别表现和生物学上的性欲只是作为“人化了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存在的。女性论认为,把特定的文化所固有的类别观念归咎于人的天性本身、人的性别特征-这就意味着无批判的接受一系列隐含的宗法制前提-固定的分工形式,青年人服从长者的等级制原则,对科学、哲学、进步等的抽象工艺学的理解。按照女性论的见解,这些观点都带有文化历史的性质,既不能归之于经济的,也不能归之于法律的原因。考虑到这些前提,女性论认为两性之间的关系是权利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在“客观性”的形式下重现的是这样一种形势,即人类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利益,同时也代表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是符合通过带有“男化定向”印记的科学观念形成的那种对“客观性”的独特理解的。女性论的理论家认为,在这种类型的文化中,妇女仅仅被视为“其他人”。女性论的代表人物认为,社会对男人和女人施加的理性监督的模式实质上是不同的,在这里妇女的精神的类型原则上是无人问津的。文化的基础模式只是习惯于她们的男化表现。女性论的目标就是把妇女的精神引出“沉默领域”。它承认传统的理论分析存在着重大缺陷,需要政治行动。然而与对政治领域的通常的理解不同,女性论把它解释的非常宽泛-解释为“一般社会事物”。从非强制的角度对政治所作的这种重新解释,表现在“私事即政事”的口号中,在这里女性论把人权的历史批判分析同意识形态结合起来,以此“呼吁行动”,呼吁改变文化和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进行精神革新。在各个派别之中,自由派女性论是资格最老和流传最广的。它的基本任务,是以改良的方式发挥妇女个人的能力和价值。激进派女性论是在60年代末作为与“新左派”相关的社会运动而出现的,然而却没有获得“新左派”的支持,处于孤立状态。它的垄断的基础是下述论题:对妇女的压迫是数千年的文化所固有的最深刻的压迫形式,受到社会主义理想鼓舞的女性论宣布自己的基本目标是同一切形式的剥削,其中包括从非常宽泛的意义上理解的对妇女的剥削作斗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