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笔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笔记分类:【传统文化】 以随笔、杂录形式编纂的笔记类著作,至宋代,已进入其成熟、繁荣阶段。当时,笔记具有的不拘体例、可长可短、灵活随意的长处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人们经常采用这一体裁来叙述故事,记录见闻,品评文艺和探讨学术,因而笔记类著作大量出现。宋代笔记流存至今的大约有200多部,较唐代多了一倍以上。题材、内容也更为广泛,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许多领域。据宋代笔记的内容来分析,大体可分为三大类,每一类笔记各有其不同的发展状况。 小说故事类笔记 此类笔记又可细分为三类。其一是志怪小说,著名的有徐铉的《稽神录》、吴淑的《江淮异人录》、张君房的《乘异记》、张师正的《括异志》、毕仲询的《幕府燕闲录》、郭彖的《睽车志》、鲁应龙的《闲窗括异志》、洪迈的《夷坚志》等。其主要内容是记叙神怪、谶讳、灵应等故事。其中《夷坚志》卷帙最大,书中除叙说神怪故事外,还间杂记载了不少有关社会现实的故事,涉及轶闻、掌故、方言、民俗、医药等足资考证的材料。其二是传奇故事,著名的有秦醇的《赵飞燕别传》、《谭意歌传》,乐史的《绿珠传》、《杨太真外传》,署名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罗烨的《醉翁谈录》以及佚名者的《隋炀帝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梅妃传》等。内容大多采辑前代轶闻,铺陈成篇,寄托惩戒之意。其中《醉翁谈录》杂载传奇小说和零星琐事,保留了许多有关戏曲、话本小说等市民文艺的珍贵资料。其三是琐语杂俎,如陶焚《清异录》、陈日华《谈谐》等。内容主要是汇辑各种琐语。《清异录》即杂录唐、五代的琐语,按天文、地理、花、果、虫、鱼等分为37门,每条各加小标题,其下列叙事实缘起。总的来说,宋代的志怪小说因文人大多崇尚儒术而未有明显发展,所作仅承魏晋余波,未脱前人窠臼;传奇也多铺陈古事,缺乏时代特色;琐语之作则为数甚少。就文学而言,宋代小说故事类笔记的成就并不高,但其中保存的社会文化资料却颇可采资。 历史琐闻类笔记 宋代史学发达,文人士大夫多喜辑录史事掌故,而且多就自己的见闻所及来加以记叙,内容较为真实,减少了小说的色彩,增加了史料成分,因而历史琐闻类笔记有很大的发展,数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了前代。明人编《五朝小说》时,曾在序言中论及宋人笔记,称:“唯宋则出士大夫乎,非公余纂录,即林下闲谭。所述皆生平父兄师友相与谈说,或履历见闻、疑误考证,故一语一笑,想见先辈风流。其事可补正史之亡,裨掌故之阙。”此类笔记的内容大抵为历史旧闻、文献掌故、朝野佚事、风土人情等,但就其侧重而言,又有所不同。有的专记前代一朝一国之事,宋初此种笔记颇多,如郑文宝的《南唐近事》、张洎的《贾氏谈录》、钱易的《南部新书》等。有的着重记载本朝的国家大事、政治得失,详确近于实录,如司马光的《涑水纪闻》、王明清的《挥麈录》、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岳珂的《?史》、周密的《齐东野语》等。有的多记时事而间杂谐谈、琐语,如欧阳修的《归田录》、孔平仲的《孔氏谈苑》、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有的多载师友言行、个人议论、先人轶事等,如李?的《师友谈记》、苏轼的《东坡志林》等。有的多记典章制度、朝廷故实,如宋敏求的《春明退朝录》、庞元英的《文昌杂录》、叶梦得的《石林燕语》、徐度的《却扫编》、岳珂的《愧郯录》等。有的在叙述故实以外,多间杂诗论、文评及理学家语,如赵令?的《侯鲭录》、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张端义的《贵耳集》、陈长方的《步里客谈》、释惠洪的《冷斋夜话》等。随着商业的发达和都市的繁荣,宋代还出现了一些专门记叙都市生活与风俗习惯的笔记,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胜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这些著作中保留的有关宋代宫廷生活和礼仪制度的资料,也多为他书所不详。还有一些著作专门编辑旧文,如王谠的《唐语林》、孔平仲的《续世说》等,都分门别类地编录前代之作。此外,还有大量的笔记叙述的范围比较广泛,兼及多种内容,著名的有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释文莹的《湘山野录》和《玉壶清话》、范镇的《东斋记事》、朱弁的《曲洧旧闻》、邵伯温的《闻见前录》、庄绰的《鸡肋编》、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张世南的《游宦纪闻》、曾敏行的《独醒杂志》、王?的《默记》、费衮的《梁厍漫志》、周?的《清波杂志》等。总的说来,历史琐闻类笔记在宋代空前兴盛,佳作甚多,保存宋代各方面的史料极为丰富。虽有些著作,包括一些价值较高的著作,在叙事、论人时存有党派门户之见或个人恩怨之私,如魏泰《东轩笔录》因自己科举不得志而常诋诃他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论元钓党人语多偏激,蔡戒《铁围山丛谈》记蔡京之事多粉饰之词,但可信可取的材料仍然不少。尤其是很多笔记中有不见于“正史”或较“正史”的记叙更真实更详备的材料,细加采择,去伪存真,完全可以适当利用。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的史料价值在当时和后代都颇受人重视,李心传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即择取了《挥麈录》的材料,元代修《宋史》也曾从笔记中取材。 考据辨证类笔记 此类笔记的内容主要涉及考证经史、辨析名物、注疏校勘、评论辨伪等,其在宋代也有空前的发展。从宋代笔记的内容看,多于叙事之中间杂考辨,或于考辨之外兼记杂事,因而有考辨内容的笔记很多。如北宋宋祁《笔记》中卷即为“考订”,内容涉及名物音训及文章史事的考辨;沈括《梦溪笔谈》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有不少考辨之作,时有精当的见解。至南宋,随着考据辨证之学的兴盛,又出现了不少较专门的考据辨证笔记。如洪迈《容斋随笔》在兼载经史典故诸子百家之言以及诗文语词等外,多为考辨之作。所考宋代朝章典制,多史传不详的材料;对前人和时人所记失实处,也详加辨析,确切有据;考释语词名物也颇详明。王应麟《困学纪闻》考辨的范围较广泛,其中以考订史事最为精当。以考辨为主要内容的著名之作还有朱翌的《猗觉寮杂记》、孙奕的《履斋示儿编》、张?的《云谷杂记》、程大昌的《考古编》、沈作?的《寓简》、袁文的《瓮牖闲评》、戴埴的《鼠璞》等,其中,王观国《学林》探讨文字训诂,程大昌《演繁露》着意考证名物,赵?《朝野类要》解说朝廷典制故事,尤具代表性。此外,黄朝英《靖康湘素杂记》、孔平仲《珩璜新论》、陈善《扪虱新话》、吴曾《能改斋漫录》、王?《野客丛书》、赵彦卫《云麓漫钞》、姚宽《西溪丛语》等,也都于考证方面颇有可取之处。宋人的考辨笔记虽不免疏漏、错误,但其学术价值仍是不可否认的;从学术笔记的发展看,宋人为后人提供了范例,他们的承前启后之功更应加以肯定。综而言之,宋代笔记在笔记这一著述体裁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记中保留的珍贵史料和取得的学术成就,都值得研究宋代文化者重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