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少数民族风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少数民族风情分类:【地域文化】 新疆的维吾尔是一个爱花的民族,他们把花看作是幸福和吉祥的象征。花,维吾尔语称“古丽”。爱花、戴花、养花成为他们的习俗。春天,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摘一朵花拿在手上,有的则插在鬓边,有的还把花柄衔在嘴边。有趣的是连开汽车的驾驶员也喜欢把花摆在驾驶室里。同时,他们还喜欢三人一群,五人一起地唱起那古老的《戴花歌》:“花儿美,花儿香,戴在头上多漂亮。年轻时似花样,年老时果更香。” 他们不仅喜欢房前屋后种花、栽花,而且连妇女的名字也用花来命名。例如“阿娜尔古丽”(石榴花)、“塔吉古丽”(鸡冠花)、“齐曼古丽”(红莓花)、“热依罕古丽”(罗勒花)、“提拉古丽”(金钱花)和“耐力古丽”(馒头花)。据说,吐鲁番一带的妇女60%的名字中都带“古丽”(花儿),可见维吾尔妇女对花是多么喜欢了。有趣的是维吾尔族男性的名字中也有“古丽”(花儿)。例如“麦明古丽”(顺民的花)、“艾山古丽”(花区山)。其实,维吾尔族男性不仅是用花来命名,而且还用花来装饰打扮自己。他们的腰、靴子、帽子、衣服的领口以及手帕上,都印有或绣有花的图案,有的花图案还十分鲜艳。他们说,花是最美的东西,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和欢乐。 每逢喜庆的节日或是遇到喜事,吐鲁番、哈密一带的维吾尔族人都要举行一种赠花舞会,这种舞会是现代舞和维吾尔传统舞的结合,乐曲大都以维吾尔民间舞曲和十二木卡姆曲为主,并用纳合拉鼓和唢呐伴奏,以增添喜庆的气氛。青年男女在对舞时,男舞伴右手持一朵玫瑰花,时举时落,随着舞姿的变化,鲜花在舞声中跳跃、闪动,使人眼花缭乱。同时玫瑰花的芳香也飘荡在舞场之中。等到一轮舞跳完之后,男方要彬彬有礼地向女方鞠躬,双手把鲜花馈赠给对方。这时姑娘会抿嘴一笑,低着头不好意思地接受鲜花。世界青年男女有许多表达爱情的方式,而吐鲁番青年男女的这种表达爱慕之情的方式,却别具一格。据说,这种舞会是“麦西热甫”的一种形式,除了有赠花的外,还有赠红色绸手帕的。鲜花和红绸手帕都是幸福吉祥和爱情的象征。 参加舞会的,除了年轻人外,当然也有已婚的青年和中年人,他们在跳舞时也赠送鲜花,其含义则是表示友好、尊重和信任。这种舞会可以说是爱情和友谊的盛会。 维吾尔族不仅爱花,而且爱鸟。新疆是鸟类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据统计,有鸟类动物达340多种,占全国鸟类动物的30%。由于新疆鸟类资源丰富,所以维吾尔族自古以来就有爱鸟的习俗。鸟,被看作是吉祥的动物,不许孩子伤害鸟类,也不食鸟肉,并有饲养“布勒布勒”(百灵鸟)、金黄鹂、鸽子、环颈雉等嗜好,特别喜欢燕子等鸟类来庭院做窝,他们认为有鸟类来院中作客,是一种好兆头。为了招来各种鸟来院中“作客”,伊犁、喀什等地的维吾尔族,专门制作了各种小巧玲珑的木箱,这种木箱既可以防风,又可以防雨,里面放上草秆和羽毛,并挂在庭院的树上或屋檐下,有的还专栽一颗高高的木杆,把木箱挂在杆顶,欢迎各种鸟类来“落户”,同时还备有各种“食品”来“招待”。维吾尔族的院落最喜欢在房前种栽花草,在房后种植各种果树。盛夏,来到他们的屋前,你会看到百花吐艳,蝶飞蜂舞,而在他们的房后,你会置身于“桃顾不离人左右,只闻鸟鸣在东西”的境地。 数字之谜:维吾尔族在生活中把单数看成是吉祥的数字,所以他们在一些习俗和生活中都选用单数。例如,他们每天要做礼拜5次,分别在黎明、中午、下午、黄昏和夜晚举行。此外,每星期五午后在清真寺举行一次集体“主麻拜”;清真寺的台阶是单数;用“阿不杜瓦”(洗手的水壶)给客人倒水洗手时,也只倒3次;维吾尔族小姑娘的辫子也是单数,盖房子用的大梁也要单数;结婚时,阿訇问新郎和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时,也要连问3次;在离婚时,如果男人连说3次“塔拉克”,即表达了离婚的决心;小孩在割礼时,必须选择在单日,孩子的岁数也必须是单数;人死后,要净身,然后男的缠3层白布,女的则缠5层白布;平时,如果在街上拣到东西,要先喊3声:“这是谁的东西?”如果无人答应,才能动手拣起来。像这种有趣的单数在他们的生活中还很多。 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的这些单数习俗,大都受到宗教的影响,他们认为真主只有一个,所以把奇数看成是吉祥的数字,以表达他们对真主的虔诚。 “七”这个数字同穆斯林的宗教礼节和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他们每隔7天要在清真寺中举行一次集体礼拜;古乐邦和肉孜节念的大赞词,传统习惯要念7遍;男孩子割礼也大都在7岁进行;人死后,在第7天要做一次祭事等等。 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之所以崇尚“七”,被认为是与《古兰经》的提示有关。《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立法依据之一,而它的第一章“法蒂哈”又是教徒们日常诵念次数最多的一章,这一章恰巧也是由7节经文组成的,故有“常念七节”之称。另外,在穆罕默德去世10多年之后,在公元644年,奥斯曼作了哈里发,他令人将《古兰经》字片汇编成一本,恰好也抄了7部,分送各地,麦地那留的一部,也就是流传到今天的《古兰经》。“七”这个数字不仅在穆斯林的生活习俗中普遍存在,就是连伊斯兰的建筑中也常出现“七”这个数字,如有的清真寺的台阶是7级,礼拜寺的窗户是7扇,有的房屋大梁也是7根等。这都和伊斯兰崇尚“七”有联系。看来,他们把“七”看作是一个吉祥的数字。 夏季和秋季,是新疆瓜果飘香季节,无论到谁家作客,都会受到热情好客的维吾尔人的接待。当你坐定之后,送来的不是一杯热茶,而是一块块红沙瓤的西瓜,或者是一片片粉瓤、绿瓤的甜瓜;若来到伊犁、吐鲁番、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的农村,那摆在你面前的瓜果将更加丰富,除了西瓜、甜瓜、还有葡萄、苹果、桃子等水果。人们把这种待客方式叫做“以瓜代茶”。 到了瓜果飘香的季节,人们来到巴扎或瓜地、果园,都是先尝后买,并实行“三包”(包甜、包换、包退)。有些果园只须交几角钱,就可以让你在那里吃上半天,直到你吃饱吃足为止。有的果农出售水果时,根本不用秤,论堆或数核出售。叶城县水蜜桃成熟的季节,吃桃子比喝茶水还要便宜。 新疆瓜果数量很大,大量的瓜果外销以及加工制干、制罐、制汁、制脯,到了冰天雪地的隆冬,还可以“围着火炉吃西瓜”。 在新疆不仅可以饱尝水果的口福,在吐鲁番还可以领略桑区的风情。吐鲁番是新疆无核葡萄的故乡,然而这里的桑葚同样具有诱人的魅力。 在火焰山西面,有块桑葚成片的地方,人们叫它桃儿构。这里桑树成林,就连农民的庭院和房前屋后都栽满了桑树,可谓桑林之海。这里的桑树都很古老,论年头都在百年以上。到了五六月份桑葚成熟季节里,无论走进谁家,他们都会从树上摘下一些指头大的桑葚来招待你。当地群众摘桑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最少要三人,一人在树上摇,两人在树下接。接的工具是用长4米、宽3米的布,两头穿上木杆做成。人们把这种工具叫“夏得尔夏”。据说是根据桑葚落地的声音而取的名字。树上的人边唱歌边摇树,树下围了许多大人和小孩,等桑葚象雨点似地落下后,人们又说又笑地边摇边吃,桑葚一天三熟,早中晚都有人去摘。若不及时摘,它会自己落地。桑葚多得来不及吃,当地的维吾尔族老乡用桑葚熬酱,用桑汁熬成桑糖,还将桑葚晾干,以备冬天食用。当地的果酒还有:用桑葚做白兰地以及桑葚酒、桑葚果汁等。桑葚还可以喂羊,据说羊吃了桑葚长得快、易增膘,是一种理想的饲料。 新疆的维吾尔族不仅热情好客,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开朗、诙谐幽默的民族。他们喜欢讲笑话来逗乐,以解除人们的疲劳,增添生活的情趣。维吾尔族的文艺节目中,除了婀娜多姿的舞蹈和丰富多采的民歌之外,还有类似汉族的相声节目,由二人或三人表演,滑稽地动作和诙谐的语言,常常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在二人歌舞中,也有以对唱的形式,表演滑稽的动作和幽默的唱词,令人发笑不止。在民间举行的麦西热甫中,讲笑话、出洋相也是一个内容,所以和维吾尔人在一起,时时处处可以听到爽朗的笑声。 据说,维吾尔族男子大多都有外号,在南疆起外号的现象更加普遍。他们起外号不是凭空起的,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外貌、性格、特长、职业、道德、作风等方面的内容来起。有些人的外号是根据他的一件有趣的经历或是做了一件蠢事而起的。例如有一个人过去曾以宰羊为职业,后来他嫌收入少,就到外地搞来一些“卡拉西”(套鞋)在当地卖,结果不但没有挣到钱,反而亏了本,人们知道后,便给他起了个“卡拉西”的外号。有些外号则是根据某人的特点和特长来起的。如有个人不仅说话速度快,而且话长,后来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波玉孜”(火车);又如某人饮酒有海量,结果被人赐他一个“肖旁”(酿酒房)的外号。他们起外号主要是为了逗乐,并无恶意,但也有含讽刺意思的,这主要是对一些不拘小节的人进行善意的批评。如有些人喜欢白吃白喝,贪占小便宜,结果被人起了个“哈勒达”(口袋)、“波劳”(抓饭)等外号。 维吾尔族起的外号范围很广,题材也很丰富,常常借用动物、植物、生活用品和各种设施的名称来起外号,所以有的外号就十分形象。他们呼喊外号是在一定的场合和范围,并多在同辈中互称外号,另外彼此关系密切,比较熟悉才互相用外号来称呼,对不熟悉的或陌生人就不呼喊外号。外号可以单独叫,但较普遍地是缀在他的名字后跟名字一起称呼。 如果说维吾尔的风情和他们的农耕文明分不开的话。那么,哈萨克的风情就和草原,游牧生活紧密相连了。 新疆哈萨克族是捕捉猎物的能手。他们捕捉不用现代化的武器,而是用传统的武器――鹰和猎狗。 鹰作为猎手“空军”,狗则作为“陆军”,只要“空陆军齐出动,猎手准是满载而归。鹰是一种凶猛而灵敏的动物,要它听从人的指挥,使其驯服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哈萨克族猎手都有一套独特而有趣的驯练方法,使鹰成为猎人的最好帮手。 哈萨克族牧民用网、夹子、套子等工具捉住大鹰,或是在高山中掏来小鹰之后,首先给其戴上皮制的面罩,使它什么也看不见。若是雏鹰则要关在笼里喂养一段时间。驯鹰的第一步,首先是打掉它的威风,方法是让鹰站在一根木棍上,木棍的两头系上绳子,来回摇晃,使鹰站不稳。经过昼夜不停的摇晃之后,鹰被弄得神魂颠倒,头晕目眩,久而久之,鹰便会晕倒在地。这时就往鹰头上浇凉水,使其苏醒过来;然后给饮盐水或是茶水,而不给食物。原来威风凛凛的鹰,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变得有气无力。经过半个月左右的“折磨”之后,鹰渐渐被驯化,下一步开始喂食,喂食时不是将肉送到嘴边,而是驯鹰人员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子上,让鹰过来叼着吃。这个时候鹰已被饿得快发疯了,见了肉就会不顾一切去叼,驯鹰员慢慢地将离鹰的距离越拉越远,使鹰由跑过来叼着吃,到飞过来叼着吃,每次都不能给吃饱。用这种方法直到鹰飞起来,又飞到驯鹰员的手臂上叼肉吃,说明已驯化得差不多了,不过这些驯化活动都是在室内。更重要的是在室外的驯练,在室外驯鹰时,先要把鹰尾部掌握平衡和升降的16根羽毛用线缝起来,使鹰飞不高,也飞不远,只在小范围内活动。驯练它捕捉猎物时,不再用肉,而是把活兔子捉来拴在草地上或在狐狸皮上捆上肉,让鹰去叼着吃,等这种训练差不多时,则要把尾部的缝线拆掉,但要在腿上拴上根长长的绳子,像放风筝似的让它去捕捉“猎物”,等熟练之后,可以将手中的绳子松开,但还不能将腿上的绳子取掉,即便是它飞跑了,绳子还会吊在空中,骑马很容易追回来。 哈萨克族的驯鹰方法十分严格,而又符合科学道理,所以他们的成功率很高。在正式放鹰捕猎时,给鹰不能喂得过饱,也不能喂得过少,否则会影响鹰捕捉猎物的积极性。喂食适量才能使鹰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哈萨克族牧民多在冬季用鹰捕捉黄羊、野兔、狐狸等猎物,每次出征总是满载而归。 盛夏,在新疆的草原上旅行,如果走进哈萨克族的毡房里,热情好客的主人,总要拿出美味可口的食品来招待客人。有趣的是,一些乳制品不是盛在盘里或碗里,而是专门放在精制的木制器具里。如果主人用醇香的马奶来招待你,你就会发现,马奶盛在木桶、木碗、木杯里。哈萨克族牧民喜欢用木制餐具,作这些木制物品的能工巧匠,他们凭借锯、刀、斧等简单的工具,就能制作出各种各样精巧的木器来,做工精细,十分考究,有的漆有彩色图案,有的雕有花纹,件件都是招人喜爱的工艺品。 到了盛夏,哈萨克牧民喝马奶子时,最讲究用沙布塔雅克。从盛马奶的木盆到搅动马奶的木杵,以及到喝马奶的木碗、木杯都是用桦木做成的。据说用桦木盛马奶,可使马奶不变味,保持醇香味道的特点。有趣的是,在盛马奶的木杯中有一种两个或三个并排在一起的马奶就会流入靠近你喝的杯子里;如果端起连体杯平行喝的话,其它杯子里的马奶便分流到外面。 提起新疆民族风情就像提起一串甜美的葡萄一样。多得数也数不过来。不过,稍加留意,你就会看到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民族的男子在腰间的皮带上挂一把小刀。“小刀”维吾尔语叫“皮恰克”。每把小刀都有一个漂亮的刀鞘,刀鞘上用金属片装饰有美丽的花纹。少数民族男子佩带小刀,既是服饰上传统的装饰品,又是生活中的必需品。 新疆少数民族男子为什么要佩带小刀?除了有历史和生活习惯的原因外,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相传,以前有两个维吾尔族兄弟,在上山打猎时遇到老虎,结果弟弟被老虎叼走,弟弟拼命呼叫哥哥救他,这里哥哥突然想起在弟弟身上带有小刀,急忙对弟弟喊道:“救命的武器在你的腰上。”弟弟闻声连忙从腰间拔出小刀杀死了老虎,救了自己。从此,维吾尔族男子不管在家或是出门,都随身佩带小刀,以防万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佩带小刀的习俗。 当然,新疆少数民族佩带小刀的真正原因,和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新疆是瓜果之乡,几乎四季瓜香不断,特别是盛夏,每天都要吃好几次瓜果,在吃瓜时,又离不开刀子。南疆维吾尔人在吃甜瓜时,又有把甜瓜的皮和瓤分开后,用刀子插着吃的习惯。在牧区,刀子对牧民来说显得更加重要,他们宰杀牲畜、剥畜皮、收拾杂碎、刮羊头、吃手抓肉,以及收拾套具、鞍具和外出打猎时,都离不开刀子。有的哈萨克族牧民不仅腰间佩带小刀,而且在马鞭子把儿中还藏有长柄刀子,这都是根据牧区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带刀习惯。 少数民族所佩带的小刀,品种很多,有长柄刀、折刀,以及刀口呈弧线形的小刀等,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职业、爱好,佩带不同类型的小刀。小刀已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工具。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