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戒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戒律

分类:【传统文化】

佛教道教信徒遵守的法规。泛指为出家、在家信徒制定的一切戒规。佛教有“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名目,按内容可分为止持戒与作持戒两大类。道教也有“五戒”、“八戒”、“十戒”,以至数百上千戒的名目。奉戒的目的为禁制“恶心邪欲”,不令放逸,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茹荤等。

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早期道教经典称为“道诫”,《老子想尔注》中说:“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早期戒律简约,最早的具条文式一般都认为是《想尔戒》,主旨为行无为清净、戒贪欲。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戒律才有了正式戒条。《正一法文》卷下说:“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受五戒、八戒,然后受?。”并有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戒文,其内容除从道教本身要求修道者勤进修行外,并吸收儒家名教纲常的观念。这些戒律多为上清、灵宝、新天师道在占代斋戒观念的影响下,模仿佛教戒条形式所造作。道教认为,学道之人,必须积善、定念、修德、理身,有所禁戒而不为恶行,精进为善、积功累德,修真得道。学道不从戒则登仙无缘。但戒律也因人而受,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上品之人,身先无犯,亦无所持;中品之人,心有上下,观境即变,以戒自制,不令放逸;下品之人,恶心万般,难以禁制”(《玉清经?本起品》)。宋元以后,全真道兴起,并开创传戒制度,清初道士王常月曾整理出《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堂大戒,教授全真受戒道士。现存《道藏》等经籍的戒律甚多。戒律作为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条文,既有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一面,又有叫人为善正行的一面。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