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斗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斗牛

分类:【文化精萃】

泰国南部的一项传统比赛活动。深受泰南人民喜爱。斗牛场是永久性的比赛场地,四方形,面积1600平方米以上。参赛的斗牛要经过专门训练和挑选。其标准是体长、脖短、腿粗、小眼、长尾、牛毛细密均匀而有光泽,尤其重要的是健壮高大,双角犀利坚硬,性情粗野,动作灵活。斗牛要精心饲养定期洗澡,每天清晨要训练奔跑,并用木棒击其颈部,以使其坚硬有力。比赛前两日,对参赛的斗牛要特殊精心护理。白天将斗牛关在栏内,喂精选青草饲料,有时每天还加喂十多个鸡蛋。傍晚,带牛出去遛遛或练习奔跑。草料要经法师念过咒语,须请法师为斗牛洒法水。有的还在牛颈上系上护身的红符布,以驱邪避灾。比赛之日,先将斗牛带到斗牛场休息室,让下赌注的观众观看赛牛。法师为斗牛洒过法水后,参赛的斗牛要获得胜利,不仅靠其高大健壮的身体和犀利的犄角,还取决于它角斗的技巧和赛场经验。两头实力相当的斗牛有时要搏斗近一个小时才能分出胜负。比赛时,斗牛可用犄角戳刺,绞扭、顶挑,也可以跨骑或挤压的方法消耗对方的体力。如一头斗牛被对手顶倒或挑翻在地后,5分钟内不能爬起来,便将被判输。如果两头斗牛持续搏斗一个小时,仍不能战胜对方,则判为平局。泰国南部每个府里都设有斗牛场,有些府还有多座斗牛场。各府内,府与府之间经常举行斗牛比赛。一头常胜的斗牛会闻名整个泰南,其身价倍增,赌金也会极高。斗牛不仅是泰南部人民喜爱的活动,同时也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民俗节目之一。

民间娱乐活动,今贵州、云南苗族仍流行此俗。斗牛日期多在农历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四、五月初五等日。为准备强健的斗牛,各村寨集钱购买,并精心喂养。斗牛之日,各村老少,皆举家前往,隆重非凡。斗牛之前,双方派代表检查牛身是否藏有利器,随即燃放鞭炮,牵牛绕场一周,尔后喂牛以甜酒,用树叶遮住牛眼,牵牛至场中央,使两头牛角相接,迅速取开树叶,两牛突见,便即格斗起来,斗胜之牛给予挂红。斗牛之俗早已有之,相传蜀太守李冰,欲杀恶龙,为民除害,即变成一头牛与恶龙搏斗,斗牛由此演变而来。

传统娱乐活动,以牛相斗决胜负。据北宋李?《太平广记》载,相传蜀太守李冰欲杀恶龙,为民除害,即变成一头牛与恶龙搏斗。斗牛日期多在农历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四、五月初五等。斗牛前各村寨凑集钱物,购买强健的大牯牛,精心喂养。斗牛时,男女老少咸集,双方派代表检查牛身,看是否藏有利器,尔后绕场一周,燃放爆竹,给牛喂甜酒,并用树叶遮住牛的眼睛,随后各自牵牛至场中央,使斗牛角相接触,并迅速拿开树叶,两牛骤见,交角决斗。斗胜之牛披红挂绿。

彝、苗、侗、佤、黎等民族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地。多在节日或喜庆聚会时举行。具体方式各民族不一。彝族多在火把节举行。届时牛主往往将牛角削得尖尖的,把牛赶进赛场后,主人还要挥舞棍棒在旁边助威。比赛实行淘汰制,获胜的牛主可以得到奖品;苗族赛前一般先用甜酒喂牛,入场时,主人以树叶挡住牛的眼睛绕场一周,比赛开始时突然移开树叶,使两牛接触,展开角斗,四周观众呐喊助威;侗族人喜以斗牛为乐,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每年农历二月或八月的亥日为“斗牛节”,附近村寨便相约举行斗牛比赛。斗牛一般在“打牛塘”内进行,人们在周围鸣锣或呐喊助威。若是久斗不分胜负,为防止牛受重伤,人们便拿来棕绳拴住两头牛的腿往后拉,以解脱双方的搏斗。

云南省德钦一带民间节日,每年秋季择日举行。当地村民非常重视该节,节日里每个村寨都要牵上精心养育的牛,并准备一头大肥猪,带上酥油、青稞酒和哈达等赶往斗牛场。斗牛开始,围观者为本村的牛呐喝助威。经过激烈争斗,决出胜负。人们要为优胜的牛挂上哈达,给牛主人戴红花、敬青稞酒,以示祝贺。主人要牵牛绕场一圈。斗牛结束,人们便跳起欢乐的“弦子”、“锅庄”,向主人祝福。主人也要以青稞酒回敬大家。回家后主人还要以青稞酒和酥油犒劳牛。每年得胜的牛,都是本村的牛王,倍受人们的尊敬,出卖时价格也最高。

①侗族民间娱乐活动。寨民筹资购买健壮合格的若干头大水牯(俗称“牛王”),寨户轮流值班,常年饲养,但饲养人须为热心者。每头“牛王”都冠以美名,如“春雷王”、“猛虎王”、“霹雳王”等,写在2尺见方的1块木牌(“马牌”)上,牌两侧或背面写上对联或“斗牛”诗,并为其配备数十面三角战旗。 “斗牛”在每年春冬季亥日举行,3年为1期。场地选在四面环山、可容纳万人以上的山谷或坪坝中。届时场上旌旗招展,热闹非凡。出征牛进场后,鸣放3声铁炮,笙鼓齐鸣。如两头牛久斗难解难分,双方主人各用棕绳套住牛的1只后腿, 向后用力猛拉,以示和解。此活动不为输赢, 只为庆贺风调雨顺,人畜兴旺。②苗族习俗。节日中举行,以黔东南苗族住地为盛,云南苗族地区偶尔活动。斗牛为两牛相抵斗,脱胎于古代祭祀杀牛之前的放牛斗打。让牛相斗为显示主人喂养、护理的水平,也为显示家庭、家族的富有。斗牛有时让牛斗个死活,现代节日斗牛,多在两牛斗得正酣时被人拉开。③彝族的一种竞赛活动。云南路南撒尼彝人的斗牛独具特色。斗牛前,由各村寨选出参加斗牛大会的代表,并将养得膘肥体壮的赛牛牵至赛场,乡亲们群集会场观看。届时,由1位有威望的长者宣布大会开始,顿时锣鼓喧天、长号齐鸣、鞭炮震耳,一对对男女青年在场边弹起大三弦,跳起欢乐的舞蹈。场边的木杆上挂着用红绸扎成的球形花,谁的牛获胜就可以挂上它。比赛开始时,主人将一头头体大角尖的公牛牵入赛场内,经裁判员过目后,即开始斗牛。一声令下,人们根据事先选择好的对手,将赛牛放出,任其格斗。凶猛的公牛扬蹄翘尾,勇猛地向对方冲击,角对角地顶碰,直到将对方斗败为止。比赛按淘汰制进行,连胜5次的牛为胜。凉山彝族斗牛一般在火把节时举行。火把节即将来临时,公牛主人每天早晨把牛赶到原野淋露水、吃青草,有的还要喂粮食和鸡蛋。为了让牛熟悉场地,还不时把公牛赶到赛场。火把节这天,牛主人把牛角削尖,以利格斗。牛被赶进赛场后,主人在一旁挥舞棍棒助威。斗牛以村寨为单位,获胜的牛主人一般都会得到奖品,众人鸣枪欢呼。斗牛其实是一种选择优良牛种的形式,对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有促进作用。

凉山彝族斗牛,是火把节重要的活动项目,以布拖县一带最为隆重。彝族习惯一个山寨或一个家支,常委派专人饲养、训练膘肥体壮、外形威武的公牛,参加比赛。每当火把节即将来临的日子,斗牛的饲养员便于雄鸡啼叫头遍的时候,把斗牛赶到山野,让它吃青草,有的还要喂鸡蛋。赛前,饲养员还要把牛牵到角斗的场地去熟悉地形,还要把牛角削尖磨亮。比赛是一对一淘汰制,双方主人都牵牛入场,裁判员发出号令即开始比赛,主人便揭去蒙在牛头上的披毡。斗牛突然发现对方,猛力地冲过去,头角相撞,直到对方斗输逃跑为止。赛后要为获胜的牛披红挂彩,要给其主人物质奖励。从此此牛便不再耕地,只作参赛活动,直到老死为止。

彝族斗牛 (汪建平 摄)

苗年初二,许多村寨举行打靶和斗牯牛活动。打靶活动由成年男子参加,他们先用纸画一只纸老虎放在500米开外的地方,然后一人一枪,轮流射击,击中者为优胜。斗牛活动更让人惊心动魄。斗牛场上,一条条精心挑选、饲养的牯牛,按照抽签,捉对角斗。只见它们一进场便迅猛对冲,而后你推我顶,你勾我挑,扭成一团,直斗得颈粗肚胀,鼻喷白雾,两眼射红,围观的人们往往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惊叹声。

在武当一带的斗兽习俗中,除了斗羊、斗鸡、斗鹌鹑外,最值得一提的是斗牛。斗牛多在夏秋挂锄季节举行,这时农务较闲,草木茂盛,善斗的黄牛一条条吃得膘满肉肥。参加格斗的牛都是体格健壮的公牛,已下掉牛绳,有的还把牛角削得锋利。斗牛时,一般上午斗一对,下午斗一对,有时斗一天才能分出胜负。一旦分出胜负,看客们会自动拦截追击胜牛。虽然危险,但人们还是挺身而出。如果斗牛不分胜负,观众是不会轻易散去的。

浙江的金华、义乌、浦江、永康各县,历代相传有斗牛的特殊风俗。其俗由来,一说是为了娱神。相传始于宋明道年间,有永康人胡则,为衢婺二州百姓,奏免了身丁钱,民怀其德,立庙祀奉,并定时举行斗牛,以娱胡公。另一说是为了自娱。相传古时金华为山越居民之地,人们为使他们的家畜体力壮健,在秋收之余,或将从事春耕之前,举行这种角斗作为自我娱乐的一种方式。斗牛期都在农历二三月或八月农闲时,每次斗牛时,少则四五十对,多则百余对。四乡赶来观看斗牛者成千上万。各家相约亲朋前来观斗,并且设酒宴相待,颇似过节。

参加角斗的牛为黄牛。平日有专人护理饲养,上等斗牛不参加犁耕,其食料优于耕牛数倍。一般每日喂以大麦五六斤,佳酒三五斤。不仅睡处讲究清洁,用青草或干稻草作垫,牛身污秽经常洗刷,并在每天傍晚带牛出去溜达一圈,以助消化,名曰“扬料”。斗前一日,则饮陈老酒、白糖和鸡蛋、人参等滋补品,旧时,有斗家甚至饲以鸦片烟,使之兴奋耐斗。善斗的牛,一般都是选择颈部短、肩部高大、身材与后部及尾短而小,外形如雄狮者。平时教以斗法,学会撞、挂、并等技法。然后根据其不同特点,给牛取名,如牛小而善战者,叫“铁榔头”、“千筋撞”;牛身庞大而动作缓慢,斗时两眼紧闭者,常以古之名将命名,叫“赵子龙”、“武松”;其毛泽光润,以色取名者,如“黄金柱”、“乌龙缠”;有以齿命名的,如“双牙撞”、“四牙撞”等等。

牛亲家(江冶钧摄)

在迎牛时,牛队出发以村为队。执事旗锣齐备,有高照灯、清道旗为前导,并有各色彩旗。各村斗牛,各自装饰,引人注目。一般是头簪金花,束头牌一面,中书牛名,上插雉羽;背部装饰似马鞍,上披红布,讲究者绣花刺字,披红绸或白绫。红布上置一旗架,插三角旗四面,如舞台上穿靠的武将,状甚威武。有些牛还用丝制牛绳,并带金银制成的项圈和鼻圈,以示富丽。有些斗牛,因善战闻名,还有专旗,上写(或绣)“百战百胜”“八面威风”等字,有的还有“帅”字旗。沿途鼓乐齐奏,并鸣大锣13响,骤闻之,恍如前清大员之出衙巡道。

斗牛场大都选择地面较广阔,四周有小草,可作为观众的天然看台。在一片四五亩开阔的水田中,四周打起木桩,拦以绳索,作为斗场。场的两边,用竹或木竖起两门。上挂红布,名曰“场门”。斗时,在场门先燃放鞭炮,然后,各由健者四人带牛入场角斗,评判胜负者,头缠青布,赤足短裤,俗呼“拆牛人”,亦称“牛头”。两牛并峙,立即红眼竖耳,互相注视或用鼻互相嗅触。继之牛性勃发,彼此角斗,进退旋绕,泥浆飞溅。善斗的牛,有的步伐稳定,进退不过数步,屹立如山。有的勇猛灵活,往往趁敌抵触之际,猝掉其头,再行进攻。两牛来回斗三五次后,拆牛者见一方不支,胜负已分,乃将两牛拆开,由原主率牛出场。胜者亲友欢呼,拥之凯旋而归。于是设宴待客,宾朋满座,齐夸其牛技高。败者垂头丧气而归,甚至杀牛烹食。

一种惊心动魄的民间竞技活动。流行于西班牙。斗牛表演季节是每年3 ―10月。西班牙斗牛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人们与野牛搏斗并将其杀死,是为了祭祀。进入13世纪,这种祭礼活动逐渐演变为竞技性表演。到了18世纪中叶,各地普遍建造斗牛场,斗牛成了传统性的竞技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天。斗牛活动有如下程序:一、举行入场式: 在雄壮的乐曲声中,头戴黑色三角帽、身穿金绣紧身斗牛服的斗牛士及其助手们 (逗牛手、刺牛士、投镖手),各骑高头大马,由身穿中古黑绒官服的前导带领入场,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 二、逗牛: 一声号响,大门立即打开,一头性情狂暴的公牛向场内冲入,这时数名 “逗牛手” 挥舞红面黄里的斗篷,在场内不同地点进行撩逗,使其东奔西跑,野性大发;三、刺牛:斗牛手退场后,两名刺牛士手持长矛,骑着蒙着双眼、身围皮垫的骏马进场。助手们将红斗篷抖动,引牛到马前。刺牛士在牛猛顶过来时,乘机用长矛刺进牛背,牛立时血流如注,更加狂暴。如果刺牛士臂力不足或立马未稳,有可能连人带马被牛撞倒; 四、投镖:当号声又响起时,刺牛士退场,3个投镖手进入场内,当牛迎面冲来时,投镖手将两把饰有倒钩的短镖插入牛背; 五、斗牛: 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斗牛士斗志昂扬地入场,开始人与牛的一场生死搏斗。斗牛士在发狂的牛的攻击下,不断挥动大红斗篷,矫健敏捷地闪、转、进、退,使牛在他的身边团团打转,在战斗中,牛忽咄咄逼进,似有立即将斗牛士撞倒之势,而斗牛士巧妙闪开,忽又化险为夷,如此惊险场面迭次出现,使观众时惊时喜,紧张万分。当牛气喘吁吁,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冲之力时,斗牛士用利剑从牛背直刺牛心,牛顿时扑倒在地,一命呜呼。这时全场凯歌高奏,欢声雷动,助手们抬着大获全胜的英雄绕场一周,向观众握手致谢。清扫工及时出动,用马把死牛拖出场外,斗牛活动宣告结束。从斗牛场记录来看,斗牛士有幸者,有不幸者,幸者场场夺取勇士桂冠,不幸者或因在3次机会中刺不死牛而名誉扫地,或者成为牛角下之鬼。由于斗牛活动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西班牙曾多次发生 “斗牛活动应否保留” 的辩论。但辩论的结果,赞成者仍居多数,因而斗牛活动继续进行不辍。

斗牛,是伊比利亚半岛的普遍习俗,尤其在西班牙,这种竞技可以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真正是一场力与勇的生死搏斗。

斗牛所用的牛非同一般,为了使牛保持野性,都以半野兽状态放养,使它们几乎见不到人,这样的牛十分凶悍、勇猛,即使受伤也能顽强地向人和马直冲猛撞地进攻。正式上场的牛必须是四岁半到七岁的健康牛,牛角要弯曲向前,体重在三百七十至四百二十五公斤之间。

斗牛前先要举行入场式。在雄壮的乐曲声中,二十多名斗牛士身穿华丽的绣花绣金的紧身衣和紧腿裤,头戴三角帽,足登便鞋,由两名骑士为先导,列队进入斗牛场,然后由主席台上的总指挥和牧师宣布斗牛表演开始。

每场表演分六节进行,每节斗牛一头,先由小牛开始,最后与最大的公牛相斗,每节大约进行二十分钟。主席台上有人在每节表演之前向观众介绍牛的名字、年龄和体重。

扣人心弦的搏杀开始了。凶暴的公牛冲进场地,七、八个斗牛手挥舞着红绿两面的斗篷,在不同地点挑逗公牛。牛有一种本能,见了红色的东西就不顾一切地进攻。斗牛手利用这种特性交替舞动着斗篷,使牛左突右窜,来回冲撞。经过几个回合的挑逗和刺激,公牛变得怒不可遏。接着,两名刺牛士手持长矛,骑着身披红色铁甲的高头大马进入场内。公牛发现红护甲的大马就直扑过来,骑士便挺着长矛直刺牛背,公牛被刺得鲜血淋漓,性情变得更加暴躁和疯狂。紧接着出场的是两名勇敢的镖师,他们无甲无马,唯一防卫的武器是手中的梭镖,他们在规定的地点挑惹公牛,伺机向公牛投射梭镖,每次两镖,共投三次。这时,狂怒的公牛身带三对梭镖,疼痛难忍,瞪着发红的眼睛寻找泄愤的对象。在这关键时刻,真正的斗牛士――杀牛手出场了,首先,他用斗篷逗耍公牛,使疯狂的公牛在他身边团团打转,当总指挥师和牧师宣布授予杀牛手结束公牛的生命的权利时,杀牛手用一支长剑直刺牛的心脏,顿时鲜血迸涌,不可一世的公牛便立刻栽倒在地,在剑下丧生。

如果杀牛手动作干净利索,一次就把公牛杀死,总指挥便将牛耳割下赠给杀牛手,如果斗得特别精彩,还给加上一条牛尾,牛被杀死后,乐队高奏凯歌,杀牛手在乐曲声中接受观众的祝贺。但是,在这样危险的表演中,最精明剽悍的勇士也有失手的时候,有的甚至丧生于犀利的牛角之下。杀牛手如果三次不能把牛杀死,便名誉扫地,终身被逐出斗牛场;而这条牛在医治伤口之后,将象神一样被供养起来,不再参加表演。

不少人认为,斗牛是勇敢的象征,是英雄气概的表现。那些杰出的斗牛士几乎成了民族英雄,到处受到称颂和尊敬。也有不少人认为,斗牛是残忍野蛮的,不是牛死便是人亡,应当废止。尽管争论不休,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竞技,仍然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西班牙全国就有斗牛场四百余处,其中可容纳万人以上观众的有四十多处。每年斗牛次数至少要在五千场以上,因此,人们把西班牙称为“斗牛之国”。

传说斗牛起源于古代杀牛祭祀的活动,十三世纪阿方索十世为国王时,单纯的杀牛变为斗牛表演。十六世纪成为娱乐节目,到十八世纪各地兴建正式的斗牛场,使斗牛成为传统竞技活动。斗牛场为圆形沙地,直径约八十米,四围设有绿色档板,供斗牛士隐蔽之用。每年春秋两季便是斗牛竞技的季节。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