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迟中医病名。是指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早产,或后天乳养不足所致。立迟,指小儿周岁后仍不能站立。行迟,指小儿周岁以后,甚至二三岁还不能行走。发迟,指小儿初生无发,日久不长,或者生长也头发稀疏萎黄。齿迟,指小儿发育至一定时期,牙齿不生。语迟,指小儿到了说话年龄,却迟迟不会讲话。语迟不同于哑巴,只是说话比正常小儿晚一些而已。治疗五迟应从脾肾入手,采用补法。 五迟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主要见于婴幼儿,是小儿发育障碍、成长不足的疾患,即小儿到达一定年龄,在生长发育方面较一般正常小儿迟缓。筋骨软弱,不能行走的叫行迟;身体站不稳的,叫立迟;头发细黄稀少的,叫发迟;牙齿不出或少于正常牙齿数的叫齿迟;语言迟缓的叫语迟。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而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所致。辨证论治: 五迟wuchi五迟是指立迟、行迟、齿迟、语迟、发迟。临床以发育迟缓为特征。多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其病因多由于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后天调养失宜,气血虚弱所致。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亏损则筋骨痿弱而出现立迟、行迟和齿迟等证。心主血,发乃血之余,言为心声,凡气血两亏,心气不足,舌本无力则可见智力不发达、发迟、语迟等症。临床表现为筋骨软弱,站立不稳,迟迟不能行走,牙齿迟迟不出,囟门迟迟不闭合,身体消瘦或虚胖,头发稀疏萎黄,过期尚不会言语,身体发育迟缓,精神萎靡,易出汗,面白唇淡,脉虚细弱,指纹淡。治宜补益心肾、培养气血。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药、杞子、山萸肉,鹿角霜,当归,白芍、丹皮。若言语不清,智力低下,神情呆钝,皮肤苍白,发稀干黄,面色㿠白,舌红,脉细弱。治宜滋养心血,常用菖蒲丸。若毛发迟迟不生或稀疏干黄,宜补养心血。可用胡麻丸。 五迟病症名。指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种发育迟缓的疾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小儿五迟之病,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皆肾气不足之故。”后天失养亦可导致。临证当辨肝肾不足或心脾两亏,分别以补肾养肝,补益心脾为法治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