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明代建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明代建筑

分类:【传统文化】

如果说大、小雁塔是唐代建筑的杰出代表,那么西安城墙、钟、鼓楼则为明代陕西的著名建筑。

西安城墙建成于明代洪武十一年(1378年),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城墙虽为明建,然而建城历史则要追溯到隋唐。隋文帝开皇二年建大兴城,唐时改称长安城。由于唐末战乱频繁,致使城墙建筑遭受严重破坏。唐昭宗天钓元年(904年),缩小改建长安城。其后,历经五代、宋、金、元各朝,虽屡更城名,而城垣规模无大变化。明初朱元璋改城名为西安,封其次子朱?为秦王来此镇守,并修建了秦王府即今“新城”。又在唐皇城基础上,向东、北各扩建约三分之一。此后,又经多次修葺才建成了保存至今的西安城。西安城墙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25公里,南北宽2.75公里,周长14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门名长乐,西门名安定,南门名永宁,北门名安远。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内侧为土面,外侧为砖墙。城顶上内有护墙,外有垛墙。城墙外有护城河。沿着城墙线,有向外凸出的敌台98座,每座敌台上原有敌楼一座。城内建有登城坡道10处:每一城门左边有一坡道,可直登城楼,东、西城各有一处马道,南北城各有两处马道。战时,守城军队可迅速登城,奔驰于城上。四座城门形制基本相同。以西门为例,城楼高于地面33米,楼前筑有瓮城,上有箭楼,高距地面30米。箭楼正面有箭窗四层,每层12孔,两侧各9孔。箭楼之前还有护城一道,其上筑有闸楼,又名谯楼,是门防最前哨。城门外护城河上设有吊桥,以通往来。四门各有城墙三道和门洞三重,城楼、箭楼、谯楼,三楼纵列,共同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工程体系。整个城墙建筑工程艰巨,布局严谨、雄浑、坚固,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反映出我国建筑技术的杰出成就。西安城墙是中世纪后期全世界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也是我国七大古都中保存至今唯一较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墙。从1983年起,人民政府着手进行大规模整修,恢复其宏伟壮观的风貌,建成全国仅有的“环城公园”,为这座千年古都增添了新的风姿。

西安西城门箭楼

西安钟楼

西安城墙建成后6年,即公元1384年修建了钟楼。当时的钟楼,位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年),移于现址,即西安城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合处。清乾隆五年(1740年),曾经重修。因楼上悬挂铜钟,用于报时,故名钟楼。钟楼基座为正方形,面积约1300平方米,高8.5米,宽35.5米,用青砖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各6米的券形门洞。由地面至楼顶,高36米。楼的整体为木质结构,上用深绿色琉璃瓦覆盖,三重檐,四角攒顶,各层装饰斗拱。楼深、广各五间,四周有回廊,共七间,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楼内贴金彩绘,雕梁画栋,显得金碧辉煌。楼顶大金顶,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烂,颇为壮观。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保护这座古代建筑,设立了专门保护机构,1953年和1958年又先后两次加以整修,使这座古建筑物焕然一新,更加庄严瑰丽,光彩照人。现在,这座具有民族形式的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外人士必游之地,也成为古城西安的独特标志。

西安鼓楼

鼓楼建于1380年,位置在西安北院门南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曾两次重修。明、清时代,楼上置有大鼓一面,傍晚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基座用青砖砌成,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面积1924平方米,从地面至楼顶通高33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宽6米的券形门洞。楼建于基座中心,结构为重檐,三滴水式: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身上覆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山下两层面阔各为七间,进深为三间,四周有走廊。外檐和平座均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层次分明。楼上南、北檐下原分别悬挂“文武盛地”、“声闻于天”的金字匾额。楼内有梯可登,凭栏远眺,全城景色历历在目。1953年和1958年,人民政府两次大规模整修,使之面目一新,光彩夺目。鼓楼与钟楼遥相媲美,犹如一对天生丽质的姐妹,共同装扮着西安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