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浮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浮桥分类:【传统文化】 用舟船、筏子、浮箱等联结成的临时性桥梁。流行较广。浮桥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春秋后传》中即有“(周)赧王三十八年,秦始作浮桥于河”的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云:“贼(指马超)退,据渭口,公乃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历史上孟津渡、富平津、蒲津桥等,皆为常建浮桥的处所。明初建在兰州黄河上的大型浮桥镇远桥,一直沿用到清宣统元年。广西柳州近郊江上的浮桥,由65艘船搭成,60年代初仍在使用。现代军用浮桥,构造坚固精良,装拆快速,承载力强,可通行火炮、坦克、载重汽车等重型装备。 浮桥也叫舟桥,是联接可浮体(主要是舟船)架在江河之上,以解决两岸交通的一种特殊桥梁形式。《诗经?大雅?大明》曰:“造舟为梁。”指的就是浮桥,可见舟桥起源很早。用木船等造浮桥,历史上记载很多,如黄河、长江、黑龙江、钱塘江、珠江等大河上及其支流上都有古代人造浮桥的记录。尤其在水面宽广的黄河、长江上,古代技术解决不了桥梁问题,只能修建舟桥。从这点出发,可以讲中国古代的舟桥就是当时最长最大的桥。长江上最有名的一次架舟桥是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在1852年于湖北武汉三镇和湖北广济长江上架设有浮桥。李汝照的《镜山野史》载:“(太平军)不崇朝而扫清汉阳,取之犹反手也,休兵几日,用艨艟大舰,排挤江心,取鹦鹉洲木条,汉阳城内板片,搭浮桥数座,直贯武昌城下,以便走马行兵……。”浮桥施工简单、快捷而且可以做到开合随意,移动方便,特别是在军用中效果显著,但不能久存。所以虽然至今仍用浮桥形式,但都是临时性的。 用船、筏子或浮箱相连接而成的桥。建造浮桥是我国水上交通的一种习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据记载秦、魏都曾建设浮桥。兰州城郊黄河上的镇远桥,为明初所建浮桥。《兰州府志》记云: “用巨舟二十四艘横亘河上,架以木梁,周以拦?,上铺平板。南北两岸为铁柱四,系缆绳二,各长一百二十丈,河冻则拆,冰泮复建。” 广西柳州柳江上的浮桥,迄至60年代仍在使用。 这是浮在水上的一种桥,故名“浮桥”。浮桥起源很早,《初学记?桥》引《春秋后传》:“周赧王三十八年,秦始皇作浮桥于河。”《三国志?魏书》:“贼(马超)退,拒渭口,公乃多设疑兵,替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秦代及三国时的浮桥以何材料制成,不得而知。后来的浮桥是根据水面宽度及河水深浅,以数量不等的木椽,用牛皮筋扎起来的木筏,或用船联结为路,然后在两岸打上木桩,将其固定在河面上让人通行。水涨桥高,水落桥低,方便安全。人走在桥面上,有上下落差造成的晃悠之感。史载,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杨廉在兰州白塔山下的黄河水面上始建浮桥,名“镇远桥”,号称“天下第一桥”。正是用木椽联结而成的。《兰州府志》云:“用巨舟二十四艘横亘河上,架以木梁,用以栏,上铺平板,南北两岸为铁柱四,系缆绳二,各长一百二十丈。”每年春架冬拆,一直递沿至清末。宣统年间,将浮桥改建成凌空于黄河之上的铁桥,取名为“兰州黄河铁桥”。 浮桥,是在交通要道上将多只木船横列,以铁索联结,两岸加设跳板,供车马过往通行,一旦有船只驶过时,则要自河心放开通道使其通过。 旧时,天津著名的浮桥有六座:西沽浮桥,通往京师,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钞关浮桥,俗称“北浮桥”,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北门外盐关浮桥(俗称“东浮桥”,地处东门外);院门口浮桥(“院”,指盐院,即巡盐御使衙署,在大胡同南头处);老龙头浮桥(即马家口以下,今解放桥附近处,通往租界区)等等。清代著名的天津八景中曾有“浮桥驰渡”一景,即指浮桥人声鼎沸、车马杂沓,河中船行如梭的壮观景象。20世纪30年代以后,有的浮桥还被改建为钢筋水泥桥,便利了交通运输。 浮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