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安城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西安城墙分类:【文化精萃】 明初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建成。它的基础为唐皇城。墙用黄土夯打。城有四门,东门长乐、西门安定、南门永宁、北门安远。东西二墙稍短于南北城墙,长2,500余米,南北二墙长达3,000余米。此城墙构筑,布局均为了防御。西安城墙是中国古代著名城垣建筑之一,也是现存最完整的城墙建筑。是研究古代城市建筑技术和城市防御战争的重要实物资料。西安人民为了美化和保护这座古城墙,计划在四周修筑环城公园。 我国中世纪后期著名城垣建筑之一。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在隋唐皇城基础上扩建而成。东、北二墙明初新建,西、南两墙含隋唐夯墙遗存。《咸宁县续志》称其“百雉巍峨,形势厚重,燕京之外,殆难多睹”。墙周长11.9公里,城高(包括垛墙)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其厚度超过高度。墙身夯土筑成,底层混用石灰、黄土和糯米,内侧为土面,外侧为明清所砌砖面。明代砖规格不一,一般长33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清代砖长45厘米,宽23厘米,厚10厘米。清代砖多砌于城表,明代砖包于里层,城上有清人修筑的排水系统。城墙内侧原有登城马道,外侧有凸出角台、敌台。西南角台现存有八角形角楼遗址。共有东西南北四门:即长乐、安定、永宁、安远,均为拱券式建筑。各有城墙三道,门洞三重。城楼、箭楼、谯楼三楼纵峙。城外护城河环绕,过河又有四关廓城。西安城墙近年经过全面修整,更加壮丽雄伟。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是在唐长安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既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垣之一,又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保护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城堡建筑。城墙平面呈长方形,周长11.9公里。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墙面为青砖包砌。墙顶外沿均筑垛墙,共有垛口5894个。伸出城墙的“马面”98个,上建敌楼。城墙四角均建有角楼。四面各有一个主城门,门上各有正楼、箭楼和阙楼,以及瓮城和环城河,构成严密的城防工程。城墙、城河及环城林带现已建成立体环城公园,十多个城楼、敌楼已辟为各种专项博物馆,不仅是旅游热点,也是市民们消遣娱乐场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内。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以唐长安城的皇城为基础建成,是现存世界上最大保存完整的古城墙。其南墙和西墙,利用唐皇城旧墙而增修加长。东墙和北墙,系扩大新建。城墙用黄土分层夯筑,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混合夯打而成。明隆庆(1567―1572)年间,城墙外加包砖。清乾隆年间,进行大规模维修加固。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米,南墙长3441米,北墙长3244米,高12米,顶宽12至14米,底宽15至18米。城墙平面呈长方形。墙顶外沿均筑垛墙,计有垛口5894个。伸出城墙的“马面”98个,上建敌楼。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主城门,依次名为长乐、安定、永宁、安远。城门均内设城楼,外设箭楼。两楼间有瓮城。城楼高33米,面阔七间,宽40米,歇山顶,重檐回廊,气势雄伟。箭楼内分四层,外辟48个箭窗。城外护城河宽20余米,深10余米,流水清澈,与城墙共同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今西安城墙、护城河已建成环城公园,城楼、敌楼已辟为各种专项博物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