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辽金时期的燕赵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辽金时期的燕赵文化分类:【地域文化】 辽朝是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一个王朝。公元926年辽太宗继位,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为向契丹求援,割燕云16州给契丹,从此河北北部地区为辽所辖。 宋辽对峙,长期以来以白沟为界,各自区划的界点,大体以今新城、雄县、容城一带的自然河流区分。自澶渊之盟后,宋辽进入和平相持时期,契丹族加速了向封建制的转化,民族的融汇,文化的交流也有所发展。辽为南向发展,升置幽州设陪都南京,亦称燕京(今北京市);宋为北防,升置大名府设陪都北京(今大名县)。南京为辽的经济文化重心,北京则为宋的四大京府之一,两京的城建均有大的发展。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公元1125年女真灭辽,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市)。公元1161年定为中都。金据燕京,先是与宋犬牙交错地分治河北,后于公元1125、1126年两次兴兵南下,宋汴京失陷,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河北尽归金有。 宋、辽、金时代,河北是汉族、契丹、女真族融合错居之地,燕赵文化带有多民族融汇的特色,宋虽为金所降,但宋代文化远高于辽金文化,在这里,野蛮的征服者又为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一)宗教与文化 辽太祖、太宗时,佛教就由渤海和燕云两个地区传入辽国中心,辽灭渤海国后,渤海僧人到上京建佛寺传教,辽太宗得燕云后,河北的汉人僧尼也来上京。燕云之地盛行佛教,早在隋代僧人静琬就于涿州(今涿州市)大房山,开凿石室,用石板刊刻佛经收藏,唐代续刻,并在这里建云居寺,后因战乱停刻,将石板佛经埋藏,云居寺被毁。唐代的云居寺,是北方佛学的圣地。所以燕云之地的僧人,在辽朝兴佛传教影响是大的。佛教一旦和契丹族原始的宗教信仰相结合,很快为辽代贵族所信赖,上倡下从,信佛成风,各地建造佛寺很多,佛寺又拥有大量的土地和民户,所以佛教的建筑,佛经的校刊、著述也一时兴盛起来,辽宁佛塔遍布于五京地区,现今北京的天宁寺砖塔,宁城(辽中京)砖塔,山西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都是这一时期兴建的。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南向发展,五台山成为佛教的圣地,是辽代华严宗的教学中心。辽圣宗时在涿州大房山重修云居寺,发现了石室所藏石刻经板,乃命僧人可玄继续刊刻,至道宗朝,终于刻完《大般若经》、《大宝积经》,凡600块,与原藏《涅?经》、《华严经》总计有2730块。勒石刻经,也是对佛经的校勘整理,有了这个基础,辽兴宗时开始雕印《大藏经》。 辽接受汉文化的传授,其文学作品多为汉文。北宋苏轼诗曾传至辽朝,在南京(今北京市)书肆刻印。其殿堂和大墓的壁画,也多仿唐宋人壁画。据史所载,辽代的上京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为辽太祖命蓟州汉人康默记董理修建的;中京城(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为辽圣宗命燕蓟汉人工匠仿上京城制建造的,迁移汉人民户入城居住;南京城(今北京市西南),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尺,幅员36里,是辽五京中最大的城。宫城在西南隅,西城有凉殿,自然南京城的兴建,更少不了燕云之地的河北人。 (二)儒学与史学 金灭辽后,辽代兴盛的佛教仍继续发展。灭宋后,北宗儒学逐渐在金代文化思想中占主导地位,以女真文字翻译儒家经书颇多,学校确立《论语》、《孝经》为读物,燕赵之地多有研究和传授儒学经典和宋理学的名家。易州(今易县)人麻九畴传授邵雍(北宋名理学家、范阳人)之学,研治《易经》、《春秋》,麻九畴的门徒在金末和元初多为名儒。霸州(今霸县)人杜时升在嵩、洛山中讲授程颐、程颢的理学。真定?城人王若虚(1174―1243),以进士而官至翰林学士,博学卓识,对二程和朱熹之学深有研究,有《滹南遗老集》留世。磁州(今磁县)人赵秉文,号为金末的文宗,也以研治理学著称。史学,辽朝沿承中原文化传统曾编修《起居注》、《日历》、《实录》和《国史》,最后由宰相耶律俨(燕京李氏,赐姓耶律氏)集为一代《实录》。金代两次纂修《辽史》,均以这部《实录》为底本。 (三)文学与艺术 金代以词赋取士,诗词成为文人普遍采用的文学体裁。金人诗词,继承北宋,崇尚苏轼、黄庭坚。当世的燕赵籍有影响的诗人为磁州的赵秉文和?城的王若虚。赵秉文在金官至礼部尚书,长于诗文字画,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留世,内存不少反映燕赵自然风光的诗作,如《过滹水》:“夕阳山豁处,平照大河流。漠漠云间树,悠悠天际舟。黄尘随白马,白水自双鸥。会得闲中趣,浮生半白头。”这便是金时滹沱河的风光。王若虚不但工诗文,而且有自己的文学主张,写有文辨和诗话。他强调诗文要“真”与“似”,作家自身要有真实的感情,作品符合实际,反对不求“是”而求“奇”,主张文章要明白畅达,他的诗文有流畅、清率自然风格。他的文学主张,有进步意义,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有其地位的。他是金代的遗民,诗中颇多伤时感事之作,例如他的《还家》诗:“荒陂依约认田园,松菊存亡不足论。我自无心更怀土,不妨犹有未招魂。”其他诗人还有:真定(今正定县)蔡松年、蔡圭父子,蓟州人张斛、王寂、高永,阳原人李纯甫,平州(今卢龙县)人王元粹,栾城人李治等。 蔡松年(1107―1159),字伯坚,自号萧闲老人。宋宣和末年从父蔡靖守燕山,兵败后随父降金,官至右丞相,封卫国公。他降金后心情一直矛盾。他有一首写家乡的诗,《庚申闰月从师还自颖上对月独酌》之二: 我家恒山阳,山光碧无赖。 月窟荫风篁,十里泻澎湃。 兹焉有乐地,不去欲谁待。 自要尘网中,低眉受机械。 还有两位名诗人和一位说唱文学家即:元好问,范成大和董解元。他们虽不是燕赵籍人,但他们的作品却和金代治下的燕赵人文自然密切相关的。元好问,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但他是一位北国诗人;范成大奉南宋君命,以资政大学士出使全国,途经燕赵大地,由南穿北,以其多篇诗作,把北行的见闻记录下来,再现了当时陷金地区的种种真实情景,成为宝贵的历史社会文献;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北方戏曲题材的杰出作品,是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奠基之作。今分别简述于下: 元好问(1190―1257),23岁时游学中都(今北京市),得赵秉文赏识而名显文坛。金兴定三年进士,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时当南宋末期。为文崇尚韩愈、欧阳修,诗词崇尚杜甫、苏轼,为金代文坛的代表。在他的诗作中,有论诗绝句30首,上论汉、魏古诗,下评宋代诗人,他认定的好诗为:有风骨,能高古,没有儿女之情,富有风云悲壮之气,他有诗云: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刘琨、张华均为燕赵诗人,刘诗以悲壮清刚见长,他赞赏这种诗风,也推重那首《敕勒歌》,这可见他的论诗是以建安风骨和慷慨有英雄气的歌谣为准则的。他有两首诗是写真定的。真定的风光和他的心境,都于诗中展现出来。 一、甲寅十二月四日出镇阳寄宰鲁伯 滹水晓光动,灞桥诗境同。 冲寒骑瘦马,认影识衰翁。 长路风声里,孤城雪意中。 回头歌笑处,凄绝意何穷。 二、乙卯十一月往镇州 树静鸟声乐,山低雁影遥。 野阴时?郎,冷雨自飘萧。 涉远心先倦,冲寒酒易消。 红尘望南北,渺渺见长桥。 他编辑了一本《中州集》,其中收录了不少燕赵诗人的作品。 范成大(1126―1193)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以资政大学士出使金国,于沿途写了使金绝句72首。他由开封、安阳进入河北境写了《相州》诗,相州,为河北的临漳,直贯而北依次写了《翠楼》、《赵故城》、《蔺相如墓》、《临?镇》、《邢台驿》、《栾城》、《真定舞》、《安肃军》、《出塞路》、《范阳驿》、《定兴》、《清远店》、《卢沟》、《龙津桥》、《会同馆》。上述这16首途经燕赵之地的诗作,如实地道出了他的见闻和感想。在相州,他聆听了老车夫饮痛述说外族内侵乱华事(茹痛含辛说乱华),又听老人自言:“吾州韩魏公乡里,南北两坟尚无恙。”韩魏公,即韩琦,封魏国公,曾判相州,久在军中,当时边人有谚:“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老车夫的述说,有助于洗刷耻辱,无疑会使范成大感到自慰。翠楼,为相州的一家酒楼,还有秦楼、康乐楼、月白风清楼,皆旗亭也。赵故城,在邯郸县南,延袤数十里,战国时为赵国繁盛的大都会,尔今却“金石笙篁绝代无,?鼯(黄鼠狼)藜藿正乘除。园翁但爱城泥暖,侵早锄霜种晚蔬。”眼前一片荒芜的景象。在赵故城之西,他又凭吊了蔺相如墓,置酒祭奠,在这里寄托着他和蔺相如同样的决心,出使而不屈辱。邢台驿,他在诗题下释文曰:“信德府驿也,去太行最近;城外有荷塘、柳堤,颇清丽,不类河朔。”这一题下文,反映了当年邢台的秀美。到了栾城,看到的是“颓垣破屋古城边”,“栾城风物一凄然”的景象。到了真定,他感慨“虏乐悉变中华,惟真定有京师旧乐工,尚舞高平曲破。”(诗题下文)高平,为燕乐中的一调,曲破为乐曲尾声部分。安肃,即今徐水,宋时在这里置守军营寨,地逼契丹,北宋时这里为水泊洼淀地,而今淀溏皆涸,“南城烟火北城荒”,“满眼秋芜衬夕阳”,野草丛生,一望萧然的景象。《出塞路》则叙述一入安肃北门外大道,“插天犹有万垂杨”别有一番北国风物气象。在定兴,他看到的景象是:“新城迁次少人烟,桑柘中间井径寒。亦有染人来卖缬,淡红深碧挂长竿。”在清远店,他看到从金人家逃出的女奴,两颊被刺“逃走”二字。女奴自云在淮乡还有父兄。金国的法律,奴婢是可以被任意处死的,范成大见到的这位女奴,仅被黥面还算是“幸运”的,所以诗中有这样的话:“屠婢杀奴官不问,大面黥面罚犹轻。”当时金人多掳两河男女汉人,向外族贩卖为奴。《卢沟》诗中的“河边服匿多生口”,指在卢沟河边金人的小旃帐里,就有掳来的“生口”(俘虏)。《北史》中有这样的记载:“获其生口,以充贱隶。”《会同馆》一诗,是沿途的最后诗作,诗人是抱着拚死、以身报国的心情撰写此诗的:“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在这里,范成大是以苏武的气节自励的。 这一组诗,或写燕赵沦陷地区的景色,潜有收复河山的心怀;或借古人抒发一腔感慨;或写金国治下的残破、野蛮的景象;或抒发个人的报国心志,都以淳朴通俗的绝句小诗一一展现出来,犹如收摄的镜头特写,使人看了有一种惊目荡心之感。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三种诸宫调中首尾最完整、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最高的一种。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形式。它说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宫调,用若干宫调唱奏一个故事,为之诸宫调。诸宫调产生于北方,北诸宫调伴奏乐器是琵琶和筝,所以又称“教索西厢”。董解元是13世纪初期,中国北方的一位杰出戏曲家,他把《莺莺传》那篇简短的故事,通过剪裁、穿插、造成合情合理的分离聚合的种种波折,串成一本多套完美的诗剧。秋风红叶,茅舍荻花,这是北方秋之景;榆钱满地,飞絮蒙空,这是北方春之景。这一诗剧的历史背景,也是置于宋辽金纷争时期的北国大地上的,战争的变乱,减弱了人们对于社会上高门、寒族严格区分的意识,婚姻选择上的“门当户对”,已不是唯一的标准,有了可能要求把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董西厢》正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女真人拥有燕赵之地后,宋朝的乐舞和金人的乐舞得以互相吸收。北宋流行的“说话”和“诸宫调”等说唱艺术,在金亦盛行,上述的《董西厢》大约就产生于金章宗时期。金代还出现了称为“院本”的戏剧,以科百动作为主,加入唱曲。诸宫调与院本结合,又孕育了北曲杂剧的产生,元杂剧在金末已渐形成,至元代,这一戏曲王国里的美丽之花,才盛开在北国大地上,涌出了关汉卿、白朴、杜仁杰、梁进之等这些才卓倜傥的戏曲文人学士。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