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随园诗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随园诗话分类:【文化精萃】 诗评。清袁枚(又名随园)作。十六卷,补遗十卷。是作者评论历代诗人作品、流派演变及清代诗坛情况的主要著作之一。作者主张作诗应持“性灵”说。所谓性灵,是指人的性情天分,写诗应表现真情。认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者”,反对写诗模仿唐宋、讲究格律、引经据典的传统方法,主张“性灵”与学识相结合,以性情、天分和学力为创作的基本条件,以真、新、活为创作的最高要求。要求诗歌的声律、用典骈丽,应从属于表现性灵。是当时诗坛的一大流派。对后代有一定影响。但其诗作多系抒发士大夫身边琐事之感叹,以及风花雪月之作,没有什么社会意义。 诗话。清袁枚(1716―1797)撰。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辞官定居江宁(今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故世称随园先生。《随园诗话》16卷,补遗10卷,多阐发作者对诗歌的见解并对历代诗人作品、流派演变及清代诗坛有所评论。袁枚主张性灵说,认为“诗者,人之性情也”,“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儒家“诗教”的束缚。他认为性灵应与学识相结合,把性灵即性情天分视为先天条件,把学识视为后天努力的结果,强调抒发个人性情和自然情趣,但不反对诗歌形式上的声律藻饰、骈丽用典等,认为内容与形式,天分与学力,自然与雕饰,平淡与精深,学古与师心,都是相辅相成的,诗人应兼收并蓄,以“人工”济“天巧”。在对历代诗人与作品的评价中,也有很多独到见解。《随园诗话》在清中叶有较大的影响。此书有乾隆年间作者的自刻本,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顾学颉校点的新刊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