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非有先生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非有先生论分类:【传统文化】 西汉赋。东方朔作。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写成,假托非有先生仕于吴,“进不称往古以厉主意,退不能扬君美以显其功,默然无言者三年”,于是吴王“怪而问之”,经再三要求,非有先生才说出一番“谈何容易”的道理。他首先以历史上“关龙逢深谏于桀“和“王子比干直言于纣”的遭遇说明正直之士倘遇昏君,不仅忠言不被采纳,反遭杀身之祸,奸佞之辈巧言利口却能受到宠幸,志士仁人既不愿“卑身贱体,说色微辞,愉愉”,说一些无益于国家的媚辞,又不愿“深言直谏”,触怒人主,因此,“养寿命之士”只有隐居山林,由此可见“邪主之行,固足畏也”,“谈”不容易。文章接着以伊尹干汤,太公遇文王的故事说明才德之本与“明王圣主”相遇合则能“本仁祖义”,使“天地和洽,远方怀之”,成就大业。两种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非有先生就得出“故曰谈何容易”的结论。吴王听了非有先生的回答先是“惧然易容”,然后“?而深惟,仰而泣下交颐”,于是整顿纲纪,实行德政,“行此三年,海内晏然,天下大治”。这篇赋抨击不纳忠言的昏君和谄媚的小人,赞美广开言路、招徕英才的贤君和直言进谏的正直之士,其讽谕之意很明显。班固认为东方朔的文章,以此篇与《答客难》为最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