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飞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飞钱分类:【传统文化】 又称“便换”。唐代一种汇钱法。《新唐书?食货志四》:“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此为我国汇兑事业之滥觞。始于唐宪宗时(806―820),最初经营者为商人、地方官府驻京办事处或代表人,后由户部、度支、盐铁三司专门办理,一直保持到唐代晚期。 也称“便换”。唐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始于唐宪宗元和(806―820年)年间。经营飞钱业务的有衙门、有商人。当时商品经济发达,钱币携带不便,加上钱币缺乏,各地方政府又禁钱出境,于是各地在长安的商人,遂将货款交付本道驻京的进奏院,由进奏院发给半联票券,另半联寄往本道,商人回到本道后,合对票券取款。除各道驻京进奏院外,其他衙门也经营飞钱业务,商人在各道有联号或交易往来的,也招徕飞钱业务。飞钱带有纸币性质,到了宋,发展成为交子,《宋史?食货志》:“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飞钱”又称为“便换”,是中国唐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汇兑方式。史书有记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及“茶商等公私便换见钱”(《新唐书?食货志四》)。 飞钱出现于两税法后钱荒趋于明显的时期。当时为缓和钱荒,政府于贞元年间(785―804)曾禁止商旅携钱出骆关、散关,并禁铜为器,命市井交易以绫、罗、绢、布、杂货与钱兼用;各地方州县也禁钱出境。而这时业已发达的商业对现钱的需要更加扩大,纸币又尚未出现。于是,“飞钱”这种汇兑方式产生了。它的产生,尤其与茶商的活动有关联。京师商人需大量现钱去产茶的南方贩运茶叶,而川蜀及东南的茶商来京师售货以后也需将现钱携带回去。由于政府禁钱出镜,因此在京师的商人把钱交给各道设在京师的进奏院(驻京办事处),以及在各地设有联号的富商,然后从这些机构或商号取得票券,商人凭该票券就可在相应各道的有关机构取款。这就是飞钱。可见,飞钱具有异地汇兑的性质。 “飞钱”这种汇兑方式产生后,唐政府曾禁而不止,于是在元和七年(812)解除了飞钱禁令,并且政府自己也开始兴办官营汇兑事业,由户部、度支、盐钱三司专门办理飞钱事宜。最初,每千钱要收汇费100文,由于商人都不汇,于是改为平价汇兑办法。这种官营汇兑一直保持到唐代晚期及宋初。飞钱汇兑中使用的票券是纸币的滥觞,它与最早出现于我国的纸币宋代的“交子”在异地兑现上很相似,于是《宋史?食货志》说:“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可见,宋代的纸币交子是从飞钱票券演变而来的。飞钱票券是纸币产生的渊源。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