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山
又名司空原。位于县城西南40公里处。相传战国时淳于氏曾官司空,后隐居于此,故名。山高1227米,方圆约35公里,一峰峭立,若笔插天。山上怪石虬松,灵泉飞瀑,山下银河碧野,气象万千。唐至德二年(757),李白随永王李璘举兵失败后,曾避难于此,作《避地司空原言怀》诗,抒写有心报国,无端获罪的悲愤心情。后人建书堂纪念,并将此诗刻于堂后石壁。今书堂已圮,壁诗犹存。另存有“太白仙踪”、“莫题诗”等明代石刻多处。堂周有奎心石、印心石、洗墨池等景观。山东麓有传衣石,相传为佛教禅宗二祖慧可传衣钵给三祖僧璨大师处。南宋安抚使张德兴与潜山义民刘源曾在山中聚兵抗元,建朝天宫,今石壁留有《朝天宫成纪怀》诗刻。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曾在此抗击清兵。此外还有洗马春池、赤壁丹砂、南崖瀑布、北岭松风、乌牛古石等胜景。
司空山
位于岳西县西南,距县城75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相传战国时有淳于氏,官至司空,清正廉明,隐居于此,后人遂称“司空山”。
司空山属大别山余脉,主峰海拔1227米,巍然耸立,有上逼云霄之势。山中奇峰深谷,飞瀑流泉,古寺险寨,景色深幽。景点大多分布在海拔900米的司空原一带,有玛玉坳、蜈蚣岭等13峰,观音、仙女、三祖等14洞,传衣、龙头、天马等18怪石和梅花井、香沁瑶池等7泉,还有14座古寺庵堂遗址。旧有司空八景:赤壁丹砂、乌牛古石、银河夜月、南岩瀑布、北岭松风、二祖禅刹、太白书堂、洗马春池。
“二祖禅刹”位于东麓,原是天然石洞,面积约15平方米,内有滴泉。南北朝时,佛教禅宗二祖慧可居此授达摩祖师心法,并传衣钵于三祖僧。后世佛徒为纪念他,建为禅刹。今存石室为清乾隆时复建,一进3间,抬梁、金柱、檩子、硬山顶、风墙,均为砾石精凿而成,面积约50平方米,附近还有“讲经台”、“传衣石”、“三祖祠”等景点遗址。司空山佛教由此渐兴,唐宋年间最盛时,曾有僧房5048间,下院9庵4寺,先后有本净、正德、真际、圆通、清晓等高僧被拜为国师,成为佛教禅宗圣地,后世渐衰。今山中仍有不少当年僧人的坐化塔,随处可见。
“太白书堂”位于司空原,堂前有球形“奎心石”,旁有万斗酒瓮“印心石”,下有终年不竭的“翰墨泉”和“洗墨池”。唐至德二年(757),大诗人李白因随永王李璘东征而获罪,避难于此,作有《避地司空原言怀》,但不久仍被流放夜郎。后人怀念李白,在相传是他的住处建了这座书堂,将诗刻于书堂后的石壁上,今犹存。岩壁上还有“太白仙踪”、“莫题诗”等明代石刻多处。
司空山地势险要,古代曾多次在此交兵。元至元十四年,即南宋景炎二年(1277),张德兴和潜山人刘源等起兵抗元,“司空山民傅高举兵应之”,曾西征至湖北鄂城。当年在山中以巨石依险构筑的寨墙,逶迤起伏,气势磅礴,今仍存。清初顺治二年(1645),朱常𣲂自号“荆王”,在此聚众抗清,攻破过太湖县城。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部亦曾在此安营扎寨。有“洗马春池”、“刀枪洞”、“跑马岗”、“阅兵台”、“饮马槽”等遗址。
司空山春秋温和,夏季凉爽。有全国名茶“岳西翠兰”和中药材茯苓、杜仲等名特产。公路交通较方便,与天柱山风景区、岳西、太湖县城和湖北英山、蕲春县等均可直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