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城市气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城市气候chengshi qihou在城市特殊下垫面和城市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局地气候。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下垫面性质、改变大气成分和释放人为热量等途径,使城市气候具有以下特征:❶气温高于郊区。以水泥、沥青、砖石为主的城市下垫面,不仅对太阳的反射率小于郊区,而且具有较大的导热率和热容量;城区的立体建筑物又增大了受热面积,因而白天城市吸收和积蓄的太阳辐射能多于农村;城市下垫面不透水,不吸水,地面含水量小,因而用于蒸发耗热少;同时,城市风速小于郊区,不利于热量的流通和扩散;城市的人类活动还排放着巨量热量。这些因素使城区增加的热量超过了由于城市上空烟尘较多而减弱太阳辐射的效应,以致城市气温高于周围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平均而言,大城市的平均气温比郊区高0.5~1.0℃。冬季中、高纬度城市最低气温可高出郊区1~2℃;晴夜、无风或小风天气条件下可高出5~6℃。个别情况下,可高出12~13℃。 城市气候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局地气候。城市中的日照时数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减弱,气温明显比郊区高,即“热岛效应”。风速比郊区小,风向复杂多变、空气湿度通常比郊区低,雾、云量和降水量多于郊区。而露比郊区少。 城市气候城市地区特殊的气候状况。由于高耸密集的建筑物、纵横交叉的沥青(或水泥等)道路以及高度集中的人口使辐射平衡与热量平衡发生变化,形成较郊区气温偏高、降水增多、风的变异大等特点。在气温分布上形成“热岛”,是城市气候的典型标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