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45 小学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旧称。在古代一直为解经之用,是经学的附庸。不同时期内容不尽一致。周时系与“大学”对举,指初级学校;后以儿童入学先学文字,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在《七略》中首次称《史籀篇》、《仓颉篇》一类字书及“六书”之学为 “小学”。《隋书·经籍志》将“训诂、《说文》、《字林》、音义、声韵、体势等诸书”皆归为“小学”。但明确地以“小学”指称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的,当从宋代始。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分“小学”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清末章太炎认为“袭用古称”不当,“当名 ‘语言文字之学’ 方为确切。” (《论语言文字之学》) 这一正名,标志对 “小学”认识的质变,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走上现代化的开端。 小学xiaoxue文字学的旧称。“小学”本是学宫的名称,因为儿童入小学后先学文字,所以到汉代时,人们便把文字这门小学的课业也叫做“小学”,并一直沿用下来,而且范围逐渐扩大,成为传统语言学的总称,将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几门学科全部包括了进去。隋唐以后,因其内容太多,又分为三门,分别称之为“字学”、“训诂”和“音学”。“字学”也单称做“小学”。近代学者认为“小学”之名不科学,遂改称之为“文字学”。此后,“小学”便专用做学校之名了。 小学官学名。汉以前乡、党亦立小学,此后历代亦设小学。《资治通鉴·齐纪二》: “以郡国虽有学,县、党亦宜有之,乃命县立讲学,党立小学。”《续资治通鉴·宋纪》: “蔡京请 ‘天下州县并置学,州置教授2员,县置小学。县学生选考,升诸州学,州学生每3年贡太学……” (见: 庠) 小学唐宋以来所设立的一种初级学校。唐高祖即位后于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以教育宗室子孙及功臣子弟。玄宗以后学校教育完全纳入科举的轨道,各级学校的任务明确规定为科举输送人才,中央国子监诸学的学生可直接参加贡举,而州县学生则须先入四门学为俊士后方可参加贡举,所以州县学作为四门学的预备阶段,被视为小学。宋代有州县小学和在京小学之分。州县小学之制,始见于仁宗至和元年 (1054年)京兆府小学规石碑。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又令州县建立小学,设教谕,立学规,招收十岁以上儿童入学。在京小学大概始于元丰年间 (1078~1085年) 国子监所设的小学。徽宗大观三年(1108年),颁布《大观重修小学敕令格式》。政和四年 (1104年),国子监及各州县小学实行三舍法,自八岁至十二岁,依各人程度,分别补入内舍、上舍,每季一试,逐舍升补。学生曾达上千人,分十斋。国子监小学上舍上等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太学外舍生每季第二个月举行的经义考试 (私试),合格者即升入太学内舍。各州小学上舍上等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州学外舍生每季第二个月的经义考试(私试),合格者升入州学内舍。宋室南渡后,学校重建,绍兴十二年(1142年),附小学一斋于太学,各州县亦陆续建立小学。宋代小学的教学内容,一般为识字、诗赋、经术。清朝的府、州、县学亦分为大学、中学、小学,一般小州县学为小学,入学名额为二十名。凡入学者即为生员,通过一定的考核,即可参加乡试。 《小学》Xiaoxue中国旧时儿童用的蒙学课本。宋朝朱熹、刘子澄合编。大约于淳熙十四年成书 (即1187年)。内容辑录了一些符合封建道德的言行,溶入了封建理学思想。全书共6卷,分内篇、外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卷。外篇包括《嘉言》、《善行》。此书当时倍受理学家推崇,但因其难懂, 不适合童蒙学生使用, 流传并不广, 后来 《小学》又出了很多版本。明朝陈选作 《小学集注》,清朝张伯行、黄澄、蒋永修各作 《小学集解》等, 算是 《小学》的补充。 《小学》Xiaoxue古代童蒙教材之一。宋代朱熹于1187年编就。它是处于“三、百、千”与“经史”之间的过渡性教材。全书辑录了“古圣先贤”的“嘉言善行”,分成内、外两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部分; 《外篇》包括“嘉言”、“善行”两部分。除直接说教外,有不少格言、故事、诗歌以及名物知识。其目的在于传播:“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书成之后,备受文人学者之推崇,而不大流行于学塾蒙馆。其原因在于:多古礼,不谐俗, 多难字, 语重复。 小学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中国西周即有小学,以后各代继续设立。1897年南洋公学设“外院”为公立小学之始。中国现行的小学,修业年限为5—6年。 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后来范围扩大,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 小学❶中国旧时儿童教育课本。宋代朱熹、刘子澄编。辑录符合封建道德的言行,共6卷,分内、外篇,明代陈选作《小学集注》,清代张伯行作《小学集解》。 小学学校名。❶古代官立初级学校。西周始置,为教育王子及贵族子弟的学府,在太学之下。招收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贵族子弟,教授礼、乐、射、御、书、数等课程。十六国前赵、后赵及北魏亦置。《晋书·刘曜载记》:“曜立太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简百姓年二十五以下、十三以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笃学以教之。”《石勒载记上》:“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唐高祖即位后于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以教育宗室子弟及功臣子弟。玄宗以后,州县学作为四门学的预备阶段,被视为小学。至此,小学即成为配合科举制度而建立的学校,并完全纳入科举的轨道。宋代有在京小学和州县小学。在京小学始建于神宗元丰间,分“就傅”、“初筮”两斋,徽宗政和四年(1114)分为十斋,学生近千人,分八岁、十岁和十二岁以上三等,每季分别考试,依三舍法升补。个别州县小学始建于仁宗至和元年(1054),徽宗崇宁元年(1102)令州县遍置,十岁以上皆许入学,各设教谕、小长。又,诸王宫各设小学,称宗室小学,其子孙,自八岁至十四岁皆入学,日诵二十字。南渡后重建学校,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于太学附置小学一斋。西夏仁宗人庆元年(1144)于禁中置小学,凡宗室子孙七至十五岁皆得入学。设教授,仁宗与皇后罔氏时为条教训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令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置,选老成之士为师。清代的府、州、县学,依取生员数额,分为大学、中学、小学,一般小州、县学为小学,初定入学名额为二十名,后屡有减增。凡欲入学者,需要经过童生试。入学后即为生员,通过一定的考核,即可参加乡试。 小学一卷。清黄奭 (生卒年不详)撰。黄奭字恩抡,甘泉 (今江苏扬州) 人。是书辑录为《说文》等书所引的周代迄乎南北朝之间小学方面的言论或著述,凡四十八家一百一十四条:《史篇》三条,楚庄王说一条,孔子说七条,韩非说二条,淮南王说三条,董仲舒说二条,刘向说一条,班固说一条,爰恺说一条,逯安说一条,王育说五条,庄都说一条,欧阳乔说一条,黄颢说一条,谭长说五条,周胜说一条,官溥说四条,张林说一条,徐巡说二条,张彻说一条,桑钦说四条,京房说一条,傅毅说一条,宋宏说一条,师旷说一条,贾逵说十六条,博士说五条 (以上为 《说文》所引),《异字苑》七条,《字类》一条,蔡邕《圣皇篇》一条,郭显卿 《杂字指》一条,《古文奇字》一条,张揖《杂字》一条,王义 《小学篇》一条,《字諟》三条,《古今奇字》二条,《古今字音》一条,《异文音》二条,《文字辨疑》二条,《字谱》一条,《韵谱》二条,张谅《四声韵林》一条,《字朴》六条,《韵海》二条,颜延之《幼诂》二条,《韵圃》二条,李虔《续通俗文》一条,《字说》 一条。是书有黄氏 《汉学堂丛书》本。 小学学校名。对学生进行初等教育的场所。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时已经设立。其后历代都有,名称各有不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