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政治生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政治生活明清至民国时期 安徽历史上,回族总的说是受压迫、受歧视的,特别是明清时期。例如明天启(1621—1627)年间怀远就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排回案”。清雍正三年(1725),置理安徽按察司鲁国华奏称:“请令回民遵奉正朔、服制,一应礼拜等寺(即清真寺)尽行禁革,倘怙终不悛,将私记年月者照左道惑众律治罪,戴白帽者以违制律定拟。”尤其是当西北回民起义失败,一部分义军向内地流散时,李鸿章曾下令不准留居回民,由此凤阳道周天爵即勒“永不留回”碑于中街,六安知府、怀远县令亦如法炮制,致使不少回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民国年间,国民党继续奉行歧视政策,拒不承认回族,使回汉之间摩擦不断。1929年寿县三觉、1937年定远县二龙、1947年寿县埝口等地都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排回事件,从而严重地伤害了当地回汉之间的感情,造成了一定的历史积怨。 政治生活是由阶级利益引起的,由社会政治主体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家为中心的各种政治活动。它相对于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而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往往以国家政权为依托,参与社会的管理活动,形成人们的政治生活的主旋律。政治生活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在剥削阶级社会里,被剥削阶级完全处于无权的地位,只有统治阶级才有享受政治生活的权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消灭了剥削制度,人民成为社会的真正的主人,获得了广泛参与政治活动、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满足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需要,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