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明堂mingtang针灸穴名。出《元亨疗马集》。马位于球节后下方的凹陷处,每肢一穴。前肢称明堂,后肢称劳堂。穴部皮下为指(趾)深屈肌腱,有指(趾)掌(跖)侧固有动、静脉和指(趾)掌(跖)侧神经分支。以小宽针向前上方刺入1厘米,出血。主治缠腕痛、板筋肿痛。 明堂古代礼书中帝王宫室与政事中最博大的制度之一。据清人惠栋的 《明堂大道录》,此制度自三代以下历代皆有,且无所不包。但明堂之名,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曰: ‘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 ‘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故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对此制度表示怀疑,较具代表性的是顾颉刚《史林杂识·明堂》。据其考证,所谓 “明堂” 即王朝用以集会的 “大室”,由于方向朝南,故称为“明堂”。古代的宗庙与宫室必南向,所以君王称“南面”,又称 “向明而治” 是以此类屋宇以容积言,谓之 ‘大室’; 以方向言,又可谓之 ‘明堂’,《吕氏春秋·慎大览》云: ‘武王胜殷,……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 是也。齐宣所筑室,《骄恣篇》谓之 ‘大室’,而《孟子》 书谓之 ‘明堂’,盖由于此。” 集众行事无不于大室,而集众所行之事种类繁多,后世礼书明堂之制认为: 祭天、祀祖、建官、行政、治历颁朔、立学尊师、朝觐献俘、耕籍养老均于明堂举行,“实则本非萃诸类事于一明堂之中,乃后人漫不省别,以种种之实际制度及要求实现之王政悉纳之于一堂中耳”。自汉武帝封禅后,明堂之制分为两派,一为糅合儒家与阴阳家的儒者所言; 一为方士所言。二者皆有理论根据,儒者托于文王、周公,方士托于黄帝,于是汉代学术界遂以明堂制度为讨论政治的中心问题。 周代和秦代明堂 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及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于其中举行。古乐府《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其渊源当为原始社会公共议事的“大房子”。参见“周明堂”,“汉明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